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

上交叉症候群

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

最近遇到比較多上交叉症候群的朋友,還好都不算太嚴重。這種狀況大部分都是工作勞動損傷,需要從日常習慣改變起。
上交叉症候群介紹

這次是舊個案回來
前情提要 工作久坐

這位朋友一個月後有回來,我覺得整個狀況好非常多。本來緊繃的地方,從整片都縮小到某條肌肉or幾個點了。朋友已經可以很明確說出他不舒服的地方,真的是很棒的改變。他說上個月剛處理完,大概有一個星期覺得很容易累,但之後就好很多。不過肩膀旁邊的大小圓肌會卡卡的。
上次肩頸花了比較多時間,而上次處理過的地方,基本上推過就鬆了,不太需要特別處理。在趴姿時,背部胸椎附近比較緊,幾乎是推過,就會平很多。但朋友有說他去公司的瑜珈班上課,拉一拉,反而腰在緊。

我在擴背肌和肋骨胸腔下緣有摸到卡點,花一點時間推一推就鬆了。臀部方面,比上次好推很多。尾椎的話,我感覺是長時間久坐。骨盆後傾,尾椎有壓迫。有和他溝通坐姿。

我是建議,坐的時候要注意膝蓋,膝蓋要略略低於髖關節。這時候骨盆中立,要有坐骨意識,用坐骨去坐椅子。

坐骨意識

比較有趣的是朋友的右手,右手大拇指一路往上到肘關節的肌肉都是緊的,而且是輕鬆推不開的那種緊。結果一問,是長時間用軌跡球。大拇指一直轉,累積的疲勞比想像中嚴重很多。

上交叉症候群的朋友,通常會有胸椎往後,脖子往前的狀況。
5招改善脖子前傾

一般這種保健文章,會把胸椎和頸椎分開講,我個人是覺得效果不好。

調整的原則,都是用大肌肉去帶小肌肉。大肌肉受力,小肌肉穩定。小肌肉鬆開,姿勢可能可以暫時獲得改善,但小肌肉是帶不動大肌肉的。所以我個人希望能先把胸椎處理到一個段落,再處理頸椎。胸椎狀況好,呼吸會比較順暢。

這兩次的處理,第一次主力是先肩膀,少量肩頸交界。第二次,主要是背部和胸椎,少量肩頸交界。

我有建議朋友要時常伸展胸椎。然後一般人常說的伸懶腰,其實很容易腰椎代償。手舉起來時,儘量保持在眼睛旁邊,千萬不要過耳朵後面,手一過耳朵後面很容易腰椎代償。

伸懶腰.........X
伸展胸椎.....O才是對的。

另外那天有請朋友工作要多注意辦公桌配置,但忘記講到電腦螢幕的問題。
電腦螢幕,能買寬就買寬,讓眼睛視野比較寬,焦距不會一直集中在某個點。弧形的螢幕,真的比較舒服。看電腦,眼睛使用過度,睫狀肌疲勞.....對焦會變困難。這時候為了看清楚螢幕,脖子會不自覺的往前伸,縮短和螢幕的距離,然後坐姿就崩潰了,很不妙。
眼睛疲勞,會間接導致脖子前伸,頸椎也疲勞.....整個頭皮也會緊繃,可能會頭痛,睡眠不足。所以當天也有整理朋友的風池穴附近的頭皮。

後來朋友有說他想要去運動,想陪孩子騎自行車。我說騎騎河濱公園還OK,爬山的話儘量不要。其實我以前在自行車店工作過一陣子,關於調整姿勢,我還蠻有心得的。
很多運動都強調脊椎中立,如果胸頸椎狀況不好,還要騎姿勢很趴的公路車,真的會比較辛苦,公路車對於頸椎其實不太友善。保持騎乘上半身直立,上半身別這麼趴,輕鬆騎騎OK。

個案大致紀錄如上,看到一個月後朋友回來,狀況有改善,覺得挺開心的。
但畢竟是每天工作,工作環境配置也很難減低疲勞,真的建議定時離開座位,起來走走動一動。

個案紀錄,岳母二

原文發表於2023年6月

前情提要
個案紀錄,岳母

岳母相隔半年多,又來我家住了~回頭看上次調整的心得,真的恍如隔世。
怎麼說呢?有種這個身體,我明明就處理過,但這次怎麼接觸起來這麼陌生呢?
覺得這半年多來,我手上可以察覺到的細節變很多,可以摸到很小的問題。多到我覺得,這個人我明明有做過,可是我卻覺得是摸到另一個人的感覺。

尤其是我最近又去跟課,每次跟課完,我都會有跳躍性的進步。我很難說明那種感覺,就是看別人做,跟著老師做。那怕是我都只是在推空氣,回家都覺得手的觸感變不一樣。

所以這次我摸岳母的身體,一下子就摸到上次困擾的點。
我之前最擔心的是岳母的頭皮,岳母的頭皮和頭蓋骨,沒有完全貼合。會感覺頭皮浮在頭骨上,接觸的手感有一種水腫的感覺,覺得頭皮和頭蓋骨中間很厚一層。這次摸頭,很可以很清楚摸到頭皮的卡點。
套句我師兄對我說的話,他說我處理自己的身體,確實有鬆,但我的身體有一種破碎感。
而我對我岳母的頭皮,也有這種感覺。我感受到天靈蓋有鬆,氣有透出來。但天靈蓋週邊的頭皮不夠均勻,卡點造成破碎感。

怎麼說呢?
這種破碎感,是來自於我之前會很鑽牛角尖,想刻意處理某些地方,而忽略週邊相關,還有整體。我知道這一陣子,我已經克服這個問題。
回頭看我岳母,半年多前做過的狀況,還是覺得自己當初漏掉很多細節。而哪些應該先被處理?哪些先放著,等其他地方鬆開,就會跟著開.....整體性比較能有藍圖和計劃性。

之前我會很仰賴個案給我的回饋,現在我比較能跳脫個案的說法。最近常常聽到個案說,我xx以前受傷,但其實我下手後,都在別的地方找到問題。
尤其是像我岳母這樣的長輩,真的已經搞不清楚受過什麼傷,撞到哪邊?怎麼撞的?

當初覺得是右肩撞到,往上擠到頭皮。
但我發現我岳母的額頭和髮際線,有細小的肌肉凸起,也是有撞過的手感。所以我從右肩拆右耳,往上拆右邊頭皮,效果很差。天靈蓋整個頭皮浮腫,天靈蓋整圈都要鬆開,而且要連額頭眉骨都要處理了。週邊都卡住,導致天靈蓋頭皮無法被平貼於頭骨。
搞懂之後,頭皮開始變的好推,天靈蓋的氣也跟著順。

當初肩膀的問題,也因為這一陣子做很多肩頸,變得很順很好處理。

而當初的右臀卡住,這次一下手,就可以理解到是右髖關節的問題。髖關節沒有收在骨盆裡,被大腿扯出來。我這次特別請岳母穿短褲,才發現右側股外側肌接近髖關節的地方,有兩個傷疤。據岳母的說法,這兩個疤痕是小時候打預防針留下的,全部都右側股外側肌上,兩個疤痕距離10cm。

而就是這兩個疤痕,把整條右側股外側肌給卡死了。我摸疤痕,皮下的肌肉是被卡住的。花了些時間解開,右側股外側肌鬆掉,髖關節也鬆開,慢慢一層一層往右臀解過去.....然後右腳踝也鬆了。

我在跟課的時候,有和老師討論這個事情。就是我自己覺得可以感受的東西變多了,變得很細.....甚至是會感受到對方的氣怎麼往我身上過去,被我拆掉送到其他地方去。

老師只問我說,你覺得這樣有比較好嗎?
我說我回答不上來耶~
是全新的體驗,談不上好壞,我就只是看著這件事情發生而已。
老師說,做這個就只能一直進步下去,一直走下去。

總之,我知道自己可能又進步了些,可是還不太適應。最近想多花一點時間在自己身上,調整一下自己的身心看看。

肩膀摔傷

原文發表於2023年6月

昨天好朋友來訪,說自己一個多月前騎越野自行車摔傷左肩,不太舒服,請我看看狀況。
朋友一直都有持續在跑步游泳比賽,前些日子參加越野三鐵XTERRA,體能狀況和身體素質一直都蠻好的,也都有重訓。
他來之前,我就想過他會卡這麼久,應該是走投無路了。(笑)

站姿,用手檢傷。
從背部很明顯左肩比右肩高,左三角肌卡住,左邊耳朵頭皮也都卡住了。下肢的狀況其實有點繃,但他長期運動,肌肉還有彈性。問了他平常睡眠狀況也都ok,表示這些肌肉緊繃並沒有真的蔓延開,造成他不舒服。
受傷最忌諱緊繃蔓延開,影響範圍變廣。

第一步,先趴姿處理背部。
我在正式動手之前,先用氣去掃了一下朋友身體,除了本來就知道卡住的左肩。還有感受到右腰右膝是卡住的,隨口問了一下,確實如此,那就繼續做。

趴姿,先鬆左耳附近頭皮,推左肩左背。因為朋友大學時代是水上服務社,有救生員執照,水性很好。我覺得他的肩活動度很不錯,感受不太到左肩有受傷。這對我來說蠻挑戰的,受傷還活動度很好,真的是身體素質很好的人才會這樣。所以要摸得更細,去感受肌肉的彈性。
左右肩胛,從背後看左邊比較高,左邊肩胛骨內側和斜方肌之間的空間比較窄,左肩胛比較靠近身體內側。
所以處理右肩胛的時候,右肩胛下緣和下斜方肌的空間比較大,覺得比較掉出軀幹外側。一般來說,會希望肩胛骨能留在軀幹,往內收時,能收的漂亮,不要讓肩胛骨掉出去。所以我當時推右背右肩時,直覺右肩胛的下緣可能有狀況。那一帶大概有什麼肌肉卡住,讓右肩胛骨無法往內收。
(這邊要留一個伏筆,我有一個判斷失誤)

順推到臀部,左右兩側尾椎有撞擊傷,但問題不大。騎越野自行車的朋友,尾椎非常容易有傷卡住。推推左臀,很快就鬆了,左小腿和腳踝也順。右臀就真的開始卡,右腰有卡,但先解右臀。右臀有鬆,但右膝外側髂筋束是緊的,而且是推不太動的緊,當下我沒有選擇硬推。往下解右腳踝和右小腿,可以鬆掉。
右膝決定晚一點再處理。

翻身躺姿。
左胸大肌很緊,左三角肌和二頭三頭都有卡,大小圓肌也卡,都推不太開,決定等等再處理。
大腿的部分就有趣了,他左右兩支腿的大腿彈性其實都蠻好的,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彈性都好。但唯獨右膝附近狀況很不行,而且是一整條髂經束都緊,摸摸摸.....右髖關節有點掉出骨盆,和股外頭肌交界有個點是卡的,一路往下卡到膝蓋。
大概就可以判斷是右髖關節去卡右膝蓋了。
趴姿時,股四頭肌外側和骨盆周邊有些角度和肌肉,不太容易推。轉過來正躺,好推很多。隨著經驗越好,比較能判斷適合的體位來推鬆。




大致把身體都推開,然後開始解到摸到的卡點。

處理過程中和朋友聊天,他說其實我抓到的點,和他物理治療師說的其實也差不多。心中暗爽一下,呵呵。不過我覺得自己檢傷的速度比他們慢太多,我用是用更多時間去換來的。
我有抓到一些問題是物理治療師沒抓到的,但我覺得給他們充足的時間,他們也可以辦到。
開業,處理時間和效果,兩者一定要取得平衡。這才會有效率(賺錢)。






開始動左肩,狀況就多了。事實上,我這一陣子處理好幾個案例的肩膀,越來越覺得肩膀是很難處理的關節。
難怪棒球投手一旦肩膀壞掉,幾乎就是要退休。手肘有救,肩膀真的很難救勒~
我先從左三角肌開始,三角肌前中後束,每一段都卡。我可以確定三角肌的狀況應該是摔車造成的,但後來肩膀的狀況,就超過摔車的範圍。左三角肌解完,左胸大肌和三角肌的卡點也浮出來,處理。當時沒有硬推胸大肌是對的,因為是三角肌去卡住。


三角肌下緣,和二頭肌,三頭肌,各有卡點,處理完左手才鬆掉。其實在初步推鬆的時候,我知道他左手手肘有緊,當時覺得是他騎車抓握緊繃,但回頭看其實是被三角肌緊繃給影響。

左三角肌相關處理完,聊天過程,才發現朋友在15年前水上服務社時,左肩有棘上肌發炎過,有過肩夾擠的狀況。所以這次三角肌撞傷,卡這麼多地方,應該不完全是一個月前摔車造成的。從卡住的方式來看,確實和肩夾擠的狀況一樣。
總之,肩胛就是要整個全面性處理,不然效果很有限。


我接著解左肩和大小圓肌,順著往下解到肩胛骨下緣.....解完,好笑的事來了。
還記得剛剛上面的伏筆嗎?
左右肩胛,左邊比較高,左邊肩胛骨內側和斜方肌之間的空間比較窄。而右肩空間比較開,我覺得右肩有狀況

等我左肩解完大小圓肌和下緣.....發現左肩有一條肌肉和下斜方肌卡住,推開.....左右肩胛下緣,兩邊的空間就一樣了。而且我完全摸不到兩邊肩胛下緣有任何不順的肌肉。
這表示他的肩胛骨下緣,兩邊的活動度就是這麼好,可以拉這麼開。擅長游泳的人,其實很吃肩膀的力氣。我是第一次摸到擅長游泳的人,他們的肩關節活動度真的不一樣,對我是很寶貴的經驗。

最後解左肩棘上肌,提肩胛肌,上斜方肌和頸椎交界.....解完後,左肩就往下掉,左右兩邊肩膀的高度比較一致。
右肩三角肌,和二頭三頭肌也有卡點,和左邊很像,也一起鬆開。上半身這樣大致上都完成,告一段落。

我對騎自行車的肌肉狀況很熟,但游泳的人不太一樣。自由式抓水,上肢使用頻繁,這個我不夠了解。(我水性很差)
我可以理解成,用手騎自行車,造成手部的負擔,用這個方向去想,我比較能反推回去。

由於約的時間比較晚,解到這時候也大概晚上10點多了,時間弄太晚也不好。我後來解了右髖關節和股外頭肌的卡點,解掉,右膝馬上鬆開,右腰也鬆掉。當時覺得右股內側肌有點凸出膝蓋,想說先解開膝蓋外側再處理,最後也把股內側肌往膝蓋順了進去。
最後弄了2個多小時,9點開始,11點半送朋友出門回家。

不過我承認,我們聊的有點多,因為也好久沒有好好聊了。所以每個段落都有讓他休息一下,不然趴太久躺太久,都很累。

雖然一樣是肩膀問題,但這次處理的是擅長游泳的肩膀,完全沒經驗,真的受益良多。身體素質好,有傷還是可以維持活動度和肌肉彈性,不容易。(完)

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

工作久坐

原文發表於2023年6月

這位個案的狀況,自訴因工作久坐,肩頸長期不舒服,右肩前側有撞傷過,睡眠也不佳。我檢傷時,整個肩頸很卡,胸椎的角度不太好。他長期都有在找人處理,運動按摩,傷科推拿,中醫針灸......有在照顧身體,但效果不如預期。

檢傷時,大概在頸椎C6,C7左右有明顯卡點。
上斜方肌,和C7頸椎附近,左邊有卡個小點過不去。

中斜方肌,小菱形肌,靠近右邊肩胛骨有卡一個點。
左尾椎旁有卡,右尾椎旁臀大肌有卡。

右肩三角肌卡住,前束和中束互卡。

初步成躺姿初步鬆動,兩邊大腿有些緊,但不礙事。右小腿腳踝比較緊。但兩腳腳踝的活動度都OK,也不算特別有狀況。從風池和枕骨,去順頭皮。摸了幾下大部分有鬆,最後右側有一條弄不鬆,猜測是右肩擠過去的。
當下決定,今天已處理右肩舊傷和肩頸為主,處理兩邊肩胛骨,讓個案的胸椎角度比較OK,藉此帶動頸椎的狀況。
一般來說,肩頸有問題,我會從肩胛骨處理。這邊的肌肉比較大塊,用大肌肉去帶頸部的小肌肉比較有效。 

開始針對卡住的地方去處理。
右肩三角肌的卡點很明確,很順。C6,C7,頸椎兩側也處理掉,枕骨附近也比較鬆了。原本右枕骨外側那一條也沒了,但右耳的位置比左耳低。鬆解右耳附近的頭皮,把右耳拉回去。
有建議他平常洗澡時,可以多按摩頭皮,尤其是耳朵附近。耳朵附近頭皮緊,很容易上太陽穴。

趴姿繼續處理右肩,鬆動拆解時,右肩外側大小圓肌是緊的,之前被三角肌卡住,拆鬆。右肩胛往外側大致上OK了,內收收不起來。中斜方肌,小菱形肌,右肩胛骨的卡點,拆掉。大致右肩胛都OK了。
左邊肩胛主要是卡在C7頸椎附近,這個比較有趣。拆掉C7的卡點,變成C6卡。再拆,往上斜方肌的外側又跑個卡點出來。繼續拆,最後往外一直拆到左肩鎖骨交界處。
最後回去處理尾椎左右兩側。意外的發現,尾椎兩側鬆掉,大腿也跟著鬆了。

整體來說,都不是什麼卡的很深,很難解的狀況。順順拆,摸到什麼拆什麼.....只是範圍比較廣,多年工作傷害,累積下來的。我請他這兩個星期好好休息,讓身體回復一下。

對了,我這次沒有動腰椎。我覺得胸椎角度好,屁股有鬆,腰椎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。(除非是外傷過)
胸椎,肩頸處理好,呼吸會比較順,也會比較好睡。通常這樣可以解決很多問題。今天這樣一套下來也2個半小時,還是屬於不太有經濟效益的處理。但只處理右邊or左邊,少一邊,拆單邊不平衡。

我覺得時間抓大概2小時上下,對個案,對我自己,都是好事。拆太多,個案回去身體會很虛,需要更多時間恢復。我自己拆太久,體力也是會消耗。以後要儘量以2個小時為目標和極限,這樣可以做得比較長遠。

個案問我說,我左右兩邊拆的地方不一樣.....?
我回,一定會不一樣的,大家都有慣用手,身體會有施力慣性。只有一開始拆鬆的流程會一樣,真的要拆破卡點,左右一定不同。同樣症狀,卡點也不一樣。這兩次都遇到三角肌受傷,但手摸下去,同一塊肌肉卡住的位置方式和纖維也不一樣。

我手下去摸,摸到要拆,手勢手型也要去對那塊肌肉的紋理,張力的走向,這樣我才有辦法拆。所以也不是每個地方的拆法都一樣,手掌能貼住自己想要拆的肌肉最重要。拆也不是硬拆,周邊都可以試,不同方向也都試看看。總是會找到合適的角度和施力點。

上課筆記,上課錄影嗎?

原文發表於2023年6月
在手法課上課前,老師特別講,請大家不要錄影。但上課中,還是有人錄影。很罕見看到老師在群組說話,請大家之後把手機收起來.....覺得無言哩。
舊生回來上課複習,也上了好幾次了,還在拍影片,這真的有點弱。
流程還記不起來,可是老師已經指定師姊作筆記,分給大家看,這個還不夠.....?

我覺得真吾的手法,重視的是觀念,不是手法。手法的細膩度,可以靠後續觀察別人學起來。但觀念真的很重要。
創辦人徐醫師有強調,人要鬆。一直要人鬆的門派,卻擔心自己學不起來,覺得自己不夠好,這個很難.....有這種想法,就很難鬆了。

我覺得,問題是出在,以為這4堂課,就可以學全。所以很想在這4堂練起來。這是不可能的。原則上,如果上課完,回去有操作,不要太離譜的話,都會進步。只是差在效率和理解程度。老師有驗收的考試。回去考試,給老師判斷問題,都會進步。

真吾的鬆,還包含著生活和心態上的鬆。可以理解成,現代人生活快速緊張,累積的壓力。想要趕快學會課程裡的內容,也是一種壓力。
我完全可以理解每個人付了錢,面對生活,需要承擔的壓力。好不容易擠出時間去學,又怕學不全,花錢花時間,其實這就是壓力了。

我自己的方式,是儘量享受學習的時間,把學習過程當成一種樂趣

相信大家忙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也很難得認識新朋友,學新東西。這個過程,我很享受。因為開心舒服,心情上就會鬆。
回到家,用自己學得新手法,和孩子家人互動.....用另一種方式了解家人,會開心。

當成是一種新的工具,用另一種角度看人看生活.......那就是新世界的鎖匙
打開自己的其他可能。
這樣想,心情就會放鬆很多。覺得都是新的,都是好的開始。比較不會被每天的生活追著跑。找到讓自己開心舒服的位置,這樣就很鬆了~

我只能說,我們師門,看得到,相機錄影拍得到的,其實沒有這麼重要。也因為沒這麼重要,怕被誤解,所以不要拍,不要流出去最好。

女性內衣對體態的影響

原文發表於2023年6月
關於上次個案,後續個案和我聊到內衣的事,我把自己的心得收回來放。

先說結論.....
包覆安定性高的內衣確實有效果,但穿著內衣調整時,體態也要是良好的。
彎腰駝背穿很穩定的內衣,身形狀況反而會被固定在不好的狀態。

前情提要.....
https://aceddar.blogspot.com/2023/10/blog-post_13.html

個人經驗,僅供參考。
現代人的胸椎頸椎很容易出問題。看手機,看電腦,加上從小念書.....唸到身體爛掉。胸椎頸椎不好,腰椎一定不會好,然後解胸頸椎,肩胛骨的狀況很重要。
任何我們聽過的解方,其實都只有解單一問題,而非把胸頸椎肩胛骨腰椎.....做整體性的考量,所以就算有做,幫助也不大。你不太可能只改善其中一樣,去影響整個身體環境。

回到個案的狀況,內衣很包這件事情,對身體的影響是什麼?

內衣脇邊很高,肩帶很粗,穩定性很好,會限制肩胛骨和胸椎。但問題來了,買內衣時,是用什麼樣的身體狀況去買?
如果是在彎腰駝背狀況下買的內衣,內衣這麼包覆穩定,身體就會被維持在彎腰駝背的狀態。
建議穿內衣前,先做一些簡單伸展,讓胸椎頸椎角度比較好,再把內衣穿上去做調整。
這樣內衣包覆身體的狀態,會是比較好的姿勢。

YTWL是最常見有效的肩膀胸椎運動,先把肩膀和胸椎的狀況弄好一點,再去穿內衣,調整內衣。
https://www.elle.com/tw/beauty/health/g39732648/ytwl-exercise/


一般我們拿重物,搬東西,其實很容易讓肩胛骨往身體外掉出去。正確地用力方式,都是要把肩胛骨往內往下收好,這樣出力才能用到整個背部。
手伸長,肩胛骨會往外掉,肩膀就容易出問題。
如果本來姿勢就不良,內衣固定不良姿勢的身體,那肩胛骨自然也不良了。

希望大家穿著內衣時,能以體態良好的狀態穿著。

我不是女性,對內衣了解有限,但我知道那些很會賣內衣的人,其實都會想辦法讓女性穿起來的體態很良好。選擇合適的內衣,好好調整,可以維持比較良好的姿勢。

大概是這樣子。

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

肩膀拉傷

原文發表於2023年6月
某個星期六來了一個特殊有趣的案例,好友介紹。
因為是外地人,住得比較遠,我約捷運站接他。到了現場,打電話給他.....
一接起電話,女生的聲音,我以為是他的女朋友幫忙接電話。
結果,是他本人。

我當下天旋地轉!!!

從朋友給我連絡方式開始,看名字,我都一直以為對方是男性。他用LINE大概和我說了一下狀況,我前幾天有查書,看了肌肉圖鑑,腦袋大概想一下如何處理......

結果當天才發現是女性!!

個案說,他從電話那頭,感覺到我的驚訝。雖說他常常被誤認為男性,但看我這麼驚訝,他以為我會拒絕他,甚至作好打包回府的心理準備。
其實我有收女性,但畢竟這種民俗調理,收異性個案,我還是希望能有第三人在旁邊,避嫌,也希望能讓他安心。我事先不知道是女性,心裡沒有準備,覺得有點措手不及。
其實我真的沒有對這位小姐有任何想法,只是單純我個人沒準備好。我沒開業,還在修業中,之前知道民俗調理的騷擾案例,怎麼樣也都要保護我和個案彼此的安全。觸碰別人身體,很需要信任感。

總之,在沒見過面,單憑朋友推薦下,該小姐都敢一人獨闖了,很勇敢。我被嚇到,真的是我太遜。我先帶他回家坐一下,徵求他同意,處理時讓我太太在旁。因為我太太在吃飯,等吃飽飯,我太太一起在旁邊觀摩。

下次收個案,我會多問清楚一點,覺得這次我真的太隨興了。很哭。

以下正式開始心得......

這位小姐,工作需要常常搬大箱文件。從高處到低處,移動文件箱,每個箱子的重量約莫在10~15kg,其實蠻重的。據他說法,他們同單位的人,其實也都有搬到受傷過。
他說半年前他搬東西,意外的拉傷的左邊肩膀後,就再也沒好過。除了左手抬不高,手掌抓握無力,手指會麻,睡眠也不好.....這半年,他也看了各種中西醫和民俗調理,健保自費都有。針灸,輕柔的處理,暴力的推拿.....他全都做了,還是沒有起色。
走投無路在朋友推薦下,就來了。

處理過程大致相同,反正我先檢查全身,先大致推一推,看看狀況。我摸了摸他的身體,覺得肌肉彈性是飽滿的。問他有沒有運動,他說他一周重訓2天。儘管肩膀受傷,他還是有做下肢的重訓。
坦白說,他講左肩不舒服,但我覺得他下半身還比較緊繃。我有請他重訓要減量,強度要降低一下。他說他做腿推機大概做12rm,每次4組。我請他維持重量,先做8rm試看看。
肩膀的話,我推他左肩,是推得動的。他說他大概4~5天前,有去給其他民俗調理弄過。所以這個民俗調理,還是有幫助的。
在躺姿下接觸患部肩膀,我下手有比較輕,但我有發現他的臉部表情,其實不太舒服。一般來說,肩膀出問題,往上到脖子頭皮,往下到手掌,都會不舒服,胸肌也會卡。
還好他還沒有嚴重到肩胛骨和背卡在一起。

我中間會給個案休息,問問他的狀況。他說,我觸碰到患部,他其實就覺得會痛了。但很怪的是,肩膀的肌肉可以動,不太像是完全緊繃的感覺。往下巡,他的手臂,手掌,也有一定鬆度.....
唯一一個破口,是他肩膀三角肌皮膚不順。按照我們真吾的觀念,皮膚有問題,表示皮下的肌肉也會有問題。
所以,我花了很多時間,針對左邊三角肌皮膚不順那一帶處理。弄著弄著,ㄟ,狀況開始不太一樣了。

個案是有說,他去給復健科醫生看,醫生說他的肩膀棘上肌受傷。棘上肌是一條很難處理的肌肉,很深層,非常難弄。


但我知道三角肌底下應該有藏東西,我也不是很確定兩者的相關,反正我就耐著性子慢慢弄。用徒手推拿的話,一般我們都是從皮膚往下,往裡面推。但遇到深層肌肉,力量到不了,只能更用力,希望力氣能吃到裡面。
更用力,表示個案會更痛,很多暴力推拿,都是這樣大力出奇蹟,暴力硬把力量送進深層患部。
運氣好,有用。
運氣不好,真的會白挨一頓打。

這時候,對有問題的地方略施壓力,帶骨頭和關節去轉順肌肉,比較能帶到深層的肌肉。
以前陳水利醫生,他很常用這種方式去處理髖關節和骨盆,想不到我現在也會用上。
我事後想清楚,因為一般推拿,都是從外側往裡面處理。而這次卡這麼深,裡面沒有處理到,等於沒用。我是耐著性子,調了一段時間,才發現有其他的問題浮出來。一般來說,只要肌肉的整體會動,關節能動,推拿就算是完成了。我是因為看到皮膚有狀況,下手摸肌肉紋理不順,覺得有鬼,才會做下去。
一般不會這樣弄。

我能想到的解釋方法是這樣,肌肉纖維是一層層的積木,排列組合順暢。

深層肌肉就是照片中最下方的紅色積木,其他從外側往內的處哩,確實都把上層和外側肌肉弄順了。所以我會得到一個,肌肉狀況好像還可以的假象。

但我花這麼多時間去動比較深的肌肉,把那邊的肌肉順回去。紅色積木回去了,但上面卻整個走鐘了。
很明顯的差異,就是個案的左手本來很鬆,加上他前幾天還有給中醫針灸。三角肌深層拉動之後,手臂的張力變緊了。等於我必須重新再把他的左手全拆一次,要重新順過。
坦白說,我處理撞傷摔傷的機會很多。這種拉傷,會直接跳過表層肌肉,拉到深層肌肉的個案,我真的沒接觸過。真的很菜。
知道深層肌肉出問題,也把他拉出來,剩下的事就簡單,就摸什麼拆什麼,把左肩左手都鬆掉。左邊耳朵頭皮也是緊的,鬆掉。
最後,因為個案的左邊坐骨實在太低,和右邊坐骨差太多。這個明顯到我不能忽視,還是花時間推掉。
不然超過2個小時了,我覺得有點累,也想休息。可是這麼明顯擺在我眼前,不推掉,我晚上會睡不著。

大致處理過程是這樣,有抓到問題真的太好了。
個案有回報,他說晚上睡OK,不會半夜醒來。手的觸感和之前不太一樣,覺得狀況有維持住,我會在追縱一段時間。能幫上忙真的開心。

對了,我太太說他第一次看全程調別人......太太說,你一直聊天,當然會花這麼多時間。其實,我都是邊聊邊了解對方的生活狀況。很多生活細節會讓你受傷,所以多少聊一下,也許會找到什麼問題。
像這次,我聊他工作,其實就是要理解他為什麼會受傷,怎麼搬。能不能不搬,或是搬的話,怎麼降低他負擔。有沒有運動,運動有沒有造成負擔。找了什麼人處理,做了什麼努力。希望身體恢復到什麼狀況,想做什麼事.....
我做傷科,很怕給對方過度期待。所以理解對方的想法,能幫的就幫,幫不上的,我也會明說。

能力有限,說清楚對彼此都好。

我問當事人,他的說法是之前重訓就有一些問題了。也不能把這次受傷完全歸咎於拉傷,應該是之前就有狀況。
棘上肌發炎只是結果,整個肩關節肌肉的穩定度應該都不好。肩關節本來就是很複雜的地方,肩膀真的難處理。

後來思考,我的運氣很好,前幾天當事人做了其他處理,所以我省下很多功夫。一般推拿會做的,別人都幫我做好了,我處理剩下的,特殊的就好。
我也是頭一次體會到深層肌肉卡住,對表層肌肉的影響。這次在手感上,經驗上,都很有收穫。

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

膝關節皺褶

原文發表於2023年5月
朋友第二次來,雖然中間隔了一年,但我發現一碰到對方的身體,手感還是會記得。這段期間,他去動了膝關節皺褶的微創手術。觸摸朋友的身體,比上次鬆了不少,他都沒有跑步改散步了。

膝關節皺褶
https://drsky.com.tw/medial_plica_syndrome_a_perspective/

一樣的流程,大致鬆開身體,確認卡住的地方。
右背胸椎,右腰椎,兩側臀中小肌,右腿外側四頭肌,右小腿,左腿內側腿後肌群,左右腳踝,左右三角肌。
看起來好像很多點,但還好他的卡點沒有交疊干涉的問題,反正摸到什麼拆什麼,拆起來都還順利。比起一年前,我比較清楚什麼要先拆順。
我這次是從大腿往小腿腳踝拆下去,拆完大腿膝蓋附近,基本上腳踝就鬆了,沒有多花大多力氣

朋友是左膝蓋去動了膝關節皺褶的微創手術,傷口非常小,他不說,我可能發現不到。比起我學妹的韌帶微創手術,膝關節皺褶的微創手術真的輕微。傷口周邊,其實肌肉的狀況還OK,沒有手術完肌肉纖維會很不順的狀況。

這時候要請出我敬愛的陳水利醫師名言.....動手術,都只是把被害者除掉,但是沒有找出加害者。

舉例來說,椎間盤突出的骨刺。骨刺其實是身體狀況不好的被害者,骨刺是被擠出來的,骨刺是被害者.....然後外科動手術把被害者幹掉了,加害者勒?
膝關節皺褶,也是類似的狀況。在膝蓋關節的內外側皺壁,摩擦過度不舒服,也會影響軟骨。這個很容易出現在常常騎車跑步的人身上,騎車跑步膝蓋關節會大量的活動。
膝蓋不怕直上直下的活動軌跡,就是很怕有橫向側向的軌跡。所以我檢查朋友的膝蓋時,很認真檢查他膝蓋內外的張力。

左膝蓋,手術的膝蓋,膝蓋內側靠近腿後半膜肌,有個張力點。
左膝蓋,手術的膝蓋,膝蓋外側與股外頭肌,有卡點。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而且,朋友的臀中小肌也是緊繃的。他下肢控制大腿內外旋的肌肉狀況不好,一定會連帶影響膝蓋。
我自己摸,小腿和大腿沒有對在同一個線上,膝蓋位於中間,大小腿活動,膝蓋會承受比較多左右旋轉的力量。這個就能解釋他膝關節皺壁摩擦的狀況。
處理方式,就把造成卡點的內外側張力都給解掉,確認小腿沒有緊繃,腳踝拆鬆.....大概就是這樣。
右膝蓋,沒有動手術,但我還是有摸到和左膝類似的狀況。
右膝蓋的股內側肌,有卡點。比起左邊,算是卡點比較少,右膝的狀況好很多。和左腿一樣一路往下拆鬆,下肢狀況就完成。

朋友反映右腰椎後側不舒服,但我摸下去,其實左右腰椎的豎脊肌都有緊繃卡點,右腰比左腰緊。我從豎脊肌推下去,把左右都解掉。這次比較有警覺的,我有在朋友的正面左側腹肌上段,摸到一塊肌肉不順的地方。腰腹肌肉是有結抗的,有摸到就解掉。

這次花比較多時間,老朋友,我也想知道他的身體,在這段時間的變化是什麼?
我覺得他在開刀完好好休息,是很棒的選擇。這次看下來,覺得狀況還OK,我有鼓勵他稍微跑一下。把強度降低,記得休息。
讓身體稍微動看看,但千萬不要過頭。能讓自己每天運動,都感覺舒暢的強度,先找出來。運動完,隔天沒辦法繼續的強度,我是建議就要降低。

總之,希望朋友身體健康。運動輕鬆就好,剛好就

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

運動傷害後的就醫策略

原文發表於2023年5月

有朋友問我,萬一運動傷害或是摔倒後,要怎麼辦?
這邊說一下,自己遇到摔倒or運動傷害的處理方式。

先聲明,這是我個人長年累月運動傷害和大小碰撞的經驗,並非專業醫療建議,參考就好。

我早年打排球,20歲開始從事越野自行車運動,運動傷害和摔倒的經驗算是豐富。遇到碰撞傷害,扭傷跌傷撞傷,運動傷害.....我的處理方式如下:

1.骨科,先照個X光,確認整體結構沒有傷到。
2.物理治療所or復健科,復健治療。
3.中醫和民俗調理。
4.自己保養。

1.骨科,或是有x光的復健科。

受傷,第一件事情就是確定結構沒有岀事。
骨頭,韌帶,軟骨,以及關節有沒有脫位。最怕就是什麼骨頭有裂,裂一小塊。韌帶撕裂,裂一半。軟骨破,破一小塊.....這個沒有認真照x光,根本看不出來。
這種壞一半的,很多人覺得沒什麼,跑去看復健科,看中醫傷科,民俗治療.....看很久看不好。
就結構傷到了,是要怎麼好?

如果受了傷,尤其是出車禍什麼的,第一時間就要去照x光請醫生判斷了。如果真的骨頭裂,韌帶裂,軟骨破.....後續醫生會給你建議。要不要開刀做侵入性治療,是一回事,但一定要確定狀況才能做下一步處理。
躺若真的骨頭斷,韌帶斷,軟骨破,那就準備進醫院開刀。
骨頭位移,脫臼,這個另外講。
因為有可能骨科醫生可以徒手處理脫臼,但我確定現在骨科醫生會這個技能的不多。這時候,可以問一下,會徒手治療的物理治療師,會推拿的中醫傷科。有可能幫你把脫臼推進去,不用開刀。
脫臼多半會併發韌帶撕裂,也是要後續觀察。

以上都是結構性的問題,骨科先看結構問題,記得照x光。x光在台灣,現在是很普及的設備,不要看不到瞎猜狀況。x光先照再說。

2.物理治療所or復健科,復健治療
這邊先講健保制度下的狀況。
反正受傷,沒有結構性問題,那就是復健。受傷初期,冰敷,電療。復健就熱敷,電療,蠟療.....好,我知道這個看爽的。
但健保下就真的只能這樣。

我常說健保下,他們只管你的功能,不管性能。
所以你可能覺得受傷有好,但總覺得哪邊怪怪的,好不完全。

自費的話,花樣就多了。
如果到骨科x光一看,骨頭裂,韌帶撕裂,軟骨破一點點.....復健科自費的項目,最常見就是玻尿酸注射,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(PRP)。有沒有用,我不敢講,因人而異。不想開刀,但是好不完全,可以試看看。

自費物理治療,徒手治療。
我之前運動傷害舊傷,都是看這個。徒手治療,其實和民俗傷科推拿很像,但物理治療師再怎麼樣都是國考及格的專業人士,水準高也平均。沒有結構問題,軟組織處理,鬆動緊繃肌肉,把關節復位,連帶動作關係部位都處理。給你運動處方,教你做什麼運動加強患部肌力.....大概是這樣子。

我先講上面的狀況,因為他們是政府立案的醫療機構,不管是自費還是健保,都可以申請保險。而且,法律上會承認他們的判斷。如果是車禍,或有訴訟問題,先從上面的狀況作處理,合乎法規和法律地位。

3.中醫和民俗調理
實務上,如果你上面的事都做了,身體也在進步,真的不用找中醫傷科。
中醫傷科可以用針灸,針灸對於某些小肌肉的處理非常好用。徒手治療要用手推開某些地方,真的很難,也不舒服。厲害的針灸中醫,一針下去就知道輸贏了。
會推拿的中醫師非常少,現在中醫師都已開藥為主,有的連針灸都不太厲害。我問過幾個熟識的中醫師,在健保下,針傷科不好經營。
健保下的民俗治療師傅,大多也只是推個意思意思。如果受傷沒有結構問題,單一部位受傷不嚴重,一般健保下的中醫和民俗治療可以幫助你。

中醫自費,自費民俗調理,花樣很多。
簡單說,就是健保下,會賠錢的招術,自費都可以拿出來用。花樣很多,我不評論。我目前學傷科推拿手法,是自費民俗調理。

我們來設想一個狀況,如果我不小心受傷了,要怎麼處理?

狀況一.
照了x光沒有大礙,結構正常,前三天我先去復健科冰敷電療一下,吃一些消炎藥。第四天,過了急性期,我去找中醫傷科推拿針灸,貼些消炎藥布。大概3天看一次,看個3次。
這樣兩個星期就過去了,沒事的話,就真的沒事了。

和上面一樣的狀況,但我沒有去骨科也沒照x光?
狀況二.
如果兩個星期過去了,沒事的話應該就沒事。
(這個是年輕人常見的狀況,但可能中年之後會出現毛病)

但如果這兩個星期,狀況沒有好轉,或是時好時壞。請一定要有警覺,很可能有傷到骨頭韌帶和軟骨,趕快去骨科,照x光請醫生判斷。

我年輕時,在外念書,工作到處跑,騎越野自行車。
常常發生狀況一.,但不同的是,我很少會認真把後續中醫傷科看完。大多就是看個2次,不痛,我就沒去看了。
這種單純的受傷,我建議是2個星期內都要重視,哪怕是不痛了,還是去給針傷科針灸推拿,比較不會有後遺症。

然後狀況二也很常見。就是覺得自己沒怎樣,怎麼都不會好。

或是覺得這個傷,應該不會這麼嚴重吧?
我再多觀察一陣子,沒關係,受傷就拖下去了。等到發現不妙,回頭重新治療,已經不知道拖到哪時候去了。

所以我才特別說明,請以二個星期作為檢視受傷的期限超過二個星期沒好的傷,絕大部分會有你意想不到的問題。

為什麼期限是二個星期?
因為我的好友,物理治療師沈建銘,和我講過大腦對於受傷的反應機制。

一旦受傷超過二個星期,大腦會忽略傷處的痛覺神經,不去使用那邊。受傷超過二個星期,習慣痛覺,大腦也真的麻痺了。再拖下去,就會習慣和這個傷害共處了。

之前朋友想請我做傷科手法處理,他說這個傷已經5個月了。
我第一時間就請他先去看骨科照X光,確認狀況。就算我會傷科處理,我也不敢不會硬收or硬推薦。

耽誤別人的健康,我的擔不起。

然後上面提到的,骨科,復健科,物理治療,中醫傷科,民俗調理。這個幾個單位,其實各有各的愛恨情仇,還有互相仇視排擠的狀況。因為我都使用過,有涉獵,只能說各自有立場。身為一個患者和消費者,我會盡力選擇對我最有利的組合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
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

右手不舉

原文發表於2023年4月

多年老友說他肩膀拉到,不舉了~
他不到他熟悉的中醫師,只好落到我手裡了,哈哈哈~
趁著連假最後一天,上午來找我整理一下。

朋友說他右手不舉,我檢查了一下.....
右肩和背後肌肉都是浮的,肩胛骨沒有貼在身體上。脖子和左右的提肩胛肌狀況狀況不好,多處沾黏。
左腳側邊髂經束是緊的,從髖關節到膝蓋側邊都緊,也導致左腳腳踝拆不鬆,但小腿還好。左腰椎有個卡點。

一般我都是從趴姿開始先推背,但今天我從躺姿開始。
因為我判斷朋友身體正面問題很少,比較好解決。而我最近處理比較多肩胛骨的問題,發現胸前和肩膀前側三角肌會卡住後背,儘管不是最嚴重的地方,但會讓我無法一次解完背。

以前我的解法.....
先趴姿,解背,解肩胛骨後方,被前胸卡到,解不完全。再躺姿,解前胸和三角肌前側。最後再回頭修後背和肩胛骨.....這樣姿勢要轉換好幾次,對被施術的人來說比較辛苦。
我朋友今天來,發現他的肩和脖子狀況很差,連躺上床都很小心。所以我今天就換個順序試看看。

躺姿。
推一推鬆一鬆。右肩是三角肌問題比較嚴重,左肩是胸大肌比較糟。腹部上緣比較緊。腿前側還好,就側邊比較緊,判斷是臀部和腿後肌群的問題,等趴姿解。
上面講到的地方都加強處理,狀況都明確好處理。不是太深層的肌肉,仔細摸出來卡點,都可以處理掉。

趴姿。
右肩右背卡卡,肩胛骨下緣與肋骨分離,沒貼住,可以塞進手指頭。左肩推一推就鬆了。右腳小腿本來也是有點緊繃,但右臀推開,右腳就都鬆了。左腳側邊推不掉。大概推一遍後,我先動左腿,因為左腿單純,一直線。髂經束緊的起點是臀肌和二頭肌的交界處,先處理,鬆了一小段,還是卡。
這次的卡點是,二頭肌和股外側肌靠近膝蓋上緣的地方,鬆開後,整個左腿都鬆了,小腿也鬆,腳踝可以拆動了。

最後很認真的拆右肩右背,先解三角肌後方,斜方肌,再整理一下左右的提肩胛肌,確定脖子OK,再往下解。脊下肌和小圓肌很卡,處理掉,好不容易把右肩胛骨塞回去了。
再摸了一下後腦杓的風池,頭皮狀況OK。表示肩膀脖子的問題,沒有蔓延到後腦勺.....還好。朋友的狀況就大致OK了,還好都是淺層的,面積和範圍都不大,好好保養應該OK。

比較有趣的是左後腰椎的卡點,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個地方卡住的關聯性.....通常只有外力撞擊,才有可能出現完全沒有關聯的傷。

順口問了一下....."你是不是坐辦公桌,常常用右手撐頭之類的,"身體歪一邊"?

朋友說,他辦公桌右側有個公文小桌子,會去靠著,電腦也些微的靠右邊.....那就中了。就是這個稍微靠右側,往右旋轉的習慣動作,剛好卡住左後腰。我請他慎重的檢視辦公室的環境。儘量把電腦螢幕放在正面,稍微的偏一邊,都有可以會讓你的身體有左右不均的狀況。
另外就是,朋友有180公分,我覺得他的肩胛骨有過度前伸的狀況,沒有留在身上。很多人伸手,其實會連肩胛骨一起伸長出去,辦公室打電腦尤其會。
我是建議他辦公桌坐近一點,但怕他腿太長無法往前坐,要注意一下。

總之看朋友站起來之後,胸椎的角度回來了,好很多。分享一些注意事項,尤其是檢視自己的辦公桌配置,希望他能保持身體健康。

孩子受傷

文發表於2023年4月


連假期間,跑去鼻頭漁港走海岸線,看海蝕洞。這一段沒有人工步道,都是礁岩和石頭。小朋友手短腳短,其實不太好走。小妹回程時,手撐在石頭上,不小心滑了一下,手拉了一下。回家他說手不舒服,檢查過後,大概就是肩膀和胸,有輕微拉傷。

手舉起來,發現有一點點長短手,肩膀也一高一低。花一點時間稍微推開緊繃的肌肉,手就回去了。








小朋友在學校常常和同學玩,互相碰撞。小鬼們也不太會注意,往往都有撞傷而不自知。而且孩子的筋骨都很軟,要摸得很細,稍微不注意,就會漏掉問題。像這次小妹的問題是往下滑,手還拉著石頭沒放手。他的肩膀和胸,就輕微拉傷。
還好小朋友的身體很乾淨,左右稍微對一下,就可以知道哪邊出問題。花了一點時間把緊繃處推鬆,很神奇的是,手舉起來一比,兩隻手一樣長了。
本來緊繃處,手比較短一點點。我很少這樣比較,而且小朋友只要給一點提示,他們就會不自覺做處那樣的動作。我也沒想過處理前後,會差異這麼多。

隔天又再次檢查了一下,發現緊繃的肩膀,同側的後背,有些微的隆起。我判斷是肩膀往前拉的同時,後側背肌也被過度拉伸。一樣花了一些時間推,但怎麼推,都會剩一點點推不平。不過想要出力推,孩子感覺到力量太重,會縮,也推不動,就持續觀察。

FIFI老師有說過,不是每個地方都一定要做到完全鬆,做到肌肉順就好。有些肌肉,做的差不多,放一兩個星期其實自己會回去。沒必要,硬要在當下硬推回去。我覺得我自己會鑽牛角尖,想要當下解決,要警惕。

學會傷科手法最開心的事,莫過於可以及時處理身邊的家人。

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

健身受傷

原文發表於2023年5月

好友從台中北上來找我,真是太感人溫馨了。我當然是用盡全力來處理....結果太認真弄了3小時。根本賠錢,我虧死。

檢傷開始,稍微摸了一下,朋友的身體狀況是這樣.....他的肩膀三角肌,手的二頭肌,紘繞肌.....很緊繃。他說他之前做很多啞鈴臥舉和臥推.....很明顯,他抓握太多,整個從手往上擠,脖子和肩胛都卡住了。

躺姿推背的時候,背部的肌肉狀況其實還好,稍微推一推就鬆開了。但想要翻動他的肩胛骨,會被前胸和肩膀前側卡。只能說他臥舉啞鈴時,背部都沒有幫忙到。肩胛的穩定度不好,身體前側用力負擔太大了。
這個問題,會直接反映在他的睡眠。手太出力,尤其是大拇指和食指用力過度,會一路緊繃上頭皮。 所以大力抓握出力,時間一久,肩頸出問題,睡眠會差。
一路往身體下面推.....尾椎附近有個傷。小腿緊繃,髂筋束也是.....這個他說是飛輪操太兇。

一般真的在戶外騎自行車的人,上坡重踩,多半是股四頭肌張力太強。但我朋友沒有,因為騎飛輪車負載小,股四頭肌不需要太出力。但是飛輪車的高速踏頻,還是會造成小腿和其他肌肉緊繃。

躺姿繼續推.....前胸和肩膀互卡,胸大肌,胸小肌,小圓肌.....都卡在一起。肩膀和胸椎,很容易一起岀問題。腹部上緣緊繃.....胸椎角度不好,腰椎也不會太好,腹部自然張力不均。

我後來決定從四肢開始解。
一般老師都是說,從核心往外向四肢解.....但我朋友的狀況,真的就只是臥舉做太多,肌肉互卡。知道問題,那就先把握舉的肌肉問題解掉。從正面的手臂,往上到肩膀,胸.....背後的肩膀,脖子與肩膀交界......反正一路巡上去,慢慢處理。
到最後左右肩膀的活動度都正常,胸椎角度就回來了。後來解小腿,膝蓋側面,最後鬆脖子和頭皮.....不知不覺3個小時就過去了。

朋友說,沒想到會花這麼多時間。

我覺得朋友的問題不難解,只是費時。不然每次推肌肉,推到問題解開.....都有效果,慢慢整個系統解完,身體的姿態也好了起來。
以前自己弄自己,總是會有卡住的地方,想不出辦法弄。但昨天處理,很順,解到哪裡,鬆到哪裡.....不太燒腦。只是朋友之前跑健身房真的跑太勤,練到出問題。還好是過度疲勞,不是什麼大傷,真的練太緊繃。

他踩飛輪也是一樣,為了踩高迴轉,小腿太繃。
其實依照我以前練車的經驗,高迴轉要儘量想著臀部的肌肉收縮,忘記小腿,迴轉速才會漂亮。飛輪車和一般自行車又不同,飛輪本身慣性很大,想著岀力跟不上飛輪,肌肉反而會和飛輪打架。飛輪車的轉速要好,踩的順,其實就只是順著飛輪不要岀力踩。
但飛輪課的教練,都會很夭壽的要求大家踩間歇,轉速忽高忽低.....這會導致騎乘者的肌肉很難跟上飛輪慣性,肌肉會處於一個很沒有機械效率的狀態,容易緊繃受傷。

飛輪車和自行車,真的不是同一種運動,很像,但真的不一樣。我是覺得不要拿騎自行車的方式去騎飛輪車,會受傷。

總之,慢慢弄,最後3個小時就過去了。我笑著和朋友說,整個上半身都做完了耶~
以前和傷科同學們討問,如何累積客源?.....其實所有行業的都知道原理,那就是不要一次弄完,都留一點點。這樣才會有回頭客。 

我現在的想法是這樣,大部分的朋友都是長期勞動的慢性傷害,或是舊傷。本來這種事,就不可能一次解決。但,受限於時間,如果都是以小時為單位.....久久來一次,大概把身體整理一下就半小時過去了,要真的處理什麼舊傷,也沒多少時間了。

不是整復師要留一手,而是真的弄到一個段落,需要時間。 

以我朋友的狀況,如果不解下半身,不處理頭皮脖子,只處理上半身和手.....大概就要2個小時了。所以,當你去這種民俗調理,或是整復.....若你是一個月去一次,你要清楚知道,前面30~40分鐘,只是在處理你這個月的生活耗損。剩下的時間,才會動到累積的陳年耗損和傷害。

所以,真的想好,一個月只看一次,那2小時會最好。不然就像另一個朋友阿粥講的,一個星期起碼處理1~2次才有效。當然這樣所費不貲就是了。

因為處理完已經下午1點了,我留朋友在家裡用餐,閒話家常。聊了很多,幹話也很多。在2點多,歡送朋友回台中。

我以前弄自行車,也會有想要弄細一點,挑戰自己極限的習慣。當時阿綸師傅和我說,我這樣弄,要怎麼收工錢?

但我的想法是,能做很細,那也可以降低標準做。但如果我永遠都把標準放低,哪天需要做高標準時,我很可能做不到那個高標準。所以我從弄自行車開始,常常會做一些事半功倍技藝,想要磨自己的技術。後來我才知道,阿綸師傅其實都會,但他知道這樣討生活難過。所以會提醒我,要知道做事的分寸。

收多少錢,辦多少事,天經地義。

我現在的傷科手法,還是在修業中,可以這樣慢慢的磨。也不敢保證,或許哪一天,我靠這項技藝討生活,也必須要控制時間和效果之間的呈現。又快又好,是我的目標。但是每個人認為的好,真的都不一樣。

其實,身體很多都是連帶關係。胸,肩膀,脖子.....這三個根本就連在一起的,相互關係很重。我很難只處理一項,然後跟你說OK。
所以一般推拿看部位收費,除非是新傷剛撞到摔到.....不然處理舊傷,處理太淺,很多都是弄辛酸的。有弄就會好一點,沒弄身體就會退步。

我才說,學傷科到現在,覺得大部分的問題,應該是如何去破壞掉"現在會受傷的狀態(趨勢)"

以剛剛上面朋友的案例來說。臥舉做太多,朋友只說肩膀不舒服.....但如果只處理肩膀,效果有限。我一定要肩膀,胸,手,脖子,頭皮......整個上半身弄到一個OK的狀態,把原本有問題的狀態破壞掉,止住傷害,才有恢復的趨勢。

我自行車師父阿綸說,人生的目的,就是事情要達到一個好的循環。壞事也是一樣,先破壞不良的循環,才有機會變好。

我很謝謝願意看這個系列文章的朋友,更感謝沒見過面,還敢來和我約傷科手法的朋友,我一定會盡力做。
沒見過面還敢來找我,你們真的很勇敢,是我的話,我還不太敢。(笑)

後記
大概過了1個多月,朋友回報身體狀況。他說他休息了1個月,讓肌肉好好恢復後,才去健身房。他1個月健身,原本不抱期望,但很順利地舉起之前的PR,而且身體肌肉的感受度很好,他很驚訝。特地回報給我,說很有效。
我心中覺得真的是太好了,能夠幫助到他。但我不敢居功,他原先的狀況就是太疲勞,好好休息,加上我的傷科手法協助,事半功倍.....希望他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。

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

第10梯,跟課筆記4

原文發表於2023年5月

先講我北七的事,每一期的手法都會變,這一期最大的變化,多了很多反手用扣的方式在處理,還有雙手包覆的轉動。

有一招,躺姿的弓箭步反手鬆胸大肌,新的。
我知道這一招已經3個星期了,但還沒有真的拿出來用,只是知道。然後那天上課就被學姊電了.....
有個學妹推肌肉,吃掌底的力氣太多,常常推個半小時,掌底就緊。我們會去救場幫他拆手鬆一下,我拆他的手,發現他的手是一路往上緊到胸。我請他躺下,要鬆他的胸大肌.....事情就發生了......
我自己目前只接過兩位陌生女性的個案。坦白說,我接不熟的女性,會避免往胸部一帶推,有點不知道怎麼下手勒~
家人,認識多年的朋友,我自己還不會彆扭。但我真的有發現,我會下意識的閃開某些地方,胸部,胯下,大腿內側靠近骨盆處......反正私密處,我都有意無意會閃。
所以那天推學妹的胸肌,我用了自己的方式處理......馬上就被學姊噹了!!
超哭,然後老師剛好在隔壁床,直接過來盯我.....

送啦~好久沒有被FIFI老師一對一指導了。

躺姿的弓箭步反手鬆胸大肌.....我扣個案的手,抓握太緊,但放鬆又沒扣好,可以借助自己的身體把個案的手穩定按在自己身上。

手指頭,中指無名指指腹壓進去胸大肌,壓實不要戳,用個案的手去伸展帶胸大肌放鬆。老師有提醒我,我以為自己用揉的比較輕,但揉的方式,其實力量短,比較侷促。用在私密處,其實個案無法預知力量進來的方式,反而會造成不適。
我們所有的手法推拿,都是要穩定把力量送進去。

最後我還去謝謝學姊和老師......很哭。

我大概是所有學長裡面,唯一上課被電的。哭,很悲劇。我自行車阿綸師傅師母對我說,在自家門裡出現的失誤,都可以被原諒,出了門就麻煩。
臉皮厚一點,學比較多。
有個同學,已經在內湖做整復10年了,有自己的工作室。他說他的客戶9成是女性,他很習慣處理女性,也和他請教了很多細節。總之,要克服自己的弱點。

第4堂課,前面手法的部分教完了,這一堂主要是在教細節。
1.檢傷完,趴姿先處理。頭部天靈蓋頭皮要先鬆開,讓個案的氣可以透出來
2.這時意念可以介入幫忙,順對方的氣
3.左背先處理,心臟後方先鬆開
4.背處理好,接手,換右側繼續
5.背做完要往同一方向順過
6.推屁股和下肢,記得順臀部臀型
7.小腿要拆鬆,再處理腳踝
8.打開髖關節時,先轉腿再推,記得扶好膝蓋
9.轉躺姿,處理肩關節附近,要避免弄到週邊肌鍵
10.腹部可以兩隻手同時進行
11.下肢肌肉多,力量要確實送進去才會有效
12.推內側股四頭肌,可以站相反邊從內側推

大致上手法體術的部分,我都ok,有一些細節要加進去。譬如說,一開始的天靈蓋和頭皮要透氣,以前沒有特別解釋原因。
然後有些舊生會和老師討論細節,我也有偷聽。有個學姐手法其實已經很漂亮了,但他推臀時的角度不夠漂亮,會浪費力氣,要多推好幾次。手法會受限個人身材,還有身體素質。老師身材體格都好,大部分的學姐學妹都沒有這樣的身材,就要更重視細節才有辦法做得漂亮。
相反的,男性有力氣,但如何控制,力量做順做延展,節制力道,力量的移轉.....這變成我們男性的課題。

每期的最後都會教意念引導,基礎的我都會了,但偏偏老師就是可以又多講一些之前沒講過的呀!!

也是一些細節啦~
老師問大家,在想像有顏色的光芒包覆自己時,是怎麼包覆的?
我都是從手開始,從手掌把氣和光透出來包覆全身。大家可以想像成火影忍者的螺旋丸,我會從手放大,直到把自己包覆,或是包覆住對方.....然後老師和我說,我這樣很消耗氣耶~
老師說,想像氣和光芒是從頭往下包覆全身,像人在瀑布下,水打下來的感覺.....淚,這個以前哪有講過啦?
我還記得一開始我想用氣和光芒包覆個案,一口氣吸飽吐光,只能包半個人.....練到現在,我都可以一口氣包覆整張床了,你才跟我講這個?

總之,我就是用暴力簡單的解法,練到可以順利包覆。我覺得自己對意念和氣的想像力不夠豐富,扼殺了很多可能和有趣的方法。不過老師在引導大家的時候,我打坐默默就睡著了,最近真的太累。後來聊天,很多舊生都在睡,笑死我。

練氣,意念引導有個插曲。有個和我很熟的學妹,突然一陣氣不順就暈了,被參扶到老師的診療室休息。我後來有用line聯絡他,他說還好,休息一天好很多。
氣這種事,很吃身體狀況,我自己是覺得不要強迫自己練。像我自己上面講的,亂硬練出一些東西,算是運氣好。我還是覺得,修行,練氣,意念.....這種的都是要走向無,自然平和。有目標,有所求,容易造成自己的執念。單純一點,慢慢來,對自己比較好。
身體狀況不好,真的不要硬練硬要用。老師有說,帶有顏色的光,其實都會消耗自己的氣,使用要節制適當。

總之,又跟完一輪了。最近事情多,其實每週台北~台中這樣跑,很累。可是回家後覺得自己收穫滿滿,又很開心。我每次跟課完,就會覺得自己默默又進步了很多。而且我最近摸人,手上的細節變的很多。感受對方的氣,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狀況。也漸漸可以掌握到對方過來的氣,用什麼方式保護自己,把這些東西排掉。

學傷科時,就常常被人問,我們這一門要怎麼保護自己?怎麼防止個案的病氣?

一般來說,自己的氣足夠,就可以保護好自己。講氣,太虛幻,簡單說就是自己要吃飽睡好精神好,可以專注......最重要的是,可以放鬆。我們門派很重視放鬆,鬆得了,就可以把東西排掉。

想法是鬆的,不執著,身體放鬆,有什麼狀況影響自己,可以覺察,就可以放下。身心緊繃的時候,更容易鑽牛角尖。好好放鬆,所謂的病氣就可以排除。

這一期,有好友也成為我們傷科手法大家族的一員。這麼多人問我,結果只有一個人去學。大家都問爽的,哈哈。
我也祝福他未來能越來越進步,一起進步成長。

P.S
良夜提醒.....
接觸或帶動敏感處,用對方的手墊著也行,只要能彼此放鬆,就是中間多一層肉而已。他有時也會用手背/手指背側,尷尬感會減輕很多。重點還是讓對方知道我們要幹麼。

謝謝良夜的建議

第10梯,跟課筆記3

原文發表於2023年5月

跟課筆記,第三堂是躺姿,坐姿,頭部。

1.胸腔腹腔,出力要小心,可以先用手指輕觸後,再按壓
2.這次有增加很多反手扣患部的動作
3.反手扣大小圓肌,輕輕扣著用個案的手去帶就好
4.腹腔股溝附近內臟多,沒骨頭擋,先用小指小榆際,當作邊界確保再施力
5.大小腿,在腿部伸直的狀態下,做左右手上下交疊,互為阻力轉動
6.股四頭肌,內外側都用中指無名指小指撥動
7.小腿脛前肌先轉鬆,如同拆手臂
8.腳掌,手掌雷同,鬆動腳掌間肌肉
9.足弓,腳掌內外做扭動
10.反向拆腳踝
11.躺趴姿開跨移動腿部,一定要扶著膝蓋,打開腿勿超過床緣
12.頭皮拆解,可以觸摸到臉部的皮膚作阻力。儘量用小範圍,縮小施力面積做頭皮鬆解
13.臉部肌肉放鬆,善用各個指頭去對肌肉位置

這次躺姿有很多雙手阻力的招式,和其他學長聊天,確定以前沒有這樣教,我們是用別招再處理。對女性來說,這招比較好做。一些下壓推的手法,應該是會比較疼痛,這次都沒教了。以前用推的,出手要注意,儘量用大俞際去貼合,增加接觸面積,減少壓力.....我已經很習慣這樣做,但新招有新招的好處,要適時地使用。

這次去上課,最大的感觸是很難指導新生.....手法變動,和之前有出入,我自己也要改變習慣和招式組合。老師有特別說明,要求我們一定要用新的招式教新生,搞得我有時也不太知道要怎麼說,我自己都在適應了。

很有趣的是,如果是女性舊生,都會很努力地去用新的方式教新生。
男性舊生.....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教,超好笑。
我其實完全理解男性舊生的想法,原理上根本都通,只是做法不一樣,怎麼挑選合適自己的手法去做熟練就好了,也不必要強求一樣的手法。

目前老師的身體,固定給3位師姐在處理。坦白說,老師有什麼想法和心得,他們幾個第一時間會知道。所以我還是儘量以這幾位師姐的處理方式為主。其實上課的時候,我都是在盯這幾個人的手法和教學。不過他們的風格和我不太一樣,我要融會他們的方式,有一點困難。

看了3堂課,總算抓到他們的型。

我們這一門,其實很講求施術者本人的心性,心性對了,身體素質有跟上,夠鬆,做出來的型就是好。所以,除了看他們施術,我也都有觀察他們的說話和日常生活的型態。反觀有幾個硬傷科改學我們軟傷的同門.....其實還是有自己的習慣,真的不好改。我現在除了觀察手法,也在觀察人。

這段時間,因為回來的舊生很多,可以聽到很多有趣的資訊,那怕是閒聊都很有收穫。有個目前是中醫師的學長,有用氣化傷的能力。我試著在他化傷的時候經過他附近,也用氣去感知他們的狀況,有一股拉力再拉我的氣。
另一個學長說,我如果能知道對方在做什麼,用什麼方式的話.....我其實就具備了用氣化傷的基本能力,問我為什麼沒去報名創辦人的進階課程?
其實自從我發傷科文後,都會有一些朋友私下問我事情。有個特殊體質的朋友,常常和我聊,給我很多建議。
他是說,有這種能力,真的要小心,自己要修行才可以。因為我永遠不會知道,這個來我面前的人,是不是不安好心,要把自己的冤親債主過給我?
所以目前來找我的朋友,我都只有用體術再處理,沒有用氣化傷。我目前只有用意念順過自己的家人,還有幾個比較親近的朋友。一般狀況下,我個人是沒有在用氣化傷。
用氣去拉,據其他有這種能力的學長說,其實那是創辦人以前的方式,現在也有換方式去化傷了。我對於這種靈療,意念,用氣化傷......心裡是有抗拒的。或說,我知道,會一些,但目前沒有打算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我都是作為體術之外的另一項工具,體術不足時再使用,儘量用於探知,而非化傷。

快下課時,有個學妹大姊的肋骨胸腔出問題,連趴姿都有困難。我請他去找個學姊救一下,他說中午休息時間救過了,但他還是很痛。我是用氣有摸到他左邊肋骨和腹腔邊緣有東西。但我覺得都有人用傷科手法救了,還救不動,一定有其他問題,請了另一位學長去處理。

這個學長,大學念到一半,念不下去,改走傷科,目前在中醫診所任職。這學長的手法都很輕,但他有用氣化傷的能力,我覺得請他處理學妹會有幫助。學長說,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,50%的機會可以化掉。根據他的說法,他被無形眾生騙過,所以很節制也不太想走上這條路。他用氣化傷不是每次都靈,完全看緣分。
總之言談之間,學妹肋骨腹腔邊緣的東西,我用氣就模不到了。學長有處理掉。

該學妹後來找我聊,他說好幾個學長姊都在那邊隔空抓,他完全搞不清楚我們在做什麼?

我只有和他說,光靠手法體術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了。意念是要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,要換個方式看世界。下個星期會教這個,請他放心。我還蠻期待老師下星期會怎麼教?

這次手法改版真的改很多,可以期待一下。

第10梯,跟課筆記2

原文發表於2023年4月

第十梯,跟課筆記2
本日進度.....

先檢傷,讓個案站著檢查。
趴姿,從頭開始,肩膀,胸大肌,背,一路往下肢。臀部,大腿小腿,腳踝,回頭處理薦椎和尾椎。

趴姿,我個人的重點有幾個......

1.胸大肌
抬對方手,自己的手伸進去撥胸大肌。

2.提肩胛肌
可以用大拇指直接撥,少數可以直接用手指的地方。

3.頭皮
單膝跪床前推頭皮。我之前考試被點出需要加強的地方就是頭皮,下手範圍要明確,不要貪,小範圍就好。可以用大魚際和大拇指的交界處去推。

4.枕骨
用中指無名指去帶,身體發力,手指只是擺著。

5.臀部
要更清楚自己的手用什麼部位,去推對方的身體,達到自己的效果。力量要推進去,最後順著轉移,下手要貼好。力量有進去,效果才會好,不需要推太多次。

6.大小腿
就是合自己手型處理,多用自己理解自己手掌和對方能貼合的地方。

7.腳踝
這次腳踝又有新招,我已經看過4招了,這次是簡易版的。坦白說我個人不喜歡這招。真的只有拆腳踝,沒有順便拆小腿。用這招,小腿一定要確保有拆鬆,不然腳踝拆不掉。

8.薦椎尾椎
等下肢處理好,再回頭處理這邊。可以用拇指食指的虎口去夾推尾椎。整理好這邊,最後一定要把臀部肌肉由上到下順過一次,整理好。

今天比較意外的是推屁股。我覺得有幾個女生推屁股,怕他們力量沒送進去,教他們出力......有個學姊出來制止了一下,他說我教他們的推法,他們的身體撐不住,怕他們這樣會用力過度受傷。
回家的路上反省,確實這一梯的女孩子,身材明顯比較單薄。我們老師的身材很好,快170cm,身子骨和個性都很好。所以我下意識的覺得女性也可以推得這麼順暢,力量有延伸進去臀部裡......
我真的錯了,因為放眼望去,這梯次的女性學生,沒有比老師身材更好的。制止我的學姊,其實身材已經蠻好的,我想學姊可能有吃過虧,才趕快制止。

這一點我真的要記在心裡,自己不會教也就算了,害人受傷真的造孽

另外就是,我有很多動作,是可以鏡像操作的,我左右手可以做一樣相反的動作。但老師教,全部以右撇子為主。明明我可以用左手做的動作,要我用右手,我還真的不會。
所以我有些動作,對大學姐來說是不對的,老師沒這樣教。其實我知道效果一樣,但還是要以老師為標準。

趁著上課空檔,詢問老師一些案例。我岳母的頭皮很浮,覺得有水腫的感覺,但我推了幾次,還是沒有完全消下去。老師說.....那就是推不夠而已,反正就慢慢推,一定會消掉。坦白說我推頭皮的技術不夠好,岳母的頭皮,我其實有些頭痛。想想這一定是老天派來磨我的,跟課重新檢討一些細節,繼續挑戰。

今日上課插曲,我們上課是嚴禁錄影的,之前也有宣傳過。但今天有人錄影被大學姐抓到,上課就停用手機了。
我講我的經驗,坦白說,我覺得錄影沒有屁用,頂多就是知道老師處理的流程而已。而我們處理不同個案,也是看個案狀況,用手上的技能做排列組合......流程都會更動。
而錄影只有拍老師的動作,但我跟課的心得是,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手掌下摸什麼東西,怎麼摸,用哪裡摸,摸完順掉的方式......這些都是無法看錄影理解的東西。

先不要提錄影,是不是會把內容流出去。我覺得透過螢幕看別人操作,真的太多細節無法被呈現。現場看老師操作,看一次少一次,之後課程會不會再開也不知道,現場看清楚真的很重要。
如果是其他人看了影片,不明究理,還以為看一看就會了.....結果操作造成個案受傷,真的很不妙。

總之,還有兩堂課要跟,儘量學。


對了,原則上有人來找我處理,請私訊問我,可以用line聯絡。本來就認識我的人,不用客氣,直接來問。沒見過面,我會稍微看一下有沒有共同的朋友,理解一下你的狀況,再決定是否會接。女性請一定要先說,必要時我會安排第3人在場。
特殊狀況,目前已經在就醫狀態,有牽扯到訴訟,建議以正式醫療院所為主。舊傷,沒有立即性緊迫性,我常接這種,因為壓力比較小。
我在新北市,外縣市不建議你專程來,怕讓你失望。我可以介紹自己信任的人給你參考。需要什麼受傷指南,我若是有心得會很願意和大家分享。
我經驗還很淺,請海涵。

第10梯,跟課筆記1

原文發表於2023年4月

又去跟課啦~
為期四周,每周一次的新課程,又要去旁聽。這次有朋友也去學,就多多幫他忙。14個新生,然後舊生來快20個,呵呵。整個教室都滿的,我常常提醒新生要到空曠的地方操作。擠在一起,會下意識的縮小自己動作,身體力量的延伸容易不足。

一開始還是教意念引導,和引導氣感。
這次老師要大家拿椅子坐.....以前我們是在地板打坐。手掌放在膝蓋上,手心往上和往下的差異。手心往上容易放鬆,手心朝下容易繃緊自己。這當年和湛若水老師學氣功,有個走路氣功法,是要求我們邊走動,手心朝地手指朝前,把氣放出去。
我自己的感覺一般坐姿,打坐,手心往上,氣比較容易留在手心。徐醫師是希望我們把氣留在自己身上,從手連接上頭皮,再下沉到腳.....讓身體完整的連接起來。手出力的時候,儘量用中指無名指小指.....拇指食指用力過度,容易緊繃上頭皮。越鬆,氣感和意念會愈明確。

然後閉上眼睛,想像可以看著自己的手腳,身體,和頭頂.....
這種訓練,如果配合解剖學的書籍。當自己在下手推拿時,明明隔著皮膚,還是可以用意念想像出身體的肌肉紋理。硬推死推,不是不行,但帶著意念和想像去推,效果不太一樣。
以我自己來說,當我在意念想像自己的身體肌肉,我會放鬆的很快。我不確定這算不算一種暗示?或是藉由意念想像,腦袋的意念經由神經傳導到身體肌肉,就能對該處肌肉的神經發出放鬆的訊號?
事實上,很多生理研究都表示可以用某些方式"騙"過大腦。
意念引導,是不是也這樣呢?
我沒有答案。

照例,大家要來摸垃圾桶啦~
隔空摸垃圾桶,感覺金屬質地,想像自己摸到垃圾桶的金屬蓋。抬起手,從上往下摸,摸到阻力。
今天很好笑,和一個舊生在聊這件事情。該舊生,剛好是噗友的親戚,我去和他相認聊天。他說,我工程師耶~要我搞這種怪力亂神.....
然後我好朋友知道我去學這個,也對我說.....我們都學科學的,你怎麼會去搞這個。
只能說遇到了,不相信也會相信。

今天認識了一個新生,也是身體出了一些狀況。和他聊天,發現他其實蠻無助的,也做了很多檢查,但檢查不出什麼問題。而他感覺自己身體變差,真的算走投無路.....我和他說,這種時候最容易被神棍騙,你這個時候要很小心。在這樣的場合,他覺得講這些無助的事,大家都接受他幫他加油。他之前的生活都沒有人理解,很辛苦的。

一群人一起學傷科,也有心理支持和互相療癒的成分在。

我之前就有發現,當我在做傷科手法時,因為對方信任我,他們會說出很多平常不太容易出口的話。和幾個本業做整復的同門聊天,他們也有一樣的經驗。
說出來本身,就是一種療癒。
怎麼聽對方說話,不沾染情緒,其實也是我們這一行的修業項目。不評斷,多讓對方說。給對方一個良善的方向,但不期望他一定會走,相信對方會有自己的出路。

今天比較有趣的地方,就是大家打坐的時候,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,舊生團的氣場很強大,整個要把新生那邊吞蝕掉。我今天的位置剛好在新舊生的中間,閉上眼睛,用意念感受身體時.....舊生團那邊好像有個披薩窯烤爐一樣,很扯,連老師的意念都快被蓋掉。
這群舊生,有好幾個是跟整年的,毅力非常驚人。

開始拆手,貼合和站位。
老師也是每一期講的都有出入,這一期有講站位,我們那時候沒有。
大致上手法就是,貼合,槓桿,阻力,鬆動,平推,扭轉。

我很確定以前平推手指和手腕,是沒有帶扭轉。因為我看到幾個舊生也在旁邊練,他們也扭不順。坦白說,沒有平推帶扭轉,一樣可以拆。我覺得用基本功就可以拆掉了,真的有必要扭壓那一下嗎?
我回家和太太講這件事,順手拆給他看.....太太說,有差勒~太太覺得這樣拆手,比較舒服。
好吧~
總之要把這項加入基本拆手功法。

另外就是,我在拆手時,其實會配合身體重心去拆。
手掌貼合對方身體,要求最大面積,一但想要岀力,很容易手掌會有抓握的動作。所以我個人手掌貼合對方後,我會用身體去帶,維持我的手掌貼合,不要多岀力.....而且,用下半身和步伐去帶手,比較省力,全身可以維持一個很順暢的節奏。

但也是有學姊說,老師沒講到這樣拆手......我也只能笑笑。
我的右手前臂有個很重的舊傷,縫了十多針,整個前臂的肌肉狀況都很糟。這導致我的右手很容易無力,容易累。用下半身去帶手,用步伐和站位去幫助自己......這是讓我右手最舒服的狀態。當這是我自己特化的方式,或許不是課堂上老師教的,卻是最適合我的方式。

有位舊生學長,他本身是物理治療師,我很喜歡看這位學長拆別人。
像今天看他拆腳板,除了老師說的之外,他有很多不同角度,不同的細節.....都是老師沒說,但看他拆起來很合理,而且符合我對傷科手法的認識。看這位學長拆,我每次都很有啟發。從他身上總能偷學到很多東西。

有位新生,是位硬傷科的整復師,他想學軟傷,因為還是有很多客人怕痛......這位同學很有趣健談。整個人的手法,很有頓挫感的硬傷科感覺,就算學軟傷科,還是保有本來工作的習慣。
但他分享很多他工作的經驗,他說他都客戶導向。就是有人喜歡頓挫感重的手法,一定要哀哀叫,對方才會開心.....那他就照辦。因為他說,最近很多客人都怕痛,覺得自己要練一些軟傷科手法,才來報名。不過他整個人的氣質和手法都定型了,要改真的不容易。

但我相信他一定會進步很快,因為他真的比較敢做。
一般朋友,都比較不好意思,怕弄痛對方,小心翼翼。反而這位整復師同學,比較敢做,勇於嘗試,這是很好的氣質。過猶不及。我還是會覺得在控制範圍內,多出一點力,多做一些角度,嘗試看看,把底線試出來。

另外有一對夫妻,大哥大姐可能有近60了,還是很認真來學習。很明顯,太太比較強勢,常常說先生的手法不對。但我覺得這位大哥上了年紀,加上工作,手掌真的比較硬,他確實學得很辛苦。大概講了一下練貼合的方式,希望他平常沒事可以練看看,手掌太硬,沒手感,真的很困難。
課後,老師要我們協助新生,幫他們把手部肩膀拆鬆,希望讓練習完的手能夠好好休息。噗友的體格真的很壯,很有力氣的身材。接下來會學拆背和下肢,這種身材很有力,一定很讚。
不過今天練拆手,他厚實的手掌真的不太好控制出力,很辛苦他。大家對練,遇到女生,真的都小心翼翼。
我回家也是都找老婆和孩子練,男性要練細,真的比較難,但克服了,就真的沒什麼會被難倒。


總之,還有3個星期。
我今天又優化了一些細節,為自己加油。


P.S同修良夜回文......
意念那部分,最近覺得意念的影響包含了感覺和目的性。專注於意念而非外形的好處是維持感覺、信任身體,給予目標之後,讓身體自己協調找到好動的方式去達成,就不會干擾骨骼、筋膜肌肉的自然架構和動態,所以省力很多。而且身體架構穩固之後,多餘的肌肉力量會變明顯,也就比較容易把那些力省下來、放鬆(因為原本也不是故意緊張,而是主觀或身體覺得有需求)

很謝謝良夜對我的指教

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

外出整復出勤

原文發表於2023年3月

星期六晚上,我做了人生第一次外出傷科處理。做個紀錄。
因為好朋友家裡有些狀況,他不方便跑太晚太遠。交情好,互相信任,我就跑一趟去他家。

我把折疊按摩床摺好,丟上休旅車出門,帶了一些乾淨的毛巾。當初比較擔心到對方家,停車停太遠,按摩床不好搬,還好停車場離他家走路3分鐘。我用好事多摺疊拖車,拖著按摩床走過去,還算容易。
朋友家在2樓,把按摩床搬上去不困難。一進他家,真的鬆一口氣,他家客廳的空間很適合我施展。

一個沒有茶几和餐桌的客廳,沙發到電視機之間的空間很大,我好開心。

朋友和我一樣是自行車友,但不是練得很勤的那種。平常他也有做正位瑜珈,身材體型保養得很好。最棒的來了,他的衣服真的好適合做傷科推拿。寬鬆的7分褲,bratop,短版的棉質長t.....這種穿著很好推呀~
一切都是這麼配合,做起來很順利。
我很怕遇到穿運動內衣的女性朋友,這種很難處理。整個背部都被彈性布料給繃住,布料光滑又沒有什麼摩擦力,真的很難推。
我上次幫我學妹處理身體,他就是穿一般內衣。
因為認識非常久,他趴在那邊,請我直接幫他把內衣解開處理背部。其他人的話,我可能就當作不知道,也不會說,就按現況處理了。要對方解內衣,被當成變態的可能性太高了。(我跳到黃河都洗不清呀~)

如果大家有去按摩,或是整脊,傷科.....儘量穿棉質寬鬆的衣服。運動用的緊身衣,面料光滑的人造纖維布料,要避免。
然後我個人也不太建議短褲,隔一層布料有其好處,直截皮膚作觸碰,反應會太直接敏感,所以老師會教我們墊一塊毛巾。

朋友的工作是軟體工程師,他說他從學生時代開始學資料處理......寫軟體寫20年了,都在金融業做電腦系統。(順便聽了一堆金融業電腦系統很爛的八卦)
他有和我提到,他偶而會頭痛.....但實際摸他的身體,他的頭還好,肩膀的狀況很差。
一般久坐用電腦,大部分都會有脖子,肩頸的問題。前胸,胸大肌和肩膀前側.....都會比較緊。
可是朋友剛好相反,他的前胸沒什麼問題。問題出在肩胛骨下方,小圓肌,菱形肌,狀況不太好,連帶三角肌也有狀況。
大概和他討論了一下,應該還是工作打電腦的影響。只不過一般人打電腦滑手機,肩膀和手肘是往內縮。他有點像是整個肩胛骨被吊起來,很像雞翅膀的狀況。

朋友問,雞翅膀跟椅子太低桌面太高會有關嗎?
一定有關係。桌面高低,螢幕大小寬度位置,滑鼠和鍵盤,座椅.....真的都有影響。只是自己有沒有察覺到。
長期姿勢不良,工作配置都是以這個不良的趨勢在進行。要自我察覺,打破這個狀況。

我把肩胛骨下方解開,再順一遍,就好很多。因為肌肉互相結抗的關係,把肩胛骨上方的上斜方肌和提肩夾肌也要處理,整個肩胛骨的角度就舒服很多。
(上述都是左右兩側都有處理)

我和朋友分享,一般人說的抬頭挺胸,其實是不準確的講法。要做到抬頭挺胸,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肩胛骨位置要對,肩胛位置對,胸椎就會對,脖子和胸才會漂亮。
處理好肩胛骨,朋友明顯覺得胸椎很好保持位置,胸腔呼吸也比較順。我的看法是,他的頭痛,應該也可以獲得紓解。

朋友的肌肉狀況,以女性來說,我覺得非常好。肌肉量夠,也有彈性。有幾個地方有卡住的小傷,但都沒有蔓延牽動身體其他地方。要歸功他有持續運動和做瑜珈。
我請他周一進公司,多感受自己在辦公室的狀況,尤其是工作環境......包含椅子,桌子,鍵盤,滑鼠,螢幕.....全部都要審視過。
會造成身體緊繃的,一定要處理好。

之前也有南部朋友私下問我,能不能介紹好的傷科師父給他們認識,希望就近處理.....我以前也是這種想法,就近看,方便,定期處理,才會有進步。但我在北部,大概都看過了,最後才去台中找FIFI老師。有效比近還重要。但考量到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,能夠出勤到對方家做整復,真的是一項福音。
(講真的,為了想要身體進步,我花很多時間和金錢。)

講到整復出勤這件事。

我有個父執輩的叔叔,就是專門在高雄做出勤民俗治療的。他以前都是去醫院,幫不方便出門移動的人做病理按摩。據說他會去醫院發名片,患者躺在醫院,他去按摩。按摩到一半,遇到護士和醫生查房,他會暫停假裝是陪病的家屬。(笑慘)我這個叔叔人在高雄,據說他的穴道按摩技術都是單傳,目前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會。
患者出院後,通常也會要叔叔去患者家裡按摩,他就到處跑來跑去。後來叔叔年紀大了,就在鹽埕區那邊買了房子,請患者上門。除非患者身體真的很不適合出門,他才會出勤。

朋友說,他家長輩年紀大了,也不太能出遠門,真的很辛苦。
想想我叔叔願意出勤到對方家,真的是佛心。如果哪一天我不想做生意了,也可以這樣到處跑,出勤做傷科處理。反正我現在跑業務,也是到處跑。

對了,那天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,為什麼一般傷科處理,都不持久?
除了之前提到的治療要大於生活耗損,才會進步。另外就是,已經有勞損的狀況,除非你完全不去做這件事情,不然你的身體已經是勞損傾向,只會往那個方向倒去

以我自己來說,我的舊傷在那邊,我的用力習慣就是這樣。儘管當時我很密集在做物理治療,但當時30多歲了,要恢復也有限。最後我也很少用力在騎車,要停止這樣上害自己的狀況。

而對我來說,與其說幫人做傷科,不如說我在破壞對方勞損的傾向。破壞(阻止)原本受傷的環境,自然比較容易往康復的方向走去。
很多人都會問醫生,問治療師,這個會不會好?但我現在都會請他們問自己,你有多想要好?
自己想要好,往那條路走上去,才會好勒~一直傷害自己,神仙難救。

另外我也被人問到,傷科的話只要沒發炎,沒骨頭錯位。現代人這種坐姿問題,大多是肌力十分不均衡,應該做一些伸展加肌力運動可以改善很多。什麼狀況下需要傷科手法介入?
還有現代人比較辛苦,要消化的資訊量,比古代人多太多了,身體真的吃不消。消化資訊時無法活動還要消耗熱量,通常工作完是直接虛脫。文明病就是這樣來的。

我是這樣回答他,如果是單純靜態工作勞損,時常伸展是真的有幫助。但如果姿勢已經不良許久,要靠自己伸展拉開,會很困難。勞損狀況下,肌肉已經有沾黏和攣縮的狀況。肌肉神經和大腦之前的聯繫也出問題,單純的伸展已經沒辦法正常使用這些肌肉了。
這時候外力介入,破壞姿勢不良的趨勢。自己多注意工作環境,時常伸展,效果會好很多。物理治療師,通常還會教你做復健運動,去加強某些肌肉,好維持姿勢。(運動處方)

也有朋友問我,看完師傅之後隔天晚上開始痠痛是正常的嗎?
我回答,我不會跟你講痛會好。
準確的說法是,你的肌肉被外力弄得離開了原先的狀態。這其實就是一種破壞現狀,破壞需要修補,會伴隨疼痛。好的傷科處理,是要盡量降低破壞,避免破壞好的組織,把造成動作不順暢的肌肉沾黏破壞掉。讓限制動作姿勢的受傷沾黏肌肉,可以恢復彈性運作。自己伸展會比較困難,外力徒手治療,外力幫助伸展,超音波,針灸,推拿.....其實都是一樣的目的。
我們老師都建議,這個狀況下,更需要吃飽睡好,讓身體好好修復。


這次出勤經驗,對我來說很寶貴。
出勤不難,只是要搬東西。
難是難在自己的技術精進,和對方的互相信任。

後記,個案朋友的回報。
朋友回報,給我處理完的心得,很確實,有抓到問題點。他前幾年都會太忘我工作,去練瑜伽才發現手往後轉時都會卡在一個角度,但調不回來。處理後,就沒有卡卡的了。
開始上班,就帶自己的鍵盤、滑鼠去新工作,重新整頓自己的工作環境。


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

男性整復師的功課

原文發表於2023年3月 

之前有整復師的性騷擾案
《四樓的天堂》推拿顧問爆性騷擾

在傷科同學聚餐時,講到了這個案子。這個整復師是連續劇《四樓的天堂》劇組顧問,但因為四樓的天堂一劇出名了,本來是整復師自己的個人行為,就硬扯到劇組。

醫師也是該劇的顧問之一,但因為我們真吾手法,在戲劇表現上,比較沒有戲劇性,就沒有使用真吾的手法。不過當初做田野調查的劇組人員,因緣際會認識我們這一門,給醫師處理後。他覺得很有興趣,就參加了課程,變成同門師兄弟。

那次聚餐,討論到整復,民俗治療.....以男性居多的整復師,對女性其實不夠友善。以我自己來說,我也不敢接不認識的異性。最好是有認識的朋友介紹,不然我不敢。

有次接了異性個案的約,有先說,要請第三人在場,請對方同意。本來那次要請我太太在場,可是我太太感冒,最後是我女兒在旁邊監督老杯.....(笑慘)

我覺得傷科治療,按摩.....很吃環境舒適和信任。

以前我去推拿,去中醫診所,環境都還蠻雜亂的。有幾次,我趴著針灸屁股,很多人從我身邊走過。就算我是男性,還是會覺得難為情。一般的中醫診所and附設的民俗調理,難免都會有這種尷尬的狀況。單純弄弄手腳也就算了,像我這種要露屁股的,真的難為情。(那次我針灸髖關節,所以褲子拉的很下面......很涼)

我自己會傷科後,因為家裡都是女性,我做女性和小孩子算是很習慣,但很少接其他女性。我媽一直告誡我,要我小心一點。
以前我帶我太太去看民俗治療,我也都在場。所以我會儘量用一樣的方式,讓對方安心。對方若是有信任的人更好,那我就不用抓孩子來擋。

總之互相尊重,互相保護。至於像噗頭新聞,就是我們男性整復師的公敵了。

其實當自己很認真的在推拿時,對我來說人都是肌肉骨架,沒有什麼男女的分別。去感受對方身體,給予必要的處理,就是這樣而已。我還真的沒有出現過什麼邪念,如果有,應該也會被天罰吧?
招生的時候,老師要挑人。古代要拜師,也不容易。畢竟徒弟代表自己師門,糟糕的徒弟真的敗壞門風。但我確實是看過濫收徒弟,素質一直變差的門派。

身為男性,要讓異性信任本來就是人生功課。
(有個認識超過20年的異性朋友,上次幫她處理,她真的是完全信任我。我也很謝謝她這麼信任。)

不過傷科推拿,雙方體型差太多,真的沒辦法做。女性整復師做男性,確實比較困難。我認識的女性整復師,會把特殊案子轉介給其他師兄弟。做不動,別勉強。

當然我對異性的互相信任不夠充足的狀況下,有些身體部位,我會避開。真的認識足夠,要施做之前,也是要問清楚。而之前朋友有去做過尾椎整脊,聽說是從肛門進去調整......我覺得願意去的朋友很勇敢,我不敢勒~

和朋友聊天中,他是說后里也有這樣的案子,國術館師傅被告性騷擾

同修良夜分享,他覺得察言觀色也很重要,之前是幫比較害羞的同性調臀部,口裡說不介意,身體和神色還是略顯緊繃,就寧可避開,反正不放鬆也調不了。
這個我有類似經驗。
以前去給別人橋,坦白說一趟跑這麼遠,覺得沒有處理到那邊,好像白來了。就算不太喜歡環境和整復師,還是會硬著頭皮給對方弄......回家可能才會後悔。如果當下感覺不好,就應該拒絕。

女性朋友冰音和我分享,
如果是調理胸部、臀部這種比較敏感的部位,會找同性別的物理治療師/整復師,但整體來說大部分狀況他不會特別顧忌對方是異性⋯⋯

P.S
關於四樓的天堂,我也沒聽到什麼八卦。但我同學說,黃秋生真的是很厲害的演員。他其實只有去傷科顧問那邊看他做了1天,第2天教了黃秋生一些基本的推拿......黃秋生演起來真的很像有這麼一回事,很厲害。(
據說黃秋生長期有在練習太極拳。)

看照片,遠端檢傷

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
之前有聊過我們這一門傷科意念引導,和我以前學過的氣功有相通。
當初報名的時候,FIFI老師有要求報名者,提供正面和側面的全身照。而創辦人徐醫師,也都會藉由照片來判斷對方的身體狀況。

前情提要  氣功意念與傷科

後來正式上課,才知道所謂的看照片,不是真的看,而是用意念去掃。
坦白說,我第一次聽到這個,真的是傻眼貓咪。
全身照,正面和側面,無修圖。用自己的意念,我自己的話是用手隔空去掃照片,去感覺照片上的人,有什麼不順的地方。

對,很扯,我一開始完全不信。

要我隔空對著具體物品用意念感知,上課要我摸金屬垃圾桶,感覺金屬質感,我摸了。隔著空氣,去摸人的身體,我也摸了。但要我看照片,摸照片,我真的理智上沒辦法呀!!!
所以從我知道可以這樣做以來,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照片做這件事情。

套句我好友對我說的話.....
ㄟㄟ,白馬白馬,我們認識這麼久,都學科學的人,怎麼會去弄這個??
我只能苦笑說,因為我真的摸到了

前幾天剛好朋友的FB換相片,一張拍得很舒服沒有修圖的大頭照。
我很喜歡這樣的照片,沒有修圖,也沒有刻意利用鏡頭變形拍出來的誇張比例。一張真實清楚,拍出自己氣質的照片。
然後我下意識的用意念去掃,覺得他右側摸(掃)出來不太順。我還多試了幾次,他的左側很順的滑過去,但右側始終卡卡的,有粗糙卡手的感覺。私訊問了他一下,他說他右側不太順,左右用力不平均。

我很無奈地在電腦前苦笑.....

就是一件我不認同,不太相信,但卻遇到的事。我心裡是很抗拒的啦~所以學傷科這一年來,我完全不想這樣做,但很可能我有能力辦的到。應該接下來我會多試看看。
我相信五感強的人,經驗好的人,可以透過視覺or觸覺來感受對方的身體狀況。但隔著相片用摸的,用電腦螢幕也可以摸.....這個我就蠻難接受的。

我們創辦人徐醫師去演講時的影片,他拿著相片在台上站著,台下學生試著用意念去掃照片......也是有人可以掃出來照片中的人,有哪邊不太對勁。那是因為我自己學了,也感受到了,不然我真的以為這是什麼神秘組織。(笑)

對了,給徐醫師看過的朋友,身體有什麼狀況,可以拍照傳給他,他會掃(看)照片,再回答.......傳說的遠端檢傷。我的獸醫朋友,說要我教他,他說獸醫很需要這項技能。(笑)

我覺得這樣用氣去摸(掃)對方的照片,未經過對方同意,覺得有冒犯對方的感覺。以後還是要先經過對方同意,後來我也和對方提了這件事,道歉一下。掃照片的方法,我真的沒遇到其他門派有在用。

另外我對特殊能力和神通的看法,就是這種能力是機緣,不是單靠修行就會有的。俗話說,這個是帶天命。

徐醫師有說過,他自己發現修行過程中的心得。氣是天地的,是老天的。利他,氣會越來越好。用來利己,會損害己身。
至於氣場好壞,就是知道自己的狀態,要把自己放在舒服的地方。
氣,不能給對方,而是引導和給對方一個勢。創辦人是教我們鬆,好好感覺自己身體的狀況。

其實我沒有特別喜歡提氣功or意念,這種事情。我覺得這個是個喜好,就像是我會打排球,騎自行車,開車跑山路.....就一種興趣而已。

提到氣功,很容易和修行搞在一起,還有什麼神秘宗教之類的.....我也不是走這個方向。氣功一開始對我而言,就只是一種呼吸法而已。我只是要練呼吸,然後就延伸出其他的技能。認識我的人都很清楚,我沒有修行的氣質。
我一直覺得修行,就是自己的生活,不管什麼技能都要融入自己的生活,自然而然地去實踐。我會氣功,就好好練習呼吸。會傷科推拿,就幫助家人保健。至於什麼修行練氣,這種我還真的從來沒想過。
覺得很多人修行到後來,其實都偏掉了。有的人修行,擺明有很強烈的目的性,這就是貪。道家典籍要人無為,師法自然。有目的性,有貪,就不會自然了。而"捨"這種事,也是自然而然捨去。強迫自己割捨某些人事物,這種強烈的情緒,也不會自然。

同樣的種子,種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,都會長出不同的樣子。順應當地水土風俗,自然就好了。

而和朋友聊到,受到病人濁氣或病氣的影響.....其實,我聽很多從業人員說過類似的話。因為我有給民俗治療處理過,也有給合格的物理治療師處理......我大概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
用科學的角度來說。
不管是推拿還是整脊,西醫的徒手治療.....都是勞動。勞動技巧是很重要的,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對方。
另外就是工作環境,以一般健保的民俗治療,傳統國術館來說.....給予患者的空間條件都不太好。不管是隱私,還是舒服安心的程度都不足,人多像菜市場。在這種地方調理,或是師傅在這裡工作,長時間下來都不會太健康。我自己去過的物理治療和民俗調理,自費診療的環境比較舒服,對彼此都好。

撇除掉環境因素。
如何在符合自己人體工學的情況下,去用傷科手法幫助對方?
這個是要練習,而且要時時問自己。只有察覺理解自己的行為和動作,有意識地去對待自己和別人,才有辦法內化成自己的日常。像徐醫師有提過各類學生的傾向。如果先前是走硬傷科,整脊,武術類,運動選手.....通常都有做破,出力的傾向。我自己也有查覺到,我應該有是屬於這種的狀況。
仗著自己有力氣,沒有注意技巧細節,這些反作用力都會回到自己身上。我的幸運是家裡有妻子和小孩子,手法有收斂,慢慢磨出來的。

像我有個父執輩的長輩,也是走病理按摩,但他生活很不健康,患者約診多,生活作息不正常,身體也不太好。這種也常常被歸類於渡到患者的病氣。撇開傷科,其實醫生和醫療人員的平均壽命也不高。從醫的人,救人忘記自己身體的狀況很常見。受到病人濁氣或病氣的影響.....這個可以用很科學的角度去理解。

我們第一堂課,開宗明義就說,一定要先保護自己,才有辦法保護別人。自己舒服,推拿的時候對方才會舒服。

當你有辦法越做越鬆,自己做完像是輕鬆運動的感覺,這樣才算出師。

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

右手骨折

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
上星期處理一個自行車友,他是玩攀岩車,技術底的,還參加過亞洲盃。
他有次跳牆的時候,沒跳上去,整台車後翻,他倒下去右手去撐地,又被車子壓住,右手手臂骨折。真的慘。

這件事大概是5年前,他右手的尺骨和橈骨都斷了,鋼板還在手裡面,沒有拿出來。開刀接骨完後,他的右手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。尤其是無名指和中指無法完全伸直,兩個手指頭也分不太開。
骨科醫生說,可能是神經有受損,但不確定能不能長回來,手掌手指的狀況就這樣了。他後來有去做神經檢測,神經沒斷,我的推測是肌肉的問題。

總之,先調整看看。

這種技術單車,有大量的抓握,很吃手的力氣。我是很佩服他受這樣的傷,還有辦法繼續騎。手掌和手指的問題,很不利他扣煞車的控制。
前臂前後有兩道超過10cm的手術傷疤,很明顯疤痕把肌肉黏住了,肌肉凹陷。
我先花時間把前臂整個放鬆,仔細摸還可以摸到鋼板的手感,勉強把肌肉鬆開。順他的手掌,掌骨的肌肉很卡,每隻手指頭慢慢拆。再花時間解疤痕,他很痛,但很勇敢。最後針對掌骨,每個隙縫的肌肉做處理,希望把他的活動度做出來。

我的推測是,他受傷手術後,整隻手都用石膏包起來。手掌被壓到後,一直處在無法使用的狀態,手掌整個僵硬沾黏。拆了石膏,手掌間的肌肉還是卡著。這邊都是屬於控制型的細小肌肉,說真的也不好處理。
一般來說,外面整復一定是先整理大片的肌肉,最後才會去動小肌肉。以我朋友的狀況,大肌肉弄完,處理疤痕,根本沒有時間去處理小肌肉和掌骨了。
我花了1個半小時處理他的右手,坦白說以營業的經濟效益,是真的不合算。只有我這種修業中的人,才會做這麼細。

朋友回家後,隔天和我說,他一起床發現右手手掌有開了,他很高興。但他說,到了下午右手又沒那麼開了.....往好處想,我確實有拆掉他掌骨卡住的地方,活動度有增加。
而太久沒有活動到的地方,暫時還沒有回復,日常生活慢慢使用,應該會越來越好。總之有進步,朋友挺開心的,我也很開心。

受這麼重的傷,一般人都是覺得會好也不完全。我學傷科,有時候就是要挑戰這個極限,看看能進步到什麼程度?
只要朋友有心想要好,我就會盡全力試看看。

我朋友平常是技術人員,常常需要動手維修。我太太問我說,被我這樣調整後,工作會影響他手回復嗎?
朋友的手,是受傷後沾黏卡住,手掌活動度變差。所以我好不容易推開了,要保持這樣的活動度,他確實是需要動一動。

以前都認為,受傷應該就要好好休息,不要動。
而如果沒有關節骨頭,沒有結構性的問題,稍微動一動,這可以避免肌肉僵硬和沾黏

重點是稍微動一動,可以動到什麼程度

我的見解是,可以測試一下關節的活動度,或是肌肉的伸展程度,但絕對不是去從事某個運動。尤其是球類,團體運動,很容易超過患部的負擔。簡單做體操,伸展,散步.....都很好。再多就不行了。
當然,如果你是專業的運動員,請聽從醫療團隊的建議。一般人和運動員的復健,完全不一樣。年輕人和長輩,也不同。
我個人觀察的重點,是使用後的肌肉狀況,有沒有變緊繃?或是其他肌肉代償?
有這些狀況,就要降低運動的強度。

受傷狀況很多種,回復期,動or完全不動,真的要看狀況,無法
一概而論。

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

解舊傷像在拆一串打結

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上次有提到,我覺得傷科處理舊傷,很像是在處理一大串死結。

想像肌肉纖維,是一大把綁肉粽的棉繩。受了傷,肌肉纖維就打一個結,沾黏。過度使用代償,纖維和隔壁條沾黏在一起。

繩子剛打結,好好順開,很快效果好。等到繩子大亂,再想把結處理開,就會很困難。
俗話說,傷筋動骨一百天,是有其道理。倒不是說一受傷就不要動,而是要正視受傷後的養護,3個月內都要好好的照顧。
舊傷是另一個狀況,就是已經反覆受傷到找不到順序了。像我這種越野自行車愛好者,小摔小倒很正常,累積下來其實也滿可觀的。
前一陣子提到我自己傷科處理的時候,對於疼痛周邊的相互關係掌握不佳。
我這一年歸納出來的想法是這樣。
1.處理患部
2.觀察患部肌肉相互結抗關係
3.觀察動作品質,患部周邊影響
4.考古舊傷影響

我以為的受傷,很可能還有其他的舊傷影響,所以新的(近期的)傷,處理不到我理想的狀況。而且我很可能還卡在前面3點,轉不出來。
像我常常看林兩傳醫師的FB,看他的經驗。老實說,自從我學傷科,加上實作,我越來越能理解兩傳醫師的文章。看他說,腳部有問題,最後問題是出在手,以前的我是無法理解這麼深。現在考古舊傷,真的會發現離患部很遠的狀況。

回到上面這張照片,理論上,我們每條肌肉都應該是這麼漂亮整齊的纖維,每條肌肉收縮伸長都很正常。受了傷,肌肉該處被破壞,肌肉不見得會長得很漂亮。
有可能和其他肌肉黏在一起,絞在一起。用傷科推拿去推開,解開,讓纖維回復到該有的狀態。倘若沒有積極處理,往後身體就保持這個狀況,再受傷就加疊上去,然會在某個時機,患部狀況變嚴重,這時要處理,回頭找源頭,就會比較麻煩。
外科手術,比較像是直接用刀子切開,再把纖維接回去。接得好就OK,接不好就會很辛苦。
非侵入式的處理,大概就是在這串棉繩上蓋上一塊布。隔著皮膚處理皮下組織,確實不容易,但好處是破壞可以降到最低。
而皮膚本身的彈性和張力,是另一個很大的限制因素。有越來越多的傷科處理,都會強調皮膚的狀況。如果有明顯的疤痕和手術痕跡,都要優先處理。
我看大聯盟的大谷翔平選手,動過手肘韌帶置換手術後,他後續復健時,物理治療師也是會針對大谷開刀的疤痕做按摩,要恢復該處皮膚的彈性。這個道理應該可以算是通則了。

而我接觸小朋友,覺得孩子的身體真的是青春無敵。

就算肌肉受傷,動作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的水準。所以小朋友碰撞受傷什麼的,往往都不太容易被當成一回事。但一直累積,多了還是不太妙。我在拜師學傷科之前,有大概一年的時間,都會把孩子帶去給FIFI老師保養。所以我們家老二,對身體很敏感,他很清楚知道哪邊怪怪的不舒服。
有次在幼稚園,被同學被絆到腳摔了,孩子和我說腳踝怪怪的。臨時無法趕去台中找FIFI老師,我就近去了瑞芳陳水利醫師處理。醫師其實很厲害,功夫很好。但他上了年紀,近年都會把患者先趕去給整復師推拿。
整復師看了我家孩子的腳,說這個沒問題。我說,孩子說有問題,應該就有。整復師說,孩子亂講話啦,白花錢。
醫師最後把關,問我好了嗎?
我說整復師看不出來,但孩子覺得怪怪的。陳醫師就摸了摸,把腳踝轉了轉.....喀一聲,孩子動一動,就沒問題了。
陳水利醫生,從以前在三重看診,我就常常去找他。每次整復師弄不好的,醫師都有辦法處理,而且他都是輕輕鬆鬆的搞定,不是硬橋的。我很佩服陳水利醫生。

小朋友的輕微的受傷,真的很難弄。糟一點的就像那個整復師,連摸都摸不出來。我是這一年來,一直摸孩子,手感真的好很多。小朋友輕微的受傷,肌肉變化很小,真的很吃手感。小朋友不太會表達,加上對生活影響小,真的會被忽略。
一個月前,孩子膝蓋撞到破皮。有傷口,我避開傷口,當下只有順過膝蓋周邊。又過了一星期,傷口好了才認真檢查。後來發現同側屁股的坐骨往下掉了一點,兩邊坐骨高度不一樣。花時間慢慢推開,兩邊坐骨一致。
顴骨撞到同學,也是過了一個星期後,再慢慢把顴骨上面的肌肉推開。光從外表看,看不太出來,但手去摸,就知道那一帶的肌肉有浮腫。

我們在上課的時候,有同學問老師,要調到什麼程度,才會好呢?
老師回我們,肌肉是順的,有對上就好。

其實這是一句很吃經驗的話,什麼叫肌肉順?什麼就是對上?

我的幸運是我家兩個孩子,所以我可以有兩張很乾淨的白紙,建立我的手感。這個很感謝孩子的幫忙。每次想到自己的老師FIFI,還有陳水利醫師,我都覺得傷科推拿很深奧有趣,也期許自己能夠趕上這些厲害的老師們。

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

傷科學習一周年回顧

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
默默地,我去學傷科也快一年了。前兩天,幫太太處理膝蓋時,我問太太說.....我那時說要去學傷科,你有想過我可以做到現在這個程度嗎?
太太說,有喔~我對你有信心。
我太太這樣對我說,我現在真的超有信心

我現在很清楚,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邊了。也知道我老師,和大部分傷科與物理治療的極限。

我的極限是經驗,一年累積的經驗還不夠多。但我的優勢是家人在我身邊,我可以每天照顧家人的身體,觀察差異還有進步的狀況。而且我常常摸兩個孩子,小孩子的身體是乾淨的白紙,對於考驗測試手感,很有幫助,

而我的老師,還有大部分的中醫傷科,物理治療.....都是尋求外在的醫療幫助。所有負責任的醫療都會告訴患者,他們只能在這裡幫助你,剩下回家的要靠你自己。
而我回家,還是可以幫助我的家人,讓這個變成我家的生活,這個也是我的優勢。我的技術經驗或許沒有我老師好,但我用生活落實,這樣家人的身體可以獲得最大的照顧。

最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,主要是針對肌肉間的連帶關係。會去看整個動作的連帶周邊,發覺阻力去找要處理的地方。以前比較像是亂槍打鳥,反正我全部都做,都處理,總會處理到癥結吧?現在找問題,會找得比較準一些。

但接著新的課題又來了。
那就是,我覺得處理舊傷,好像是一串繩子打死結。以為可以按部就班地解,而有些結目前是解不開的,要等某些結被處理後,才能回頭解開。以前我會鑽牛角尖,要和某些狀況硬碰硬,硬要處理,但真的無法。
現在比較能知道要做到什麼程度,就要停手,換地方繼續。

以前會覺得是自己技術不足,但現在比較能釋懷,告訴自己時候未到,機緣還沒來。
但我好好處理,總是會走到的,繼續走就對了。

像我這種騎越野自行車,摔的次數不知道該怎麼算。再加上從專科起的排球運動,還有各種勞動.....處理舊傷,就是在考古。

我以前花錢去給人治療,也常常抱持的疑問,到底什麼時候會好?
但我現在會回過頭來問,想要好的什麼程度?

現在傷科推拿按摩,就是我的生活了,所以我會一直走下去。

我之所以去學傷科,某些程度上是受到我同學父親的鼓舞。我同學家裡是山東麵食館,食物很好吃。我還記得第一次去他家,他家店小小的很乾淨整潔,他爸爸很斯文,梳著西裝頭,穿著襯衫在煮麵。
後來才知道,他爸爸業餘是命理地理師。伯父說他開麵食店,是因為年輕餬口不得已,但其實他沒有很喜歡做麵食。但麵食養活他一家五口,他只能繼續做。在45歲時,拜了老師學習命理和地理。等到孩子大了,伯父就默默把麵食館收起來,專心做命理和地理師,到現在70歲還有在幫人解惑。
這個故事有鼓舞到我,為了生活總有不得已,而找到興趣好好準備,到了年紀還是能有所發揮。
以前學得很雜,運動,復健,訓練,氣功.....最後學傷科,感覺有把以前的雜學全部都串在一起了。

分享我師門創辦人徐醫師的一段話....
當你願意為對方的健康負責到那個程度,你就會有能力幫助他到那邊。
對自己的健康,還有家人健康,都是一樣的。

鑽牛角尖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1月

最近常遇到的狀況,就是可以很快的處理嚴重的患部,得到改善的效果。但到最後都會留下那麼一點點,怎麼都處理不掉。
之前的做法,就是用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去拆患部。有的是躲在很深的肌肉下面,這種會拆的到。但也有拆不掉的,定期追蹤還是卡在那邊。我後來用氣去找,會發現這種狀況的患部,其實是被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拉住,所以才弄不好。

很有趣,以我自己來說,左髖左臀卡點,鬆到一個程度弄不掉。但最後發現是我某次左肩著地的撞擊,卡著我左髖的肌肉。我必須先鬆左肩胛,才能動到左髖的卡點。
如果我和左髖硬碰硬,會很難拆,拆不完全,容易復發。

像上次我岳母的肩膀問題,在我家處理的好幾次,後來我岳母回家了,但和我反映脖子怪怪的。我其實蠻懊惱的,為什麼我沒發現脖子的問題。這有幾個可能.....
1.我真的疏忽的,對於患部周邊的處理經驗不足
2.因為肩膀鬆了,脖子緊繃才浮出來
3.有其他地方鬆開,影響了脖子
手感還需要鍛鍊。另外,我現在會仰賴氣感去多掃一遍,避免手感不好漏掉些什麼。連帶關係,代償連動.....這個要弄到很有警覺。而找傷和肌肉阻力,要更細心。

陳水利醫師那句話,疼痛的地方,大部分是受害者。但我找不到加害者會很麻煩。

和另一位傷科同修良夜聊。
他說上次他父親有類似狀況,後來發現調完還是要幫忙全身連動一下,朝比較正確的新結構對齊,不然有些大關節間(尤其腰胯肩膀脊椎)的筋膜張力不容易自己接上、恢復,就還會怪怪的。
我回答良夜說,其實我有時候不太知道遇到卡點,要拆多久?拆到什麼時候要停下來?
經驗不夠,或是拆到某個程度,應該是其他地方在卡?要轉過去弄.....
我淺層傷,現在都沒問題,真的卡很深的舊傷,就像拆一串死結,前後順序還沒有辦法做精準的判斷。

良夜說,那個真的很難,有時候會被當事人的症狀迷惑,執著在一個地方。
自己的感覺是其實身體有層次,位置和層次抓對的時候,處理起來很快,不會有弄半天不改變的感覺。如果上層還有其他地方卡著,比較會有搔不著癢處的感覺。但說得簡單,手感和心練到不執著比較難。

我其實一直都有在查書看書,實際操作也會全部都操作。但當下摸過去覺得ok,過幾天可能會變。或是躲一個小條的肌肉,沒有處理到。這些我都會覺得很懊惱。但是不能鑽牛角尖。

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

個案紀錄,岳母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0月

上星期,我岳母來家裡住了一個禮拜。岳母早年騎機車出車禍,有個舊傷,住我家的這幾天剛好可以處理。每2天推拿按摩1次,做了4次,狀況好很多。

岳母的傷,應該有30年了。據說是被汽車撞到後,右肩著地。從此之後,頭的右側就很容易頭痛。
我太太之前和我討論過,我直覺是肩膀舊傷,往上蔓延到頭。
第一天先弄肩膀。
岳母的上斜方肌,提肩胛肌,右側明顯比較緊,而且比左側較肥大。

當我們受傷後,肌肉僵硬。身體組織為了自保,會把鄰近的組織抓過來團結在一起。可以想像成,小肌肉本來條條分明,像無數隻筷子。因為受傷,所以團結在一起,把很多支筷子綁起來。
確實這樣很硬,可以抵抗外力,但失去彈性,身體的協調都會影響。這種肌肉組織沾黏,要先推掉。
推完右側上斜方肌,提肩胛肌,再推右肩和上臂,都鬆完了,再去推頭皮。
岳母的右邊頭皮比較繃,把右耳往上拉,右耳比左耳高。鬆頭皮,把右耳下放回去。第一天這樣弄完,結束。

我岳母很容易認床,而且淺眠,一有煩心的事,右頭就痛。這樣調完後,當天我岳母可以睡4個半小時才醒。半夜回頭去睡也OK。

第三天,調第二次。大致看看上次調的地方,都比較鬆了,再繼續解同樣的地方。第一二次,都以坐姿調整為主。
最後請岳母趴著,把背面整個整理一次。因為肩膀鬆了,背也比較好推。岳母除了舊傷外,其餘的部分都還蠻好調的。

晚上可以一次睡5~6個小時才醒。

第五天,調第三次。
身體的張力比較平均,全身都做,趴著躺著都弄。右側屁股尾椎有一片肌肉偏硬,以為很難推,卻意外地一下子就推開。結果左邊大腿的外側,意外緊繃。最後抓出來,是左大腿內側肌肉沾黏。
股內側肌和大腿後方的半膜肌半健肌,沾黏的很嚴重。還好該處範圍不大,狀況單純,一下子抓到緊繃點就推開了。同時,股外側肌也跟著鬆掉。岳母說,他好像爬了一座山一樣,大腿很酸。

當晚,岳母已經可以睡上7小時都不會中斷睡眠。

第七天,調第四次。
除了把身體整個都順過,針對肩膀和頭皮,全部都認真巡過一次。岳母的頭皮很厚實,頭髮很多,不太好下手。天靈蓋骨頭的周邊接縫很深,這一帶的頭皮也不太好鬆開。

岳母說這幾天都睡得很安穩了。第八天送岳母坐高鐵回高雄。

這次很難得,這樣密集的調整一個人。考量到岳母近65歲,不太能出手很重,加上可以密集調整......我每次調整出手都很輕很緩,心想好還有好幾天可以調,慢慢來。
如果久久調一次,我自己為了求表現,下手比較重,其實效果不見得好,對方身體也不見得能應吃下來。
坦白說一開始要調整我岳母,我心裡壓力很大,我調我母親還沒有這麼緊張。這種面對配偶家人的壓力,我相信結婚的人都能理解。
還好一切漸入佳境,很順利。能夠這樣出手比較輕,常常觀察一個人身體的變化,這種機會不太多。這次經驗,讓我對出手後,對方身體的轉好狀況比較有掌握度,很好經驗。

另外就是,岳母問我,幫人調裡做傷科,會不會很辛苦。

坦白說,如果掌握不到要領,硬推硬橋真的累。我老師說,如果自己動作是協調的,自己舒服,對方就會舒服。這半年來,我的出力和動作越來越順,其實做完不會太累,比較像是輕鬆運動完的感覺。

很多調整的動作,其實和太極拳or八段錦的出力方法類似。可惜的是我家太小,有些動作伸展不足,怕撞到東西。礙手礙腳的,反而影響我的發力。

一個舒服空曠的空間是必要的。
希望有幫助到岳母的身體。

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

腳踝韌帶斷掉,傷科手法有用嗎?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0月

朋友的腳踝韌帶斷掉,問我傷科推拿整復,有沒有幫助......我回,斷了,真的是救不回來

運動傷害,本來肌肉狀況很差, 韌帶還沒有斷,撕裂傷。 這時候傷科介入,可能有救。 把有狀況的肌肉和關節處理好,減少韌帶的負擔。

意外造成的韌帶斷裂, 真的只能手術了

我自己的經驗是,大概過30歲之後,以前運動傷害什麼的,都會回頭來找你。像我這種騎越野自行車的,摔過的都要還。我婚後,和我太太常常在都在治療。
凡舉拍痧,刮療,拍打,一般國術館.....我都做過。
中醫師針灸,整椎。西醫復健科,物理治療......我也做過。很歡迎大家來聊看看,可以省很多冤枉路。

回到開頭,如果是一般運動傷害,造成的韌帶問題。
陳水利醫師的名言,xx只是受害者,要把加害者找出來。(我聽醫師說好幾次)
韌帶也只是受害者,其他地方的肌肉,動作機制,都要重新檢視。傷者只是剛好把(運動)傷害的後果,讓韌帶去承擔。發生意外,韌帶直接斷掉,那其他地方還可能是正常的。
而韌帶接回去,關節的穩定度,活動度,都要很注意。這時候復健,物理治療,我們這種軟傷科介入,對術後恢復,會有幫助。

我傷科課程的同學,有一個是跆拳道國手退役,他的腳踝韌帶就是斷掉的,不過他沒有用手術接回去。之前都請老師處理,後來自己也拜師來學。
他說之前定期處理,腳踝都好好的,結果爬了一個郊山,腳踝膝蓋都發作。上課空閒時,請我幫他處理。
他說,沒做什麼劇烈運動,還以為自己好了,結果爬個山,關節就炸了。幫他處理過程中,除了腳踝膝蓋附近肌肉都很緊繃,股四頭肌,腿脛前肌也超緊。

腳踝失去韌帶,穩定度變差,其他肌肉去幫忙(代償),就是這樣。如果持續操勞,那往後就是,整個下肢全部都一起完蛋。

所以朋友的腳踝韌帶斷掉,問傷科推拿整復,有沒有幫助......針對韌帶斷,敢跟你說傷科推拿有用,我100%確定是唬爛。傷科推拿整復,沒有辦法把韌帶接回去,斷掉就是結構性問題,功能受損。
傷科手法只能幫忙舒緩其他肌肉代償,維護好周邊肌肉的狀況。但還是無法取代韌帶的功能。

請大家遇到類似問題,先去照X光,先給骨科看,慎重一點去照MRI。韌帶真的斷掉,先考慮手術與否。
而最近流行的自費項目,PRP自體血小板注射,我朋友做過,他是韌帶撕裂傷,有幫助。但這種治療是自費,而且效果看人。好了之後,還是建議檢查其他地方有沒有狀況。

而受傷後,放鬆和恢復要先做,再來才是針對患部做"復健運動”。一般人以為的“運動”,大部分都是在殘害身體,請大家一定要小心。另外,既然是運動身體健康的,那請放下運動表現這件事情。
追求運動表現,要做的是有計劃的訓練。

大家一定聽過職業運動員,什麼受傷後,比以前更厲害。那是他的訓練計劃做得很好,術後恢復放鬆.....都做得很棒。但更多運動員,受傷之後就回不來了。

韌帶有問題,請先找專業醫療評估。

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

第7梯跟課筆記4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0月

為期一個月的課,順利跟完了。每周假日還要往台北~台中往返,坦白說很累。但每次跟課,都覺得自己也有進步,很開心。

第四堂課,主要講坐姿調整。我那個梯次,坐姿是第一堂課就講的,和這一梯內容差異很大。

1.肩胛骨的部分,我那期有教上提肩胛,還有翻肩胛,這期都沒教了。
調整肩胛和提肩夾肌,調右側,自己右手過對方腋下,對方的手可以微微靠著自己。左手找好要調整的位置,先出手按壓後,右手再順順的往外提一點就好。
這樣可以減少上提肩胛的動作,比較省力。肩胛處理,一定連帶胸椎,緊繃處理好,再一路順到腰椎。

提肩夾肌,雙手手指互為阻力推壓。
這個部分,很多師弟師妹會做不好,很費力。一旦想要上提肩胛,甚至翻肩胛,身體的動作變大,就無法控制對方身體。要先確定好緊繃的部位,出手先按壓再連動肩胛。
好不容易學弟妹動作像了,但自己的呼吸卻亂了。老師在教時,都有強調意念的控制,還有調整者自己要舒服。

正確的處理順序。
一.確定好自己要調什麼部位,意念放上去,要貫穿該位置。
二.自己呼吸先調順,用呼吸帶動作。
三.吐氣平順和緩,出力就會順又和緩,力道也能隨心所欲。

2.腰椎部分
趴姿和躺姿,都不建議處理腰椎,主要是為了安全。畢竟由上往下壓腰椎,風險很高。趴姿,用骨盆和臀肌鬆腰比較安全。
坐姿就沒這個問題,可以直接解。一般軟傷科體系,都會請對方坐旋轉椅,但很多學弟妹覺得椅子會轉,很難固定患者。而我的想法是,會旋轉,表示出力的角度要更準,容錯度低。
但我給陳水利醫師看傷時,他總是可以用很小的力氣就把骨頭順進去。應該是技術問題。

我們會有一隻手當作阻力固定患者。一樣確認好患部,按壓好,用大腿內側推自己手肘出力,去按壓患部。我自己是沒有被旋轉椅干擾到,出手點確實貼好,出力就會漂亮。

3.自保法
調別人久了,自己多少也會疲勞。老師有教一些自保按摩手法。不外乎是一隻手當阻力固定肌肉,另一隻手推。這個以前沒教啦~
我都虧老師藏步。

4.不同顏色氣的應用
這個很傷腦筋,因為大部分的學弟妹,都沒有練氣的基礎。沒有這些基礎,手法還是可以練得很純熟,但少了一項武器就是了。

我有試著教基本的呼吸,還有雙手手指的氣感,請他們回家練習。我在教學弟妹時,發現我最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,累積很大量的氣感,手掌可以很快發熱發汗。
不過我在以氣淨化時,當使用橘黃色的火光,因為想加快速度,會刻意放出大量的氣去燒......我和老師詢問,老師說.....放把火就可以燒了,何必這樣消耗自己的氣?

這次老師聊,我才確認我自己都用很奢侈的方式在使用自己的氣,其實沒必要。我現在調整好氣息,可以一口氣,用自己想要顏色的氣,壟罩對方身體。只是這樣做太耗氣了,沒必要。
但這樣大量發氣,有提升我個人氣的容量。放完要收,我還得多練練。接下來的目標是把自己的呼吸在調順調鬆,用有經濟效益的方式來發氣。

總之又跟完了一梯次,後面還有三個梯次。我問老師說,還有沒有藏步呀?
老師只回答,你來跟課就知道了,我只能苦笑。
這次跟課,除了手法的處理外。我更多時候是在看大家的站位,還有出手的協調性。跟到課程結尾,已經變成在觀察處理時的呼吸了。

看的細節越來越多,注意的點也不一樣。

另外就是,我因為平常有在練習,覺得去跟課時,練習手法其實很浪費時間。我自己做,只有做一個人的經驗。但我看得懂之後,我一次可以看十多個人的手法。用看的,我學更多。

我看幾個學長姊,有已經開業的,有物理治療師,有中醫師.....看別人的手法,其實每個人都有出入。受限自己的體型身材,大家都會有自己內化過的手法。
我們老師是女生,身材算是高,167cm。很多嬌小女孩子沒辦法完全用老師的手法。但也是有男學長很高大,180,卻喜歡用小範圍短促的手法處理。
有個小個子學姊,他反而是用大開大闔的處理手法。他每次都是緩慢的推,都把他的身體伸展出去,很像太極拳。
看他們做的順,風格都不太一樣。看他們做,我看到很多有趣的點,再回家練習。

我想看看下一梯要不要再跟,想到跟課就累。但每次跟課都有學到東西,覺得不跟對不起自己。

第7梯跟課筆記3

原文發表於2022年9月

1.出手的力量。
我自己都會建議初學者,還是儘量出力。萬一出太多力,練習同伴會叫,會提醒。初學者都很小心,根本沒有出力,沒出力就感受不到身體彈性。

皮,肉,骨。

出力不足,只有推到皮,深層的推不到。所以我都建議學弟妹,練習時,寧可出手稍微重一點。推太輕,很難感受到肉和骨頭。本門很重視自己的手"貼合"對方身體,當手獲得最大接觸面積時,其實出手重一點,壓力其實不會太大,容錯率是高的。

我在和初學的學弟妹講這個,但後來有學姊不太同意。他認為還是輕一點安全。

我的前提是,1.手的貼合面積大,2.練習的時候要試著多出力。
真的做患者,最重要的是自信,出力沒有自信,真的不行。練習的時候不出力試自己的力量,哪要什麼時候練?
而且施作壯漢和女性小孩,出手的力量不一樣。我有個練習同學是超過180cm,100kg的壯漢。推這個大樹哥,要用全身力量去推才有辦法推動。會練到全身出力的協調性。

不過學姊的技術手法是真的好,動作很漂亮。學姐說話,還是要聽。

2.碰到傷,出力的方式。
推到肌肉卡點,用力是一個方式。但最近看這麼多學長姊在練習,遇到卡點,維持一樣的力道,但是把動作做得很慢。手推進去的重心轉移做慢一點,這樣力量會比較深。
遇到舊傷肌肉,推大力肌肉會僵硬,換個方式,維持(減輕)力道,動作做慢推深,也很有效果。

3.這次有多三個手法。
正面拆腳板和腳趾,其實和拆手是一樣的原理,很好用。
躺姿曲腿拆膝蓋,以前是教左右帶轉,這次是教,往前轉,和拆頭皮一樣。
拆髕骨,和拆風池類似。

4.下午練習時,學長幫我拆了左邊屁股,卡很緊。
上星期拆過一次,感覺很多糾結都被拆出來,這星期繼續拆。動用了3個學長,拆了快1小時,拆到下課,超哭。很難拆。
回家繼續處理,總算是好很多。

總結我的左臀問題。

摔傷,薦椎和髖關節摔過多次,已經卡的很複雜。這次我的臀中小肌拆不開,其實是上方腰椎的豎脊肌群太緊,把臀中小肌卡住了。回家鬆開豎脊肌群,臀中小肌就可以被放開。
臀大肌有幾個卡點,放不開。追到最後,是我尾椎旁,左邊坐骨的問題。除了自己摔,騎自行車坐骨也會有影響。鬆開尾椎和坐骨,臀大肌的卡點就好處理了。

這次上課有趣的地方,是和同梯的小千聊天。我剛認識他時,正是他最虛弱的時候。據說他那時,1年內,子宮肌瘤長了10cm。醫生開賀爾蒙給他吃,他身體也不適應。生理影響心理,他說都快憂鬱症。
當時我上課練習拆他的手,覺得他的手掌好像枯木一樣。

這半年來,他去開刀拿子宮肌瘤,休息了3個月,整個人的氣色好很多,很開朗。看到他這樣,我們都很高興。
小千的手法不太熟練,但他天生氣感很強。他可以很輕易的用氣去掃對方的身體,我被掃過,會感覺他在順我的卡點。力量很柔和,這個方法,很多人這輩子都學不會。
小千幫我拆臀部時,他說我的肌肉辛苦,我回他說,我是騎自行車受傷的。

小千說,你騎自行車開心嗎?我感覺到你的肌肉有悲傷的情緒。

說到這裡,我回想了自己最一開始騎自行車的狀況。
有個研究,是調查自行車職業選手的家庭關係,結果是自行車選手有很高的比例,和家庭相處得不好。我和朋友聊過這個研究,得到的結論是,自行車是小朋友最容易取得,可以遠離家庭的交通工具。

我確定小千對自行車運動沒有研究,他不會知道這種事。

想想,我就是爸爸在家,我們會吵架,就跑出門騎自行車。失戀,就去騎自行車殺時間。感覺真的很悲傷,想不到這樣的情緒還可以被小千挖出來。我覺得很誇張。
小千說,他因為很容易感受到這些,所以個性很小心,顧慮很多。

希望他身體健康,心情開朗。看他氣色變好,我也很開心。

第7梯跟課筆記2

原文發表於2022年9月

1.所有推拿手法的重點就是貼,手掌一定要能貼好對方身體。
2.貼合的好,才會有其他手法變化。夾,重心轉移,抓,都是貼合的延伸。
3.手底板,掌底,只能用在臀部和大腿。肉多的地方才能用。
4.推臀和大腿,弓箭步同手同腳推,上半身腰桿打直,注意自己的呼吸,用全身力量推。
5.雖然是用手做,但大部分的力量都是全身在帶。弄到手痠,可能出力方式有誤,手貼合不足。一定要警惕自己。

另一位同修良夜,提過站位的問題,絕大部分新手的站位都很糟。
最近都教背部,患者要趴著。很多人真的就站在同一個位置上,死死的推。我的經驗是,同一站位下,大概只能獲得兩個手掌的最佳貼合點
換句話說,同一個站位,頂多就是推那個小小的範圍,其他地方一定要換位子再推。

我現在幾乎都是邊移動邊推背,每往前推一次,往後收力就移動一點點。這樣省力,又容易找到貼合點。手也可以轉換不同壓力點,不太會疲勞。
這期拆腳板,教得比較細,還好有來跟課。拆腳板內外側,其實手勢很像,但拆的東西不一樣。我確定老師沒有藏步,只是他做太快,沒人意識到他是拆腳板,還以為只是拆腳踝。

另外就是,很多學長姐回到教室,會互相對練。我可以看很多不同風格的人的處理手法,這個對我很有啟發。我們這幾期的學生,有很多本來就是推拿師,物理治療師,中醫師,本來就有在執業。
這些執業的學長姊,做起來就是不一樣,每個人風格也不同。有位宜蘭來學姊,他的推法節奏不太一樣,他很慢。他幾乎每一下都推很深,用比較多的夾和握。
他的說法是,他很懶,不太想移動太多,所以每一下都推深。他說做太快,做比較淺,之後還要回頭再解一次深層的肌肉.....這樣走兩次,他不要。

我覺得他很讚。
目前還沒試過他的處理方式,下次用看看,比較一下。

看新手練,是再重新檢視自己的基本功。
看老手處理,是在比較自己和對方的差異,學習對方的策略和想法。

手法老師都有教,組合和使用方式,就看個人風格了。越菜的人,會越把老師的示範當一回事,但其實老師沒有強制。
觀念正確,可以做得更順,就做。像我左右手都能做,可以鏡像拆解,這是我的優勢,我就不用刻意練習反手拆。

這次還當了患者給老師示範拆臀部,我的左臀還是卡很死。老師幫我鬆解開,我坐著才感覺到自己左邊臀部的肌肉。我開貨車常常踩離合器,左臀狀況很差。其實我左臀一直都繃著,很麻煩。
我的上半身狀況很好,同學問我,為什麼我上下半身差別這麼大?
因為我在家和我太太練,我太太會處理上半身。下半身的肌肉太多太厚,他做不動,左臀又卡,沒辦法處理。

第7梯跟課筆記1

原文發表於2022年9月

1.傷科整理原則,由核心,身體軀幹,往四肢末端處理。
2.趴姿調整,推背壓背,意念是貫穿到地板,但出力是遇到骨頭要停。
3.調整肌肉,順與破,分際要拿捏。
4.雙手互為槓桿支點,互換要順暢。
5.大魚際推動時,可用食指當做阻力支點。(夾)
6.食指掌根對準鬆解點,推入後重心轉移。
7.坐姿鬆提肩胛肌,不需要刻意提拉or肩胛骨。肩胛往外順勢帶,提肩胛肌做阻力鬆解。
8.躺趴,多用床板當阻力,節省力氣。患部下方還是要墊手。
9.手型貼合,站位,以施作者為主。施作者舒服,對方就舒服
10.拇指和中指無名指為主要武器,避免使用食指。

今天是第七期開課, 就跑一趟台中繼續旁聽順便當助教。 雖然之前考試考過了, 但還是有很多細節沒有做得很好。 老師上課方式改變, 細節也講的比較清楚。 很多結業的同學也紛紛回來幫忙, 互相研究。 整堂課跟完,覺得收穫很大

今天教拆手掌,有一些大拇指抓握的小細節。譬如說,預先推一點手腕的皮膚再平推,這樣可以蹦緊想加強的地方。
大拇指不做這個皮膚預推,可以拆手嗎?
可以。
但可能會多花一點功夫,效果也ok。但缺那個細節就可惜了。

我的想法是,可以看到比較多細節。
自己上課,能做個五六分像就很好了,回家練到七八分。剩下的細節,真的只能在當助教的時候偷學。回去再把細節加上去。

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

傷科手法修正班,考試通過

原文發表於2022年7月底

轉眼傷科手法課已經結束5個月了,FIFI老師要同學都回去真吾做考核。
考試的方式,是FIFI老師躺在床上,點名讓同學下去處理。
由老師親自感受學生的處理手法,看得出來大家都很緊張。

我看好幾個同學在旁邊練習,考前惡補。我想,反正都到這個時候了,緊張也沒用,處理下去就對了,就放輕鬆下去考。

考試後,老師點出我需要修正的壞習慣。
1.
趴著調整肩膀和背時,每順完一次,手要離開肩胛骨。一直搭著肩胛,肌肉無法完全回到原本的位置,要稍微離手,讓肌肉把肩胛放回去,再調。
說離手,其實也只是不施力,讓肌肉回去而已。老師的動作很快,看不太出來有離手。一直搭著肩膀,該處成為阻力,過度調整會把肌肉和皮膚拉扯。
這一點,我做的不夠確實。

2.
手長推施力時,伸展到底,我會有個轉手腕的動作,過頭了。手掌針對患部做推,但不要過頭,不然會造成皮膚的拉扯。事後我回想,我根本上誤會動作,是自己假會,而且過度延伸力量。自然出力長推就好了。

3.
我在處理頭皮時,想要處理的面積太大,太貪心,所以會用力過度。做小面積,不是用手指頭去按,要調整自己下手處理的範圍,做輕微的推動就好。

大致上,我的力道控制,判斷肌肉鬆緊的手感,觀念,站位.....都ok,就是下手貼著皮膚的細節還要雕。另外就是要保持自己的身體良好狀況。自己鬆,自己心態平順,才會有好的調整狀況。

測驗開始前,老師說,如果手太緊不夠鬆的同學,趕快請其他同學先鬆開。我完全不為所動.....XD

事實上,我的右手從2月份開始學傷科處理,右手基本上是廢功的狀態。我右手的狀況非常複雜,30年前的小時候,車禍留下了一個十多針的長疤痕。右肩脫臼過,右肘骨折過,右手腕挫傷,總之多災多難。
這樣的右手陪了我30多年,騎越野車,打排球,搬貨,寫字......除了右手很容易累,過度疲勞右手會輕微抖,正常生活都OK。今年二月以來,傷科練習,處理自己的右手,確實鬆很多。但,以前練出來的氣功手感,右手有一陣子氣感弱到很可怕。

真的幾乎是廢功的狀態。

我們同梯有個跆拳道國手的體育老師,也和我類似狀況。他說他的腿,經過治療後,也是自廢武功了。
我們的身體狀況被改變之後,以前的用力方式,動作機制,真的都改變了。我右手的氣感,最近有回來一些,但還是沒有以前好。我2月開始練傷科,右手在不觸碰對方身體時,還能感受到對方身體的狀況。4月份之後,右手鬆了,同時也無法用氣感。

還好有左手,左手的氣感探知,莫名的在這段時間練起來。

同梯中有個同學,他的體質比較特殊,對於氣的感受很強。他是那種在旁邊看同學練習傷科,同學施做動作不對,他也可以感受到那種失誤帶給患者的不舒服。
音樂老師今天幫我看右手,他其實處理手法不太熟練,可是他氣感很好,我被他搭右手時,慢慢氣從右手上頭皮鬆掉,再順到左肩膀。

音樂老師說,我的右手很辛苦,其實都是左手再幫右手,左手很累。

我本來都集中處理我受傷的右手,今天聽音樂老師這樣說,我會多放注意力在左邊肩膀。不然我之前左右邊都是分開弄,一天右派,一天左派。

老師今天有更新一些處理手法,回答大家的問題。想想老師今天趴在那邊,給10個人測驗,為了省時間,每個人都做左邊or右邊。測驗完成,老師說他左右半身好像被撕開一樣,最後大學姐把老師整個人處理一遍,真是辛苦。

另外就是,老師本身是右撇子。所以調整患者左右邊,會有不同的手勢,方便他右撇子的施力習慣。但我過勞幫助右手的左手,因為也經常使用,所以我可以很輕鬆做出鏡像的相反動作。

很多動作就可以無視左右撇子的不同,直接鏡像處理就好,算是我個人的特色。

今天受測者10名,我看前2個都有過,想說今天老師標準很寬鬆.....結果接下來兩位,老師說,請你下期再來旁聽,多加油。

哭,老師真的會當人。
考完試,聽到老師說很好,點出幾個缺點,我心情真的超輕鬆。

總之,上課學習傷科手法,課程完畢練習.....
在通過老師考試的這一刻,我有一種終於拿到鎖匙,要真正進入傷科的世界,這樣的感覺。
興奮又期待,很開心自己做到了。

好友的膝蓋韌帶

原文發表於2022年7月

我朋友前幾年滑雪,右腳插進雪裡,膝蓋的韌帶一扭,6條韌帶全斷。後來做了內視鏡手術,韌帶重建。也都有做復健和深蹲訓練,膝蓋還是緊繃。

昨天幫他處理,他膝蓋周邊都緊繃,往上到大腿,往下到小腿,張力都很緊。皮筋骨都黏在一起,也不太能推動和扭轉。軟傷科最忌諱硬碰硬,我也不太能出力。儘管我很克制,朋友還是唉唉叫。

之前有聽過一個說法,就是內視鏡雖然傷口小,恢復快。但是在開一個小傷口在裡面手術,手術的器械在肌肉裡面治療,內部的肌肉會像是絞過一樣。我模朋友的右膝蓋,就有這種感覺,覺得他右膝的肌肉觸感浮浮的,肌肉的線條和紋理不太順,摸不太出來。
而一般疤痕和傷口,比較能摸得出肌肉被切斷破壞的地方,再好好去順。

我第一次接觸這種內視鏡手術的案例,因為手感很浮,要花很多時間去感知,處理起來也比較慢。最後沒法了,索性用氣感去掃,不仰賴手感了。
最後只針對膝蓋上方的股外側肌,做加強放鬆,其他地方用一般手法處理。
朋友說小腿也同時鬆很多,腳踝腳板也是。

朋友前幾年韌帶一斷,整個人像吹氣球一樣胖了不少。手術完成後,他很認真在深蹲復健,這就苦了他的膝蓋,整個人走路也比較外八,步態也變了。
受傷斷過的肌肉,身體會招喚其他肌肉去代償,硬操其實很不妙。而大部分的人,有操,但是恢復做得不好,惡性循環。
朋友8月要回美國,7月底還會幫他處理看看,希望能對他有幫助。

因為是超過20年的好友,我處理起來心裡沒什麼壓力,邊聊天邊弄。遇到手感不明的狀況,就慢一點輕一點,用時間去換,效果都還蠻好的。
如果是真的要開業,以傷科處理維生,還是得考量處理速度和效率,悠閒的處理方式,很難賺錢。(苦笑)

我朋友女性,也40歲進入中年,又受傷過,只要能正常走路,不影響日常生活就好。他還願意去深蹲復健,真的很認真。卡一個膝蓋問題,小腿也浮浮的,循環不好。走路的樣子,有些老態,我其實看了很難過。

後來有和朋友閒聊,朋友阿粥說,可以找有經驗的教練,讓肌肉代償往上轉移去大腿,減少膝蓋出力。向上走樓梯改善肌力,對膝蓋負荷比較小。
一般深蹲為是平面動作,動作歪掉就會造成左右腳力氣不平均。遇到這種單邊受傷的,深蹲很難平衡。

我有把這些重訓的注意事項轉給朋友知悉。
現在資訊流通,受傷可以藉由很多管道協助,只要有心,耐著性子慢慢來,都會好的。

氣死驗無傷

原文發表於2022年6月
氣死驗無傷,最近這句話讓我體會很深。

剛接觸軟傷科,請FIFI老師治療時,老師說我的心臟後方的背非常緊,說這個是情緒傷。

當時我認為,比較可能的是我早年打排球的舊傷,不認為是情緒傷。近十天以來,真的是活生生被氣到快死掉。左背的傷整個復發起來,緊繃到不行,就算睡很久,也覺得呼吸和心跳不順,真有夠慘。

給老師治療一年多,再加上課程完畢後,我和太太在家自己操作。只要沒有操勞過度使用肌肉,有睡飽.....我的背狀況一直都蠻好的。

上星期連假前,上班被氣一次,連假後上班第一天,又因為類似的狀況被氣.....我隔天一早起來,整個狀況很差。背緊就算了,覺得心臟好像從後面被什麼掐住一樣,覺得呼吸很淺,整個人沒有力氣。
只好請我太太幫我按摩背部,再重點處理,把心臟後方先解開,吸氣才有辦法吸滿,整個吸氣到腹腔。

在公司整個大抓狂,之後虛脫感很強烈。好好睡了8~9個小時,起床後,呼吸短淺,心跳不順。最近有沒做劇烈運動,所以背部緊繃並非使用過度。
背的緊繃解開了,呼吸順了,腦袋也比較冷靜一些。

有朋友提醒我,這種算不算自律神經失調?
我不知道該怎麼用西醫角度解釋。但我自己的體會,重大的情緒問題時,身體的緊繃對心臟是有很大的壓迫的。身心本來就會互相影響,有些情緒和心理問題的藥物,包含了肌肉放鬆。
自律神經失調的範圍很廣,狀況很多,這個非常專業。我沒有辦法做任何說明。

而同修良夜問我有沒有在看中醫?
良夜說,他是接受民俗調理,練傳統武術+中醫解內科深層瘀結並行。看中醫是直接按脈象開藥,能解一些情緒或精神上的舊傷,有時內科深處細部的傷解了,結構才能再解開。身體深層動起來、感覺層次變豐富的感覺很奇妙。

我本人有看中醫,但都是一般傷風感冒才會去看,主要還是用傷科在處置身體緊繃。情緒和心情上的刺激,身體的不良反應,我覺得兩者會變成慣性。但我沒有想過用中醫內科去處理身體緊繃的狀況。

良夜對我說.....
他的中醫是說,用藥可以讓人生氣不生病。理想狀況是別生氣,但很容易變壓抑,一樣傷身(因此吃很多苦藥 XD)。他懷疑有時要整體好到一個程度,才有力氣改變慣性。

我記得徐醫師的文章是這樣說的,不是不生氣,而是懶得生氣。

有段時間,課程結束一陣子後。自己處理自己和家人,進步很多,練氣什麼的有很順利,感覺到新的境界。身體夠鬆,面對事情會比較有餘裕。
但在一個工商社會中,什麼都要求效率,只有勤勞刻骨是美德時,放鬆變得很困難。很無奈。

如果是小朋友,這種情緒還好解。我這種中年人,已經不太容易了,要有很深覺悟才動機,才有辦法改變。
氣死驗無傷,不表示沒有傷,只是盤根錯節,找不出病因了

我的工作性質,緊急性突發狀況很多,很難保持自己的節奏做事。
一直覺得,忙是一回事,但我不喜歡處理情緒性問題。我最害怕討厭的事情,就是明明沒什麼很難處理的狀況,卻因為一兩句話講不好,搞得大家都不爽,最後我去收拾.....每次都去道歉擦屁股,覺得很無奈。

氣到不行,決定罷工個幾天,完全提不起勁。

後記
坦白說,沒重新看這篇文章,我也忘記自己曾經這麼難過,但真的忘了嗎?
這篇文章,我回頭看,重新發表時.....心裡的情緒還是會湧現出來,感到不舒服。以前不懂什麼是生活壓力和緊張,也許過去就好了。但現在我認為,這些記憶都會留在心底和身體,成為自己的病根。
我這一年來,漸漸發現對工作上提不起勁,只要遇到曾經讓我不舒服事情,我都會下意識地迴避。我的身體確實有因為這樣比較好一些,但工作上,我也放掉很多,因為我真的很害怕讓自己陷入那樣的氣憤當中。

怎麼說呢?
那只是過去了,但我心裡其實沒有真正和解。
我現在很願意道歉認錯,因為我知道自己造成別人的情緒會留下,也不太願意再這樣下去了。至於別人留給我的情緒,我要靠自己慢慢化解。

真吾法要我們學會鬆,學會捨,我在這條路上,慢慢走。

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

鑽牛角尖?

原文發表於2022年4月

下雨天的假日最適合把家人抓來練習。
這個月的體會,就是下手的輕重。摸到東西,肌肉不順.....就會很想弄到好,會鑽牛角尖。但處理結果是.....只有那邊是好的,其他地方不好也沒用,很哭。

舉了例子來說,腳踝和腳板。
腳踝腳板,是我覺得很不好處理的地方。因為肌肉都很細,卡到or不順,基本上抓到問題就要花很多時間。好不容易覺得都處理ok了,很可能一落地,腳踩下去走個幾步,膝蓋角度又不太對。
腳板,腳踝,膝蓋,髖關節和骨盆......根本都同一條路的。這幾個點,會因為自己日常生活使用,彼此會互相遷就,代償......
我刻意動了腳踝,動了膝蓋,很可能其他地方配合不上來。明明我自己認為某處做得很好,但隔天患者還是會不舒服。

那我很認真加強處理的點,很可能會害到對方。

之前處理軀幹,前胸後背,肩關節.....這個會互相影響。上次是處理後背,但忽略前胸,前胸應該也要用一樣多的時間處理。後來朋友回家胸悶,還好只是睡一覺就ok了。

這次是處理我太太的膝蓋,我太太的說法是20年前出過車禍,膝蓋撞到,瘀青很大一片。反正做自己家人,大致全身都弄過一遍,在處理膝蓋就弄了1個小時。
隔天,小腿怪怪的,又處理了半小時。
第三天,我太太說臀部和骨盆腰椎都不舒服,又弄了1小時。
我下肢基本上都會一起處理。不管是膝蓋or腳踝,最後都會從髖關節再往整個下肢順過一次......當下都ok。我太太的狀況是隔天動一動,問題就跑出來,這個讓我很苦惱。我連著三天都弄,到了第4天就很ok。
但真的處理患者,這樣對患者就不好意思了。

如果我今天是對其他人整復,那問題可能很大。

弄好a,b卻壞了,這個很難交代。不是每個人都會理解a和b的相互關係。ab都處理了,但c的問題來了.....很可能對方給你機會,但c的問題會讓患者失去信心。

我現在能夠理解老師處理時,為什麼沒有刻意多加強幾個部位。動太多,患者身體不見得能撐得住。(改變太劇烈)
出問題,也不見得第一時間會回來找自己處理。這樣會耽誤對方。

我還在抓那個平衡點,不能太過鑽牛角尖。

像是打磨木頭一樣,先處理好最凸的點就好,要整體去看。把某處細節弄太完美,並無法讓整件作品完整。

我以前給別人弄,常常會有這樣的念頭......為什麼不一次專注在某處呀?
從我自己開始學之後,才知道真的鑽牛角尖在某個地方,不會比較好。除非這個是新傷。

和同修良夜聊,他說,前後可以做整體一點的檢查,看看一下動到一部位之後,其他部位的情形,確保沒有跟別的地方借到。如果只是其他的傷或不適冒出來,整體應該還是會比原來放鬆。
檢查時摸到相關的牽扯就可以跟對方確認;記起受傷的情況,相關的痛也就不是調理完無故冒出的痛了。

很謝謝良夜給我的建議,雖然門派不同,但很多策略和觀念是可以通用的。

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

落實於生活的傷科手法

原文發表於2022年4月

春假前兩天,台北下雨,剛好全家人都拿來做實驗練習推拿手法。覺得自己的推拿手法流程,都熟練順暢。可以快速在半小時內處理好,有比較多的時間,去處理卡住的地方。
在按摩女兒的頭皮時,發現他右邊嘴角比較高一點點。多花了一點時間檢查右臉,果然在右顴骨和鼻子附近發現一條僵硬的肌肉。那肌肉的學名是提上唇肌,和鼻翼提上唇肌。我女兒在學校體育課,被球打到,他說不太痛......還是被我抓出來。花了一些時間把那幾條臉部肌肉鬆開,右嘴唇嘴角就回到原位,左右嘴角都一致。

我家孩子,一個6歲,一個11歲。小孩子的肌肉很麻煩,有撞擊過,還是可以維持活動度。用手去巡,有時候還巡不太到,都是很細的肌肉出問題,要很細心。小孩磕磕碰碰難免,真的像我一樣計較起來,處理起來會花很多時間。
有時明知道某處怪怪的,手又摸不太到,只能靠氣去掃。氣掃的到的,沒手感,就花更多時間去摸.....還真的都有。
現在不太確定要動哪一條肌肉時,我都會會用氣去掃看看。

而我的眉心,兩眉之間有皺紋,本以為是自己老了起皺紋......後來才發現不是。我以前打排球,多的是被球打到頭or臉。加上我戴眼鏡,球打戴眼鏡上,鏡片敲到顴骨,其實更痛。打到眼鏡鼻架,敲到鼻樑和眉心,也好幾次。
最近我花很多時間在順自己的臉部肌肉,其實我的眉心皺紋,是很多條受傷肌肉硬化擠出來的。
我和我太太最近都在處理這些臉部肌肉,居然把我眉心的皺紋都弄掉了,只剩右眉頭還有一點點。我想在努力一陣子,應該可以把我眉心的皺紋給弄掉。
其實真的超神奇的,傷科手法有很多可以應用的方式。看到我女兒的右嘴角,覺得生活就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傷,自己都忽略不自覺,其實是有機會補救的。

我自己學到現在,坦白說,已經知道傷科師傅的極限在哪邊了。

精準的說法是,如果把傷科推拿當成養家活口的功夫,推拿化傷的時數就是極限。能給傷科師傅多少的時間,傷科手法就能給你多少效果。

像FIFI老師的技術和經驗比我好太多,那怕是我現在覺得自己進步很多,但追上FIFI老師,真的不太可能。老師的時間排的很滿,我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有那樣的成績,累積充足的經驗。

但問題來了,我老師比我厲害那麼多,我把家人交給FIFI老師做就好了。
那我自己照顧家人的優勢是什麼?

學會之後,我幾乎每天都落實在我的生活上。我的家人,每天都被我拿來練手。我自己也是每天處理自己的狀況,都有留下筆記。
我比那種定期看一次保養的人,更努力在研究自己和家人。因為我同時是施術者,所以我能確實把握自己和家人的變化。

細心無時無刻照顧家人,這是我可以贏過FIFI老師的地方。

我今天和我太太說,FIFI老師根本不想賺我錢,才要我去拜師學藝,回家幫助自己和家人。
我真的覺得自己和家人的身體進步很多。

找醫生看病,找師父推拿......一定有用。
但恢復要大於耗損,才會好。就算定時推拿,也要處理這段時間的耗損,才能進行下一步,處理舊傷。
以我的經驗來說,我自費做物理治療,長期處理約5年。我從一星期一次,二星期一次,三星期一次.....進步到一個月一次,大概就極限了。
中間如果工作太忙,出了什麼意外,身體狀況無法維持,就要趕快去報到。

給FIFI老師處理,則可以維持1.5個月~2個月。
每次去,基本的手法推拿,就要花掉20~30分鐘。真正處理卡住的地方,或是埋在身體的舊傷,只剩半小時。處理舊傷,很多時候要考量對方的身體狀況,處理太過頭,身體劇烈變化,對方身體也會受不了。
那我能獲得的進步的效果,其實就這麼多時間。
像我這種運動傷害一堆,被球打,騎越野自行車跌倒,小時候車禍,骨折.....要好好康復,真的很有挑戰。
我只能說自己很幸運,找對系統,認識真吾,FIFI老師又願意收我。我很把握這個機會,從開始學的第一天開始,一直把這門技術落實在我的生活上。

老師說,自己鬆才能幫助別人,我覺得自己鬆非常多了。而且那種鬆,不是只有身體上的,還有內心和情緒上的鬆。連帶我以前練氣功,最近也進步很多,不是那種一點點的進步,是突然跳一大階的那種進步。

講真的,覺得學傷科到現在,我的心靈和身體,同時都有被拯救的感覺。

傷科手法現在落實於我的健康管理。
台灣太多靠健保的人。把自己健康交給別人,但過著傷害健康的生活,很辛苦。
我最久的一個傷,是我右肩右手肘的脫臼,35年,真的難處理,我還在努力。倒是左肩左背的舊傷,25年,進步非常多。

我會在這條路走下去,往前樂觀的走。

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

初學個案的處理策略

原文發表於2022年3月

有個朋友轉介過來的個案,向我詢問傷科處理的事。
簡單說,他的膝蓋和腰椎有狀況,也找了推拿師和醫生,有在做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(PRP)。
他想要再找個人幫他看看,於是約時間試看看。

朋友給我看他的腰椎核磁共振的照片,薦椎和腰椎的角度很大。這個狀況和我父親的很像,我父親70歲時被判定為"脊隨腔狹小症",最後開刀做了脊椎骨融合手術。把角度凹回去後,再把脊椎骨固定好。
所以看到那張腰椎核磁共振的照片,我有警覺,這個狀況長久下去可能不妙。

而膝蓋的問題,他的醫生是判斷半月軟骨有狀況。針對膝蓋和腰椎,做了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(PRP)。
依照我以前的資訊,陳水利醫師的分享。大部分骨刺和膝蓋出問題,他們是被害者,不是加害者,只處理被害者是沒用的

所以我檢查他的狀況時,確實發現他尾椎有幾點非常卡,一路延伸到他大腿後側......但問題出來了。我檢查後,頭,前臂,尾椎,大腿後側,左腳板腳踝......這幾個地方要加強。
但我習慣從頭處理到腳,上半身和頭,肩頸......都先處理。反而他尾椎的卡點,放在比較後面處理。
結果我處理完尾椎,腳踝腳板就鬆了......哭勒。

回家思考後,如果我一開始就針對尾椎和大腿後方做處理,是不是上半身的狀況會比較好做?
那我處理上半身時,應該有被最卡的尾椎大腿後側拉到,尤其是背部中端.....我背部中段處理這麼認真,花這麼多時間。會不會一開始尾椎解開,背部中段也會比較好處理?

總之,今天有鬆開最卡的尾椎和大腿後側,下半身狀況鬆非常多。但,我還是對自己今天處理的先後順序,有很大的疑惑和反省。這算是經驗不足的失誤,會讓自己事半功半,也讓朋友躺在那邊太久,對他不好意思。

最後朋友回家前的建議,請他換一雙新鞋穿。一開始有檢查他穿來的鞋子,磨損嚴重,左右不太平均。好不容易鬆開下半身,身體要重新適應,請他穿新鞋,這樣不會被舊鞋的磨耗影響。

希望他回復的狀況良好。還有一些沒有鬆開的部分,後續追蹤。


後來和一位傷科同修,良夜調理室聊這個案。
良夜調理室FB
良夜調理的心得筆記

良夜說,這種事難免要遇到的,也算是練習策略的因素?
跑流程有跑流程的好處,就是專心在練手法。但過程中可能會感覺到一直有其他張力干擾……雖然過程卡卡的,但對於張力干擾的感覺,就多累積了一點經驗。當然可以的話就放手去試,摸到什麼追到哪裡就去處理。
很感謝良夜同修的建議。

這個朋友,算是我課程結束後,第一次完整跑完流程的個案。平常面對家人,都是每天巡一下,或是家人自己提出不舒服的地方,我再處理。其實都是零碎的做,保持手感。這次跑流程,我很認真地順著做,但後續處理重點,沒考慮到先後順序的問題。還要再磨練,多累積經驗。

另外就是,常見受傷後,大家會自己做運動復健,以前我也會。膝蓋受傷,所以練深蹲,練臀部和股四頭肌,保護膝蓋。腰椎受傷,練吊單槓,鬆開腰椎。今天來的朋友,很有毅力,晚上在家有空就練上面這些,結果.......

他吊單槓的時候,肩胛骨沒收好,胸椎角度不夠好,沒有喚醒背肌當主力,結果都是前臂過度用力.....我今天拆他的前臂拆的蠻辛苦的。然後腰椎也沒因為吊單槓變好。

膝蓋出問題,練深蹲。但是他尾椎有卡到,大腿後側也卡,這樣臀肌無法被確實招喚,這樣練深蹲的效果也不好。

以前建銘和我說,很多訓練都是給"健康"的人練習的,亂練更嚴重的機會很高。如果可以的話,找專業人士指導,比較安全也有效。
(沈建銘物理治療師)

而有人問我,如果這個個案,有運動有訓練,在配合伸展放鬆,可以解決訓練效果不佳嗎?
我的想法和上一段很類似,伸展會有用,通常只是對健康的部位有用。
個案朋友的腰椎,薦椎,尾椎,臀部,大腿後側,有明確舊傷沾黏卡點。我的經驗是卡住的伸展不開,最後都是拉到其他地方。有的卡點,可以自己伸展開,但這個個案朋友的狀況真的沒辦法。
一般瑜珈和伸展,確實可以拉開身體,但已經受傷的部位,舊傷沾黏的部位.....很難自己拉開。

這個個案,我深刻體驗到,要加強重點部位的話,要從腰髖關節開始鬆。我往後會調整。這次真的整到我自己,也折磨對方,要牢牢記起來。

重新發表文章後記
這個個案紀錄,已經一年過去了。我現在收到個案,回先大致把個案的身體鬆動,把卡住的重點部位找出來。這一年來,已經能分辨出卡點不同張力的差異,嚴重程度,還有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。
回頭看自己當時的紀錄,還是覺得當時真的有夠菜。我一直和這個個案有保持聯絡。不過,因為他膝蓋又出了些狀況,後來去動了膝蓋軟骨手術。我只能幫他照顧他的術後的狀況。
這位朋友,之前常常跑步,身體有小狀況,還是會跑,跑到狀況變嚴重才停。這一年來,我遇過好幾個朋友也是這樣。明知身體有些狀況,卻仍然堅持運動.....等於是讓身體維持在高風險的環境。
真吾創辦人徐醫師常說,人要鬆。我覺得除了放鬆身體外,心靈上也要鬆.....堅持運動訓練的偏執,想要有多鬆也很難吧?

舊傷沾黏會復發嗎?

我被朋友問到,有舊傷的地方都會有沾粘,鬆開會馬上輕鬆。
鬆完再粘回去的可能性有多少?
又長期來說有沒有需要先持續按摩放鬆的需求?

聊到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先理解什麼是舊傷?

專業的物理治療師,強者我朋友沈建銘,和我
聊過什麼是舊傷?
受傷了會痛,是大腦發出的訊號。大腦對於傷痛的機制,有三個階段。

1.大腦發出痛
2.大腦記憶住這個痛
3.大腦不使用這個部位。

大腦發出痛覺,通常是受傷初期,急性期。沒有好好處理,或是同部位重複受傷,大約2個月,就進入下個階段。
大腦記憶住這個痛,受傷部位超過2個月,大腦會記憶起來。這時候,該部位就會覺得怪怪的不舒服。你的身體會漸漸習慣這個感覺,會改變你的動作機制。
最後大腦不使用這個部位,大腦知道用這邊會痛,會開始去招喚周遭的肌肉使用,產生代償。
每條肌肉都有自己的功能,不用該用的肌肉,讓其他肌肉受力的結果,就是其他肌肉受傷風險變高。
這時候又受傷,把上面的過程跑一輪,你更用不到。你可能感覺沒有痛,但就覺得使用起來怪怪的。接著代償的肌肉受傷,大腦又接收到新傷的痛,舊傷就擱在那邊。
這樣循環下去.......慘。
所以運動選手常說得,和傷痛做朋友,大概就是這個循環。

身體為了保護自己,在疲勞或是過度使用時,會強制肌肉緊繃縮短,僵硬。
能夠用按摩和推拿方式鬆開的,其實都是基本的肌肉僵硬緊繃而已。
真的除舊傷沾黏,其實蠻痛的。各家手法不太一樣,點揉按壓.....其實都帶有破壞身體組織的效果。
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.....
鬆完再粘回去的可能性有多少?
又長期來說有沒有需要先持續按摩放鬆的需求?

我回他說,如果真的是把舊傷沾黏破壞掉,只要有持續活動,保持該處的肌肉活動空間和彈性,不太會黏回去。
會黏回去的原因,主要還是身體用力的慣性。身體還保留該處受傷的環境,沾黏去除不完全,加上沒繼續改善,身體還是往惡化那個方向走。

要讓身體保持往好的方向走過去,其實是要破壞不好的身體狀態。
至於怎麼破壞
不好的身體狀態,各家手法不一,總之先把該除的舊傷先處理乾淨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