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

右手骨折

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
上星期處理一個自行車友,他是玩攀岩車,技術底的,還參加過亞洲盃。
他有次跳牆的時候,沒跳上去,整台車後翻,他倒下去右手去撐地,又被車子壓住,右手手臂骨折。真的慘。

這件事大概是5年前,他右手的尺骨和橈骨都斷了,鋼板還在手裡面,沒有拿出來。開刀接骨完後,他的右手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。尤其是無名指和中指無法完全伸直,兩個手指頭也分不太開。
骨科醫生說,可能是神經有受損,但不確定能不能長回來,手掌手指的狀況就這樣了。他後來有去做神經檢測,神經沒斷,我的推測是肌肉的問題。

總之,先調整看看。

這種技術單車,有大量的抓握,很吃手的力氣。我是很佩服他受這樣的傷,還有辦法繼續騎。手掌和手指的問題,很不利他扣煞車的控制。
前臂前後有兩道超過10cm的手術傷疤,很明顯疤痕把肌肉黏住了,肌肉凹陷。
我先花時間把前臂整個放鬆,仔細摸還可以摸到鋼板的手感,勉強把肌肉鬆開。順他的手掌,掌骨的肌肉很卡,每隻手指頭慢慢拆。再花時間解疤痕,他很痛,但很勇敢。最後針對掌骨,每個隙縫的肌肉做處理,希望把他的活動度做出來。

我的推測是,他受傷手術後,整隻手都用石膏包起來。手掌被壓到後,一直處在無法使用的狀態,手掌整個僵硬沾黏。拆了石膏,手掌間的肌肉還是卡著。這邊都是屬於控制型的細小肌肉,說真的也不好處理。
一般來說,外面整復一定是先整理大片的肌肉,最後才會去動小肌肉。以我朋友的狀況,大肌肉弄完,處理疤痕,根本沒有時間去處理小肌肉和掌骨了。
我花了1個半小時處理他的右手,坦白說以營業的經濟效益,是真的不合算。只有我這種修業中的人,才會做這麼細。

朋友回家後,隔天和我說,他一起床發現右手手掌有開了,他很高興。但他說,到了下午右手又沒那麼開了.....往好處想,我確實有拆掉他掌骨卡住的地方,活動度有增加。
而太久沒有活動到的地方,暫時還沒有回復,日常生活慢慢使用,應該會越來越好。總之有進步,朋友挺開心的,我也很開心。

受這麼重的傷,一般人都是覺得會好也不完全。我學傷科,有時候就是要挑戰這個極限,看看能進步到什麼程度?
只要朋友有心想要好,我就會盡全力試看看。

我朋友平常是技術人員,常常需要動手維修。我太太問我說,被我這樣調整後,工作會影響他手回復嗎?
朋友的手,是受傷後沾黏卡住,手掌活動度變差。所以我好不容易推開了,要保持這樣的活動度,他確實是需要動一動。

以前都認為,受傷應該就要好好休息,不要動。
而如果沒有關節骨頭,沒有結構性的問題,稍微動一動,這可以避免肌肉僵硬和沾黏

重點是稍微動一動,可以動到什麼程度

我的見解是,可以測試一下關節的活動度,或是肌肉的伸展程度,但絕對不是去從事某個運動。尤其是球類,團體運動,很容易超過患部的負擔。簡單做體操,伸展,散步.....都很好。再多就不行了。
當然,如果你是專業的運動員,請聽從醫療團隊的建議。一般人和運動員的復健,完全不一樣。年輕人和長輩,也不同。
我個人觀察的重點,是使用後的肌肉狀況,有沒有變緊繃?或是其他肌肉代償?
有這些狀況,就要降低運動的強度。

受傷狀況很多種,回復期,動or完全不動,真的要看狀況,無法
一概而論。

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

解舊傷像在拆一串打結

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上次有提到,我覺得傷科處理舊傷,很像是在處理一大串死結。

想像肌肉纖維,是一大把綁肉粽的棉繩。受了傷,肌肉纖維就打一個結,沾黏。過度使用代償,纖維和隔壁條沾黏在一起。

繩子剛打結,好好順開,很快效果好。等到繩子大亂,再想把結處理開,就會很困難。
俗話說,傷筋動骨一百天,是有其道理。倒不是說一受傷就不要動,而是要正視受傷後的養護,3個月內都要好好的照顧。
舊傷是另一個狀況,就是已經反覆受傷到找不到順序了。像我這種越野自行車愛好者,小摔小倒很正常,累積下來其實也滿可觀的。
前一陣子提到我自己傷科處理的時候,對於疼痛周邊的相互關係掌握不佳。
我這一年歸納出來的想法是這樣。
1.處理患部
2.觀察患部肌肉相互結抗關係
3.觀察動作品質,患部周邊影響
4.考古舊傷影響

我以為的受傷,很可能還有其他的舊傷影響,所以新的(近期的)傷,處理不到我理想的狀況。而且我很可能還卡在前面3點,轉不出來。
像我常常看林兩傳醫師的FB,看他的經驗。老實說,自從我學傷科,加上實作,我越來越能理解兩傳醫師的文章。看他說,腳部有問題,最後問題是出在手,以前的我是無法理解這麼深。現在考古舊傷,真的會發現離患部很遠的狀況。

回到上面這張照片,理論上,我們每條肌肉都應該是這麼漂亮整齊的纖維,每條肌肉收縮伸長都很正常。受了傷,肌肉該處被破壞,肌肉不見得會長得很漂亮。
有可能和其他肌肉黏在一起,絞在一起。用傷科推拿去推開,解開,讓纖維回復到該有的狀態。倘若沒有積極處理,往後身體就保持這個狀況,再受傷就加疊上去,然會在某個時機,患部狀況變嚴重,這時要處理,回頭找源頭,就會比較麻煩。
外科手術,比較像是直接用刀子切開,再把纖維接回去。接得好就OK,接不好就會很辛苦。
非侵入式的處理,大概就是在這串棉繩上蓋上一塊布。隔著皮膚處理皮下組織,確實不容易,但好處是破壞可以降到最低。
而皮膚本身的彈性和張力,是另一個很大的限制因素。有越來越多的傷科處理,都會強調皮膚的狀況。如果有明顯的疤痕和手術痕跡,都要優先處理。
我看大聯盟的大谷翔平選手,動過手肘韌帶置換手術後,他後續復健時,物理治療師也是會針對大谷開刀的疤痕做按摩,要恢復該處皮膚的彈性。這個道理應該可以算是通則了。

而我接觸小朋友,覺得孩子的身體真的是青春無敵。

就算肌肉受傷,動作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的水準。所以小朋友碰撞受傷什麼的,往往都不太容易被當成一回事。但一直累積,多了還是不太妙。我在拜師學傷科之前,有大概一年的時間,都會把孩子帶去給FIFI老師保養。所以我們家老二,對身體很敏感,他很清楚知道哪邊怪怪的不舒服。
有次在幼稚園,被同學被絆到腳摔了,孩子和我說腳踝怪怪的。臨時無法趕去台中找FIFI老師,我就近去了瑞芳陳水利醫師處理。醫師其實很厲害,功夫很好。但他上了年紀,近年都會把患者先趕去給整復師推拿。
整復師看了我家孩子的腳,說這個沒問題。我說,孩子說有問題,應該就有。整復師說,孩子亂講話啦,白花錢。
醫師最後把關,問我好了嗎?
我說整復師看不出來,但孩子覺得怪怪的。陳醫師就摸了摸,把腳踝轉了轉.....喀一聲,孩子動一動,就沒問題了。
陳水利醫生,從以前在三重看診,我就常常去找他。每次整復師弄不好的,醫師都有辦法處理,而且他都是輕輕鬆鬆的搞定,不是硬橋的。我很佩服陳水利醫生。

小朋友的輕微的受傷,真的很難弄。糟一點的就像那個整復師,連摸都摸不出來。我是這一年來,一直摸孩子,手感真的好很多。小朋友輕微的受傷,肌肉變化很小,真的很吃手感。小朋友不太會表達,加上對生活影響小,真的會被忽略。
一個月前,孩子膝蓋撞到破皮。有傷口,我避開傷口,當下只有順過膝蓋周邊。又過了一星期,傷口好了才認真檢查。後來發現同側屁股的坐骨往下掉了一點,兩邊坐骨高度不一樣。花時間慢慢推開,兩邊坐骨一致。
顴骨撞到同學,也是過了一個星期後,再慢慢把顴骨上面的肌肉推開。光從外表看,看不太出來,但手去摸,就知道那一帶的肌肉有浮腫。

我們在上課的時候,有同學問老師,要調到什麼程度,才會好呢?
老師回我們,肌肉是順的,有對上就好。

其實這是一句很吃經驗的話,什麼叫肌肉順?什麼就是對上?

我的幸運是我家兩個孩子,所以我可以有兩張很乾淨的白紙,建立我的手感。這個很感謝孩子的幫忙。每次想到自己的老師FIFI,還有陳水利醫師,我都覺得傷科推拿很深奧有趣,也期許自己能夠趕上這些厲害的老師們。

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

傷科學習一周年回顧

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
默默地,我去學傷科也快一年了。前兩天,幫太太處理膝蓋時,我問太太說.....我那時說要去學傷科,你有想過我可以做到現在這個程度嗎?
太太說,有喔~我對你有信心。
我太太這樣對我說,我現在真的超有信心

我現在很清楚,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邊了。也知道我老師,和大部分傷科與物理治療的極限。

我的極限是經驗,一年累積的經驗還不夠多。但我的優勢是家人在我身邊,我可以每天照顧家人的身體,觀察差異還有進步的狀況。而且我常常摸兩個孩子,小孩子的身體是乾淨的白紙,對於考驗測試手感,很有幫助,

而我的老師,還有大部分的中醫傷科,物理治療.....都是尋求外在的醫療幫助。所有負責任的醫療都會告訴患者,他們只能在這裡幫助你,剩下回家的要靠你自己。
而我回家,還是可以幫助我的家人,讓這個變成我家的生活,這個也是我的優勢。我的技術經驗或許沒有我老師好,但我用生活落實,這樣家人的身體可以獲得最大的照顧。

最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,主要是針對肌肉間的連帶關係。會去看整個動作的連帶周邊,發覺阻力去找要處理的地方。以前比較像是亂槍打鳥,反正我全部都做,都處理,總會處理到癥結吧?現在找問題,會找得比較準一些。

但接著新的課題又來了。
那就是,我覺得處理舊傷,好像是一串繩子打死結。以為可以按部就班地解,而有些結目前是解不開的,要等某些結被處理後,才能回頭解開。以前我會鑽牛角尖,要和某些狀況硬碰硬,硬要處理,但真的無法。
現在比較能知道要做到什麼程度,就要停手,換地方繼續。

以前會覺得是自己技術不足,但現在比較能釋懷,告訴自己時候未到,機緣還沒來。
但我好好處理,總是會走到的,繼續走就對了。

像我這種騎越野自行車,摔的次數不知道該怎麼算。再加上從專科起的排球運動,還有各種勞動.....處理舊傷,就是在考古。

我以前花錢去給人治療,也常常抱持的疑問,到底什麼時候會好?
但我現在會回過頭來問,想要好的什麼程度?

現在傷科推拿按摩,就是我的生活了,所以我會一直走下去。

我之所以去學傷科,某些程度上是受到我同學父親的鼓舞。我同學家裡是山東麵食館,食物很好吃。我還記得第一次去他家,他家店小小的很乾淨整潔,他爸爸很斯文,梳著西裝頭,穿著襯衫在煮麵。
後來才知道,他爸爸業餘是命理地理師。伯父說他開麵食店,是因為年輕餬口不得已,但其實他沒有很喜歡做麵食。但麵食養活他一家五口,他只能繼續做。在45歲時,拜了老師學習命理和地理。等到孩子大了,伯父就默默把麵食館收起來,專心做命理和地理師,到現在70歲還有在幫人解惑。
這個故事有鼓舞到我,為了生活總有不得已,而找到興趣好好準備,到了年紀還是能有所發揮。
以前學得很雜,運動,復健,訓練,氣功.....最後學傷科,感覺有把以前的雜學全部都串在一起了。

分享我師門創辦人徐醫師的一段話....
當你願意為對方的健康負責到那個程度,你就會有能力幫助他到那邊。
對自己的健康,還有家人健康,都是一樣的。

鑽牛角尖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1月

最近常遇到的狀況,就是可以很快的處理嚴重的患部,得到改善的效果。但到最後都會留下那麼一點點,怎麼都處理不掉。
之前的做法,就是用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去拆患部。有的是躲在很深的肌肉下面,這種會拆的到。但也有拆不掉的,定期追蹤還是卡在那邊。我後來用氣去找,會發現這種狀況的患部,其實是被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拉住,所以才弄不好。

很有趣,以我自己來說,左髖左臀卡點,鬆到一個程度弄不掉。但最後發現是我某次左肩著地的撞擊,卡著我左髖的肌肉。我必須先鬆左肩胛,才能動到左髖的卡點。
如果我和左髖硬碰硬,會很難拆,拆不完全,容易復發。

像上次我岳母的肩膀問題,在我家處理的好幾次,後來我岳母回家了,但和我反映脖子怪怪的。我其實蠻懊惱的,為什麼我沒發現脖子的問題。這有幾個可能.....
1.我真的疏忽的,對於患部周邊的處理經驗不足
2.因為肩膀鬆了,脖子緊繃才浮出來
3.有其他地方鬆開,影響了脖子
手感還需要鍛鍊。另外,我現在會仰賴氣感去多掃一遍,避免手感不好漏掉些什麼。連帶關係,代償連動.....這個要弄到很有警覺。而找傷和肌肉阻力,要更細心。

陳水利醫師那句話,疼痛的地方,大部分是受害者。但我找不到加害者會很麻煩。

和另一位傷科同修良夜聊。
他說上次他父親有類似狀況,後來發現調完還是要幫忙全身連動一下,朝比較正確的新結構對齊,不然有些大關節間(尤其腰胯肩膀脊椎)的筋膜張力不容易自己接上、恢復,就還會怪怪的。
我回答良夜說,其實我有時候不太知道遇到卡點,要拆多久?拆到什麼時候要停下來?
經驗不夠,或是拆到某個程度,應該是其他地方在卡?要轉過去弄.....
我淺層傷,現在都沒問題,真的卡很深的舊傷,就像拆一串死結,前後順序還沒有辦法做精準的判斷。

良夜說,那個真的很難,有時候會被當事人的症狀迷惑,執著在一個地方。
自己的感覺是其實身體有層次,位置和層次抓對的時候,處理起來很快,不會有弄半天不改變的感覺。如果上層還有其他地方卡著,比較會有搔不著癢處的感覺。但說得簡單,手感和心練到不執著比較難。

我其實一直都有在查書看書,實際操作也會全部都操作。但當下摸過去覺得ok,過幾天可能會變。或是躲一個小條的肌肉,沒有處理到。這些我都會覺得很懊惱。但是不能鑽牛角尖。

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

個案紀錄,岳母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0月

上星期,我岳母來家裡住了一個禮拜。岳母早年騎機車出車禍,有個舊傷,住我家的這幾天剛好可以處理。每2天推拿按摩1次,做了4次,狀況好很多。

岳母的傷,應該有30年了。據說是被汽車撞到後,右肩著地。從此之後,頭的右側就很容易頭痛。
我太太之前和我討論過,我直覺是肩膀舊傷,往上蔓延到頭。
第一天先弄肩膀。
岳母的上斜方肌,提肩胛肌,右側明顯比較緊,而且比左側較肥大。

當我們受傷後,肌肉僵硬。身體組織為了自保,會把鄰近的組織抓過來團結在一起。可以想像成,小肌肉本來條條分明,像無數隻筷子。因為受傷,所以團結在一起,把很多支筷子綁起來。
確實這樣很硬,可以抵抗外力,但失去彈性,身體的協調都會影響。這種肌肉組織沾黏,要先推掉。
推完右側上斜方肌,提肩胛肌,再推右肩和上臂,都鬆完了,再去推頭皮。
岳母的右邊頭皮比較繃,把右耳往上拉,右耳比左耳高。鬆頭皮,把右耳下放回去。第一天這樣弄完,結束。

我岳母很容易認床,而且淺眠,一有煩心的事,右頭就痛。這樣調完後,當天我岳母可以睡4個半小時才醒。半夜回頭去睡也OK。

第三天,調第二次。大致看看上次調的地方,都比較鬆了,再繼續解同樣的地方。第一二次,都以坐姿調整為主。
最後請岳母趴著,把背面整個整理一次。因為肩膀鬆了,背也比較好推。岳母除了舊傷外,其餘的部分都還蠻好調的。

晚上可以一次睡5~6個小時才醒。

第五天,調第三次。
身體的張力比較平均,全身都做,趴著躺著都弄。右側屁股尾椎有一片肌肉偏硬,以為很難推,卻意外地一下子就推開。結果左邊大腿的外側,意外緊繃。最後抓出來,是左大腿內側肌肉沾黏。
股內側肌和大腿後方的半膜肌半健肌,沾黏的很嚴重。還好該處範圍不大,狀況單純,一下子抓到緊繃點就推開了。同時,股外側肌也跟著鬆掉。岳母說,他好像爬了一座山一樣,大腿很酸。

當晚,岳母已經可以睡上7小時都不會中斷睡眠。

第七天,調第四次。
除了把身體整個都順過,針對肩膀和頭皮,全部都認真巡過一次。岳母的頭皮很厚實,頭髮很多,不太好下手。天靈蓋骨頭的周邊接縫很深,這一帶的頭皮也不太好鬆開。

岳母說這幾天都睡得很安穩了。第八天送岳母坐高鐵回高雄。

這次很難得,這樣密集的調整一個人。考量到岳母近65歲,不太能出手很重,加上可以密集調整......我每次調整出手都很輕很緩,心想好還有好幾天可以調,慢慢來。
如果久久調一次,我自己為了求表現,下手比較重,其實效果不見得好,對方身體也不見得能應吃下來。
坦白說一開始要調整我岳母,我心裡壓力很大,我調我母親還沒有這麼緊張。這種面對配偶家人的壓力,我相信結婚的人都能理解。
還好一切漸入佳境,很順利。能夠這樣出手比較輕,常常觀察一個人身體的變化,這種機會不太多。這次經驗,讓我對出手後,對方身體的轉好狀況比較有掌握度,很好經驗。

另外就是,岳母問我,幫人調裡做傷科,會不會很辛苦。

坦白說,如果掌握不到要領,硬推硬橋真的累。我老師說,如果自己動作是協調的,自己舒服,對方就會舒服。這半年來,我的出力和動作越來越順,其實做完不會太累,比較像是輕鬆運動完的感覺。

很多調整的動作,其實和太極拳or八段錦的出力方法類似。可惜的是我家太小,有些動作伸展不足,怕撞到東西。礙手礙腳的,反而影響我的發力。

一個舒服空曠的空間是必要的。
希望有幫助到岳母的身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