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

腳踝韌帶斷掉,傷科手法有用嗎?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0月

朋友的腳踝韌帶斷掉,問我傷科推拿整復,有沒有幫助......我回,斷了,真的是救不回來

運動傷害,本來肌肉狀況很差, 韌帶還沒有斷,撕裂傷。 這時候傷科介入,可能有救。 把有狀況的肌肉和關節處理好,減少韌帶的負擔。

意外造成的韌帶斷裂, 真的只能手術了

我自己的經驗是,大概過30歲之後,以前運動傷害什麼的,都會回頭來找你。像我這種騎越野自行車的,摔過的都要還。我婚後,和我太太常常在都在治療。
凡舉拍痧,刮療,拍打,一般國術館.....我都做過。
中醫師針灸,整椎。西醫復健科,物理治療......我也做過。很歡迎大家來聊看看,可以省很多冤枉路。

回到開頭,如果是一般運動傷害,造成的韌帶問題。
陳水利醫師的名言,xx只是受害者,要把加害者找出來。(我聽醫師說好幾次)
韌帶也只是受害者,其他地方的肌肉,動作機制,都要重新檢視。傷者只是剛好把(運動)傷害的後果,讓韌帶去承擔。發生意外,韌帶直接斷掉,那其他地方還可能是正常的。
而韌帶接回去,關節的穩定度,活動度,都要很注意。這時候復健,物理治療,我們這種軟傷科介入,對術後恢復,會有幫助。

我傷科課程的同學,有一個是跆拳道國手退役,他的腳踝韌帶就是斷掉的,不過他沒有用手術接回去。之前都請老師處理,後來自己也拜師來學。
他說之前定期處理,腳踝都好好的,結果爬了一個郊山,腳踝膝蓋都發作。上課空閒時,請我幫他處理。
他說,沒做什麼劇烈運動,還以為自己好了,結果爬個山,關節就炸了。幫他處理過程中,除了腳踝膝蓋附近肌肉都很緊繃,股四頭肌,腿脛前肌也超緊。

腳踝失去韌帶,穩定度變差,其他肌肉去幫忙(代償),就是這樣。如果持續操勞,那往後就是,整個下肢全部都一起完蛋。

所以朋友的腳踝韌帶斷掉,問傷科推拿整復,有沒有幫助......針對韌帶斷,敢跟你說傷科推拿有用,我100%確定是唬爛。傷科推拿整復,沒有辦法把韌帶接回去,斷掉就是結構性問題,功能受損。
傷科手法只能幫忙舒緩其他肌肉代償,維護好周邊肌肉的狀況。但還是無法取代韌帶的功能。

請大家遇到類似問題,先去照X光,先給骨科看,慎重一點去照MRI。韌帶真的斷掉,先考慮手術與否。
而最近流行的自費項目,PRP自體血小板注射,我朋友做過,他是韌帶撕裂傷,有幫助。但這種治療是自費,而且效果看人。好了之後,還是建議檢查其他地方有沒有狀況。

而受傷後,放鬆和恢復要先做,再來才是針對患部做"復健運動”。一般人以為的“運動”,大部分都是在殘害身體,請大家一定要小心。另外,既然是運動身體健康的,那請放下運動表現這件事情。
追求運動表現,要做的是有計劃的訓練。

大家一定聽過職業運動員,什麼受傷後,比以前更厲害。那是他的訓練計劃做得很好,術後恢復放鬆.....都做得很棒。但更多運動員,受傷之後就回不來了。

韌帶有問題,請先找專業醫療評估。

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

第7梯跟課筆記4

原文發表於2022年10月

為期一個月的課,順利跟完了。每周假日還要往台北~台中往返,坦白說很累。但每次跟課,都覺得自己也有進步,很開心。

第四堂課,主要講坐姿調整。我那個梯次,坐姿是第一堂課就講的,和這一梯內容差異很大。

1.肩胛骨的部分,我那期有教上提肩胛,還有翻肩胛,這期都沒教了。
調整肩胛和提肩夾肌,調右側,自己右手過對方腋下,對方的手可以微微靠著自己。左手找好要調整的位置,先出手按壓後,右手再順順的往外提一點就好。
這樣可以減少上提肩胛的動作,比較省力。肩胛處理,一定連帶胸椎,緊繃處理好,再一路順到腰椎。

提肩夾肌,雙手手指互為阻力推壓。
這個部分,很多師弟師妹會做不好,很費力。一旦想要上提肩胛,甚至翻肩胛,身體的動作變大,就無法控制對方身體。要先確定好緊繃的部位,出手先按壓再連動肩胛。
好不容易學弟妹動作像了,但自己的呼吸卻亂了。老師在教時,都有強調意念的控制,還有調整者自己要舒服。

正確的處理順序。
一.確定好自己要調什麼部位,意念放上去,要貫穿該位置。
二.自己呼吸先調順,用呼吸帶動作。
三.吐氣平順和緩,出力就會順又和緩,力道也能隨心所欲。

2.腰椎部分
趴姿和躺姿,都不建議處理腰椎,主要是為了安全。畢竟由上往下壓腰椎,風險很高。趴姿,用骨盆和臀肌鬆腰比較安全。
坐姿就沒這個問題,可以直接解。一般軟傷科體系,都會請對方坐旋轉椅,但很多學弟妹覺得椅子會轉,很難固定患者。而我的想法是,會旋轉,表示出力的角度要更準,容錯度低。
但我給陳水利醫師看傷時,他總是可以用很小的力氣就把骨頭順進去。應該是技術問題。

我們會有一隻手當作阻力固定患者。一樣確認好患部,按壓好,用大腿內側推自己手肘出力,去按壓患部。我自己是沒有被旋轉椅干擾到,出手點確實貼好,出力就會漂亮。

3.自保法
調別人久了,自己多少也會疲勞。老師有教一些自保按摩手法。不外乎是一隻手當阻力固定肌肉,另一隻手推。這個以前沒教啦~
我都虧老師藏步。

4.不同顏色氣的應用
這個很傷腦筋,因為大部分的學弟妹,都沒有練氣的基礎。沒有這些基礎,手法還是可以練得很純熟,但少了一項武器就是了。

我有試著教基本的呼吸,還有雙手手指的氣感,請他們回家練習。我在教學弟妹時,發現我最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,累積很大量的氣感,手掌可以很快發熱發汗。
不過我在以氣淨化時,當使用橘黃色的火光,因為想加快速度,會刻意放出大量的氣去燒......我和老師詢問,老師說.....放把火就可以燒了,何必這樣消耗自己的氣?

這次老師聊,我才確認我自己都用很奢侈的方式在使用自己的氣,其實沒必要。我現在調整好氣息,可以一口氣,用自己想要顏色的氣,壟罩對方身體。只是這樣做太耗氣了,沒必要。
但這樣大量發氣,有提升我個人氣的容量。放完要收,我還得多練練。接下來的目標是把自己的呼吸在調順調鬆,用有經濟效益的方式來發氣。

總之又跟完了一梯次,後面還有三個梯次。我問老師說,還有沒有藏步呀?
老師只回答,你來跟課就知道了,我只能苦笑。
這次跟課,除了手法的處理外。我更多時候是在看大家的站位,還有出手的協調性。跟到課程結尾,已經變成在觀察處理時的呼吸了。

看的細節越來越多,注意的點也不一樣。

另外就是,我因為平常有在練習,覺得去跟課時,練習手法其實很浪費時間。我自己做,只有做一個人的經驗。但我看得懂之後,我一次可以看十多個人的手法。用看的,我學更多。

我看幾個學長姊,有已經開業的,有物理治療師,有中醫師.....看別人的手法,其實每個人都有出入。受限自己的體型身材,大家都會有自己內化過的手法。
我們老師是女生,身材算是高,167cm。很多嬌小女孩子沒辦法完全用老師的手法。但也是有男學長很高大,180,卻喜歡用小範圍短促的手法處理。
有個小個子學姊,他反而是用大開大闔的處理手法。他每次都是緩慢的推,都把他的身體伸展出去,很像太極拳。
看他們做的順,風格都不太一樣。看他們做,我看到很多有趣的點,再回家練習。

我想看看下一梯要不要再跟,想到跟課就累。但每次跟課都有學到東西,覺得不跟對不起自己。

第7梯跟課筆記3

原文發表於2022年9月

1.出手的力量。
我自己都會建議初學者,還是儘量出力。萬一出太多力,練習同伴會叫,會提醒。初學者都很小心,根本沒有出力,沒出力就感受不到身體彈性。

皮,肉,骨。

出力不足,只有推到皮,深層的推不到。所以我都建議學弟妹,練習時,寧可出手稍微重一點。推太輕,很難感受到肉和骨頭。本門很重視自己的手"貼合"對方身體,當手獲得最大接觸面積時,其實出手重一點,壓力其實不會太大,容錯率是高的。

我在和初學的學弟妹講這個,但後來有學姊不太同意。他認為還是輕一點安全。

我的前提是,1.手的貼合面積大,2.練習的時候要試著多出力。
真的做患者,最重要的是自信,出力沒有自信,真的不行。練習的時候不出力試自己的力量,哪要什麼時候練?
而且施作壯漢和女性小孩,出手的力量不一樣。我有個練習同學是超過180cm,100kg的壯漢。推這個大樹哥,要用全身力量去推才有辦法推動。會練到全身出力的協調性。

不過學姊的技術手法是真的好,動作很漂亮。學姐說話,還是要聽。

2.碰到傷,出力的方式。
推到肌肉卡點,用力是一個方式。但最近看這麼多學長姊在練習,遇到卡點,維持一樣的力道,但是把動作做得很慢。手推進去的重心轉移做慢一點,這樣力量會比較深。
遇到舊傷肌肉,推大力肌肉會僵硬,換個方式,維持(減輕)力道,動作做慢推深,也很有效果。

3.這次有多三個手法。
正面拆腳板和腳趾,其實和拆手是一樣的原理,很好用。
躺姿曲腿拆膝蓋,以前是教左右帶轉,這次是教,往前轉,和拆頭皮一樣。
拆髕骨,和拆風池類似。

4.下午練習時,學長幫我拆了左邊屁股,卡很緊。
上星期拆過一次,感覺很多糾結都被拆出來,這星期繼續拆。動用了3個學長,拆了快1小時,拆到下課,超哭。很難拆。
回家繼續處理,總算是好很多。

總結我的左臀問題。

摔傷,薦椎和髖關節摔過多次,已經卡的很複雜。這次我的臀中小肌拆不開,其實是上方腰椎的豎脊肌群太緊,把臀中小肌卡住了。回家鬆開豎脊肌群,臀中小肌就可以被放開。
臀大肌有幾個卡點,放不開。追到最後,是我尾椎旁,左邊坐骨的問題。除了自己摔,騎自行車坐骨也會有影響。鬆開尾椎和坐骨,臀大肌的卡點就好處理了。

這次上課有趣的地方,是和同梯的小千聊天。我剛認識他時,正是他最虛弱的時候。據說他那時,1年內,子宮肌瘤長了10cm。醫生開賀爾蒙給他吃,他身體也不適應。生理影響心理,他說都快憂鬱症。
當時我上課練習拆他的手,覺得他的手掌好像枯木一樣。

這半年來,他去開刀拿子宮肌瘤,休息了3個月,整個人的氣色好很多,很開朗。看到他這樣,我們都很高興。
小千的手法不太熟練,但他天生氣感很強。他可以很輕易的用氣去掃對方的身體,我被掃過,會感覺他在順我的卡點。力量很柔和,這個方法,很多人這輩子都學不會。
小千幫我拆臀部時,他說我的肌肉辛苦,我回他說,我是騎自行車受傷的。

小千說,你騎自行車開心嗎?我感覺到你的肌肉有悲傷的情緒。

說到這裡,我回想了自己最一開始騎自行車的狀況。
有個研究,是調查自行車職業選手的家庭關係,結果是自行車選手有很高的比例,和家庭相處得不好。我和朋友聊過這個研究,得到的結論是,自行車是小朋友最容易取得,可以遠離家庭的交通工具。

我確定小千對自行車運動沒有研究,他不會知道這種事。

想想,我就是爸爸在家,我們會吵架,就跑出門騎自行車。失戀,就去騎自行車殺時間。感覺真的很悲傷,想不到這樣的情緒還可以被小千挖出來。我覺得很誇張。
小千說,他因為很容易感受到這些,所以個性很小心,顧慮很多。

希望他身體健康,心情開朗。看他氣色變好,我也很開心。

第7梯跟課筆記2

原文發表於2022年9月

1.所有推拿手法的重點就是貼,手掌一定要能貼好對方身體。
2.貼合的好,才會有其他手法變化。夾,重心轉移,抓,都是貼合的延伸。
3.手底板,掌底,只能用在臀部和大腿。肉多的地方才能用。
4.推臀和大腿,弓箭步同手同腳推,上半身腰桿打直,注意自己的呼吸,用全身力量推。
5.雖然是用手做,但大部分的力量都是全身在帶。弄到手痠,可能出力方式有誤,手貼合不足。一定要警惕自己。

另一位同修良夜,提過站位的問題,絕大部分新手的站位都很糟。
最近都教背部,患者要趴著。很多人真的就站在同一個位置上,死死的推。我的經驗是,同一站位下,大概只能獲得兩個手掌的最佳貼合點
換句話說,同一個站位,頂多就是推那個小小的範圍,其他地方一定要換位子再推。

我現在幾乎都是邊移動邊推背,每往前推一次,往後收力就移動一點點。這樣省力,又容易找到貼合點。手也可以轉換不同壓力點,不太會疲勞。
這期拆腳板,教得比較細,還好有來跟課。拆腳板內外側,其實手勢很像,但拆的東西不一樣。我確定老師沒有藏步,只是他做太快,沒人意識到他是拆腳板,還以為只是拆腳踝。

另外就是,很多學長姐回到教室,會互相對練。我可以看很多不同風格的人的處理手法,這個對我很有啟發。我們這幾期的學生,有很多本來就是推拿師,物理治療師,中醫師,本來就有在執業。
這些執業的學長姊,做起來就是不一樣,每個人風格也不同。有位宜蘭來學姊,他的推法節奏不太一樣,他很慢。他幾乎每一下都推很深,用比較多的夾和握。
他的說法是,他很懶,不太想移動太多,所以每一下都推深。他說做太快,做比較淺,之後還要回頭再解一次深層的肌肉.....這樣走兩次,他不要。

我覺得他很讚。
目前還沒試過他的處理方式,下次用看看,比較一下。

看新手練,是再重新檢視自己的基本功。
看老手處理,是在比較自己和對方的差異,學習對方的策略和想法。

手法老師都有教,組合和使用方式,就看個人風格了。越菜的人,會越把老師的示範當一回事,但其實老師沒有強制。
觀念正確,可以做得更順,就做。像我左右手都能做,可以鏡像拆解,這是我的優勢,我就不用刻意練習反手拆。

這次還當了患者給老師示範拆臀部,我的左臀還是卡很死。老師幫我鬆解開,我坐著才感覺到自己左邊臀部的肌肉。我開貨車常常踩離合器,左臀狀況很差。其實我左臀一直都繃著,很麻煩。
我的上半身狀況很好,同學問我,為什麼我上下半身差別這麼大?
因為我在家和我太太練,我太太會處理上半身。下半身的肌肉太多太厚,他做不動,左臀又卡,沒辦法處理。

第7梯跟課筆記1

原文發表於2022年9月

1.傷科整理原則,由核心,身體軀幹,往四肢末端處理。
2.趴姿調整,推背壓背,意念是貫穿到地板,但出力是遇到骨頭要停。
3.調整肌肉,順與破,分際要拿捏。
4.雙手互為槓桿支點,互換要順暢。
5.大魚際推動時,可用食指當做阻力支點。(夾)
6.食指掌根對準鬆解點,推入後重心轉移。
7.坐姿鬆提肩胛肌,不需要刻意提拉or肩胛骨。肩胛往外順勢帶,提肩胛肌做阻力鬆解。
8.躺趴,多用床板當阻力,節省力氣。患部下方還是要墊手。
9.手型貼合,站位,以施作者為主。施作者舒服,對方就舒服
10.拇指和中指無名指為主要武器,避免使用食指。

今天是第七期開課, 就跑一趟台中繼續旁聽順便當助教。 雖然之前考試考過了, 但還是有很多細節沒有做得很好。 老師上課方式改變, 細節也講的比較清楚。 很多結業的同學也紛紛回來幫忙, 互相研究。 整堂課跟完,覺得收穫很大

今天教拆手掌,有一些大拇指抓握的小細節。譬如說,預先推一點手腕的皮膚再平推,這樣可以蹦緊想加強的地方。
大拇指不做這個皮膚預推,可以拆手嗎?
可以。
但可能會多花一點功夫,效果也ok。但缺那個細節就可惜了。

我的想法是,可以看到比較多細節。
自己上課,能做個五六分像就很好了,回家練到七八分。剩下的細節,真的只能在當助教的時候偷學。回去再把細節加上去。

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

傷科手法修正班,考試通過

原文發表於2022年7月底

轉眼傷科手法課已經結束5個月了,FIFI老師要同學都回去真吾做考核。
考試的方式,是FIFI老師躺在床上,點名讓同學下去處理。
由老師親自感受學生的處理手法,看得出來大家都很緊張。

我看好幾個同學在旁邊練習,考前惡補。我想,反正都到這個時候了,緊張也沒用,處理下去就對了,就放輕鬆下去考。

考試後,老師點出我需要修正的壞習慣。
1.
趴著調整肩膀和背時,每順完一次,手要離開肩胛骨。一直搭著肩胛,肌肉無法完全回到原本的位置,要稍微離手,讓肌肉把肩胛放回去,再調。
說離手,其實也只是不施力,讓肌肉回去而已。老師的動作很快,看不太出來有離手。一直搭著肩膀,該處成為阻力,過度調整會把肌肉和皮膚拉扯。
這一點,我做的不夠確實。

2.
手長推施力時,伸展到底,我會有個轉手腕的動作,過頭了。手掌針對患部做推,但不要過頭,不然會造成皮膚的拉扯。事後我回想,我根本上誤會動作,是自己假會,而且過度延伸力量。自然出力長推就好了。

3.
我在處理頭皮時,想要處理的面積太大,太貪心,所以會用力過度。做小面積,不是用手指頭去按,要調整自己下手處理的範圍,做輕微的推動就好。

大致上,我的力道控制,判斷肌肉鬆緊的手感,觀念,站位.....都ok,就是下手貼著皮膚的細節還要雕。另外就是要保持自己的身體良好狀況。自己鬆,自己心態平順,才會有好的調整狀況。

測驗開始前,老師說,如果手太緊不夠鬆的同學,趕快請其他同學先鬆開。我完全不為所動.....XD

事實上,我的右手從2月份開始學傷科處理,右手基本上是廢功的狀態。我右手的狀況非常複雜,30年前的小時候,車禍留下了一個十多針的長疤痕。右肩脫臼過,右肘骨折過,右手腕挫傷,總之多災多難。
這樣的右手陪了我30多年,騎越野車,打排球,搬貨,寫字......除了右手很容易累,過度疲勞右手會輕微抖,正常生活都OK。今年二月以來,傷科練習,處理自己的右手,確實鬆很多。但,以前練出來的氣功手感,右手有一陣子氣感弱到很可怕。

真的幾乎是廢功的狀態。

我們同梯有個跆拳道國手的體育老師,也和我類似狀況。他說他的腿,經過治療後,也是自廢武功了。
我們的身體狀況被改變之後,以前的用力方式,動作機制,真的都改變了。我右手的氣感,最近有回來一些,但還是沒有以前好。我2月開始練傷科,右手在不觸碰對方身體時,還能感受到對方身體的狀況。4月份之後,右手鬆了,同時也無法用氣感。

還好有左手,左手的氣感探知,莫名的在這段時間練起來。

同梯中有個同學,他的體質比較特殊,對於氣的感受很強。他是那種在旁邊看同學練習傷科,同學施做動作不對,他也可以感受到那種失誤帶給患者的不舒服。
音樂老師今天幫我看右手,他其實處理手法不太熟練,可是他氣感很好,我被他搭右手時,慢慢氣從右手上頭皮鬆掉,再順到左肩膀。

音樂老師說,我的右手很辛苦,其實都是左手再幫右手,左手很累。

我本來都集中處理我受傷的右手,今天聽音樂老師這樣說,我會多放注意力在左邊肩膀。不然我之前左右邊都是分開弄,一天右派,一天左派。

老師今天有更新一些處理手法,回答大家的問題。想想老師今天趴在那邊,給10個人測驗,為了省時間,每個人都做左邊or右邊。測驗完成,老師說他左右半身好像被撕開一樣,最後大學姐把老師整個人處理一遍,真是辛苦。

另外就是,老師本身是右撇子。所以調整患者左右邊,會有不同的手勢,方便他右撇子的施力習慣。但我過勞幫助右手的左手,因為也經常使用,所以我可以很輕鬆做出鏡像的相反動作。

很多動作就可以無視左右撇子的不同,直接鏡像處理就好,算是我個人的特色。

今天受測者10名,我看前2個都有過,想說今天老師標準很寬鬆.....結果接下來兩位,老師說,請你下期再來旁聽,多加油。

哭,老師真的會當人。
考完試,聽到老師說很好,點出幾個缺點,我心情真的超輕鬆。

總之,上課學習傷科手法,課程完畢練習.....
在通過老師考試的這一刻,我有一種終於拿到鎖匙,要真正進入傷科的世界,這樣的感覺。
興奮又期待,很開心自己做到了。

好友的膝蓋韌帶

原文發表於2022年7月

我朋友前幾年滑雪,右腳插進雪裡,膝蓋的韌帶一扭,6條韌帶全斷。後來做了內視鏡手術,韌帶重建。也都有做復健和深蹲訓練,膝蓋還是緊繃。

昨天幫他處理,他膝蓋周邊都緊繃,往上到大腿,往下到小腿,張力都很緊。皮筋骨都黏在一起,也不太能推動和扭轉。軟傷科最忌諱硬碰硬,我也不太能出力。儘管我很克制,朋友還是唉唉叫。

之前有聽過一個說法,就是內視鏡雖然傷口小,恢復快。但是在開一個小傷口在裡面手術,手術的器械在肌肉裡面治療,內部的肌肉會像是絞過一樣。我模朋友的右膝蓋,就有這種感覺,覺得他右膝的肌肉觸感浮浮的,肌肉的線條和紋理不太順,摸不太出來。
而一般疤痕和傷口,比較能摸得出肌肉被切斷破壞的地方,再好好去順。

我第一次接觸這種內視鏡手術的案例,因為手感很浮,要花很多時間去感知,處理起來也比較慢。最後沒法了,索性用氣感去掃,不仰賴手感了。
最後只針對膝蓋上方的股外側肌,做加強放鬆,其他地方用一般手法處理。
朋友說小腿也同時鬆很多,腳踝腳板也是。

朋友前幾年韌帶一斷,整個人像吹氣球一樣胖了不少。手術完成後,他很認真在深蹲復健,這就苦了他的膝蓋,整個人走路也比較外八,步態也變了。
受傷斷過的肌肉,身體會招喚其他肌肉去代償,硬操其實很不妙。而大部分的人,有操,但是恢復做得不好,惡性循環。
朋友8月要回美國,7月底還會幫他處理看看,希望能對他有幫助。

因為是超過20年的好友,我處理起來心裡沒什麼壓力,邊聊天邊弄。遇到手感不明的狀況,就慢一點輕一點,用時間去換,效果都還蠻好的。
如果是真的要開業,以傷科處理維生,還是得考量處理速度和效率,悠閒的處理方式,很難賺錢。(苦笑)

我朋友女性,也40歲進入中年,又受傷過,只要能正常走路,不影響日常生活就好。他還願意去深蹲復健,真的很認真。卡一個膝蓋問題,小腿也浮浮的,循環不好。走路的樣子,有些老態,我其實看了很難過。

後來有和朋友閒聊,朋友阿粥說,可以找有經驗的教練,讓肌肉代償往上轉移去大腿,減少膝蓋出力。向上走樓梯改善肌力,對膝蓋負荷比較小。
一般深蹲為是平面動作,動作歪掉就會造成左右腳力氣不平均。遇到這種單邊受傷的,深蹲很難平衡。

我有把這些重訓的注意事項轉給朋友知悉。
現在資訊流通,受傷可以藉由很多管道協助,只要有心,耐著性子慢慢來,都會好的。

氣死驗無傷

原文發表於2022年6月
氣死驗無傷,最近這句話讓我體會很深。

剛接觸軟傷科,請FIFI老師治療時,老師說我的心臟後方的背非常緊,說這個是情緒傷。

當時我認為,比較可能的是我早年打排球的舊傷,不認為是情緒傷。近十天以來,真的是活生生被氣到快死掉。左背的傷整個復發起來,緊繃到不行,就算睡很久,也覺得呼吸和心跳不順,真有夠慘。

給老師治療一年多,再加上課程完畢後,我和太太在家自己操作。只要沒有操勞過度使用肌肉,有睡飽.....我的背狀況一直都蠻好的。

上星期連假前,上班被氣一次,連假後上班第一天,又因為類似的狀況被氣.....我隔天一早起來,整個狀況很差。背緊就算了,覺得心臟好像從後面被什麼掐住一樣,覺得呼吸很淺,整個人沒有力氣。
只好請我太太幫我按摩背部,再重點處理,把心臟後方先解開,吸氣才有辦法吸滿,整個吸氣到腹腔。

在公司整個大抓狂,之後虛脫感很強烈。好好睡了8~9個小時,起床後,呼吸短淺,心跳不順。最近有沒做劇烈運動,所以背部緊繃並非使用過度。
背的緊繃解開了,呼吸順了,腦袋也比較冷靜一些。

有朋友提醒我,這種算不算自律神經失調?
我不知道該怎麼用西醫角度解釋。但我自己的體會,重大的情緒問題時,身體的緊繃對心臟是有很大的壓迫的。身心本來就會互相影響,有些情緒和心理問題的藥物,包含了肌肉放鬆。
自律神經失調的範圍很廣,狀況很多,這個非常專業。我沒有辦法做任何說明。

而同修良夜問我有沒有在看中醫?
良夜說,他是接受民俗調理,練傳統武術+中醫解內科深層瘀結並行。看中醫是直接按脈象開藥,能解一些情緒或精神上的舊傷,有時內科深處細部的傷解了,結構才能再解開。身體深層動起來、感覺層次變豐富的感覺很奇妙。

我本人有看中醫,但都是一般傷風感冒才會去看,主要還是用傷科在處置身體緊繃。情緒和心情上的刺激,身體的不良反應,我覺得兩者會變成慣性。但我沒有想過用中醫內科去處理身體緊繃的狀況。

良夜對我說.....
他的中醫是說,用藥可以讓人生氣不生病。理想狀況是別生氣,但很容易變壓抑,一樣傷身(因此吃很多苦藥 XD)。他懷疑有時要整體好到一個程度,才有力氣改變慣性。

我記得徐醫師的文章是這樣說的,不是不生氣,而是懶得生氣。

有段時間,課程結束一陣子後。自己處理自己和家人,進步很多,練氣什麼的有很順利,感覺到新的境界。身體夠鬆,面對事情會比較有餘裕。
但在一個工商社會中,什麼都要求效率,只有勤勞刻骨是美德時,放鬆變得很困難。很無奈。

如果是小朋友,這種情緒還好解。我這種中年人,已經不太容易了,要有很深覺悟才動機,才有辦法改變。
氣死驗無傷,不表示沒有傷,只是盤根錯節,找不出病因了

我的工作性質,緊急性突發狀況很多,很難保持自己的節奏做事。
一直覺得,忙是一回事,但我不喜歡處理情緒性問題。我最害怕討厭的事情,就是明明沒什麼很難處理的狀況,卻因為一兩句話講不好,搞得大家都不爽,最後我去收拾.....每次都去道歉擦屁股,覺得很無奈。

氣到不行,決定罷工個幾天,完全提不起勁。

後記
坦白說,沒重新看這篇文章,我也忘記自己曾經這麼難過,但真的忘了嗎?
這篇文章,我回頭看,重新發表時.....心裡的情緒還是會湧現出來,感到不舒服。以前不懂什麼是生活壓力和緊張,也許過去就好了。但現在我認為,這些記憶都會留在心底和身體,成為自己的病根。
我這一年來,漸漸發現對工作上提不起勁,只要遇到曾經讓我不舒服事情,我都會下意識地迴避。我的身體確實有因為這樣比較好一些,但工作上,我也放掉很多,因為我真的很害怕讓自己陷入那樣的氣憤當中。

怎麼說呢?
那只是過去了,但我心裡其實沒有真正和解。
我現在很願意道歉認錯,因為我知道自己造成別人的情緒會留下,也不太願意再這樣下去了。至於別人留給我的情緒,我要靠自己慢慢化解。

真吾法要我們學會鬆,學會捨,我在這條路上,慢慢走。

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

鑽牛角尖?

原文發表於2022年4月

下雨天的假日最適合把家人抓來練習。
這個月的體會,就是下手的輕重。摸到東西,肌肉不順.....就會很想弄到好,會鑽牛角尖。但處理結果是.....只有那邊是好的,其他地方不好也沒用,很哭。

舉了例子來說,腳踝和腳板。
腳踝腳板,是我覺得很不好處理的地方。因為肌肉都很細,卡到or不順,基本上抓到問題就要花很多時間。好不容易覺得都處理ok了,很可能一落地,腳踩下去走個幾步,膝蓋角度又不太對。
腳板,腳踝,膝蓋,髖關節和骨盆......根本都同一條路的。這幾個點,會因為自己日常生活使用,彼此會互相遷就,代償......
我刻意動了腳踝,動了膝蓋,很可能其他地方配合不上來。明明我自己認為某處做得很好,但隔天患者還是會不舒服。

那我很認真加強處理的點,很可能會害到對方。

之前處理軀幹,前胸後背,肩關節.....這個會互相影響。上次是處理後背,但忽略前胸,前胸應該也要用一樣多的時間處理。後來朋友回家胸悶,還好只是睡一覺就ok了。

這次是處理我太太的膝蓋,我太太的說法是20年前出過車禍,膝蓋撞到,瘀青很大一片。反正做自己家人,大致全身都弄過一遍,在處理膝蓋就弄了1個小時。
隔天,小腿怪怪的,又處理了半小時。
第三天,我太太說臀部和骨盆腰椎都不舒服,又弄了1小時。
我下肢基本上都會一起處理。不管是膝蓋or腳踝,最後都會從髖關節再往整個下肢順過一次......當下都ok。我太太的狀況是隔天動一動,問題就跑出來,這個讓我很苦惱。我連著三天都弄,到了第4天就很ok。
但真的處理患者,這樣對患者就不好意思了。

如果我今天是對其他人整復,那問題可能很大。

弄好a,b卻壞了,這個很難交代。不是每個人都會理解a和b的相互關係。ab都處理了,但c的問題來了.....很可能對方給你機會,但c的問題會讓患者失去信心。

我現在能夠理解老師處理時,為什麼沒有刻意多加強幾個部位。動太多,患者身體不見得能撐得住。(改變太劇烈)
出問題,也不見得第一時間會回來找自己處理。這樣會耽誤對方。

我還在抓那個平衡點,不能太過鑽牛角尖。

像是打磨木頭一樣,先處理好最凸的點就好,要整體去看。把某處細節弄太完美,並無法讓整件作品完整。

我以前給別人弄,常常會有這樣的念頭......為什麼不一次專注在某處呀?
從我自己開始學之後,才知道真的鑽牛角尖在某個地方,不會比較好。除非這個是新傷。

和同修良夜聊,他說,前後可以做整體一點的檢查,看看一下動到一部位之後,其他部位的情形,確保沒有跟別的地方借到。如果只是其他的傷或不適冒出來,整體應該還是會比原來放鬆。
檢查時摸到相關的牽扯就可以跟對方確認;記起受傷的情況,相關的痛也就不是調理完無故冒出的痛了。

很謝謝良夜給我的建議,雖然門派不同,但很多策略和觀念是可以通用的。

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

落實於生活的傷科手法

原文發表於2022年4月

春假前兩天,台北下雨,剛好全家人都拿來做實驗練習推拿手法。覺得自己的推拿手法流程,都熟練順暢。可以快速在半小時內處理好,有比較多的時間,去處理卡住的地方。
在按摩女兒的頭皮時,發現他右邊嘴角比較高一點點。多花了一點時間檢查右臉,果然在右顴骨和鼻子附近發現一條僵硬的肌肉。那肌肉的學名是提上唇肌,和鼻翼提上唇肌。我女兒在學校體育課,被球打到,他說不太痛......還是被我抓出來。花了一些時間把那幾條臉部肌肉鬆開,右嘴唇嘴角就回到原位,左右嘴角都一致。

我家孩子,一個6歲,一個11歲。小孩子的肌肉很麻煩,有撞擊過,還是可以維持活動度。用手去巡,有時候還巡不太到,都是很細的肌肉出問題,要很細心。小孩磕磕碰碰難免,真的像我一樣計較起來,處理起來會花很多時間。
有時明知道某處怪怪的,手又摸不太到,只能靠氣去掃。氣掃的到的,沒手感,就花更多時間去摸.....還真的都有。
現在不太確定要動哪一條肌肉時,我都會會用氣去掃看看。

而我的眉心,兩眉之間有皺紋,本以為是自己老了起皺紋......後來才發現不是。我以前打排球,多的是被球打到頭or臉。加上我戴眼鏡,球打戴眼鏡上,鏡片敲到顴骨,其實更痛。打到眼鏡鼻架,敲到鼻樑和眉心,也好幾次。
最近我花很多時間在順自己的臉部肌肉,其實我的眉心皺紋,是很多條受傷肌肉硬化擠出來的。
我和我太太最近都在處理這些臉部肌肉,居然把我眉心的皺紋都弄掉了,只剩右眉頭還有一點點。我想在努力一陣子,應該可以把我眉心的皺紋給弄掉。
其實真的超神奇的,傷科手法有很多可以應用的方式。看到我女兒的右嘴角,覺得生活就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傷,自己都忽略不自覺,其實是有機會補救的。

我自己學到現在,坦白說,已經知道傷科師傅的極限在哪邊了。

精準的說法是,如果把傷科推拿當成養家活口的功夫,推拿化傷的時數就是極限。能給傷科師傅多少的時間,傷科手法就能給你多少效果。

像FIFI老師的技術和經驗比我好太多,那怕是我現在覺得自己進步很多,但追上FIFI老師,真的不太可能。老師的時間排的很滿,我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有那樣的成績,累積充足的經驗。

但問題來了,我老師比我厲害那麼多,我把家人交給FIFI老師做就好了。
那我自己照顧家人的優勢是什麼?

學會之後,我幾乎每天都落實在我的生活上。我的家人,每天都被我拿來練手。我自己也是每天處理自己的狀況,都有留下筆記。
我比那種定期看一次保養的人,更努力在研究自己和家人。因為我同時是施術者,所以我能確實把握自己和家人的變化。

細心無時無刻照顧家人,這是我可以贏過FIFI老師的地方。

我今天和我太太說,FIFI老師根本不想賺我錢,才要我去拜師學藝,回家幫助自己和家人。
我真的覺得自己和家人的身體進步很多。

找醫生看病,找師父推拿......一定有用。
但恢復要大於耗損,才會好。就算定時推拿,也要處理這段時間的耗損,才能進行下一步,處理舊傷。
以我的經驗來說,我自費做物理治療,長期處理約5年。我從一星期一次,二星期一次,三星期一次.....進步到一個月一次,大概就極限了。
中間如果工作太忙,出了什麼意外,身體狀況無法維持,就要趕快去報到。

給FIFI老師處理,則可以維持1.5個月~2個月。
每次去,基本的手法推拿,就要花掉20~30分鐘。真正處理卡住的地方,或是埋在身體的舊傷,只剩半小時。處理舊傷,很多時候要考量對方的身體狀況,處理太過頭,身體劇烈變化,對方身體也會受不了。
那我能獲得的進步的效果,其實就這麼多時間。
像我這種運動傷害一堆,被球打,騎越野自行車跌倒,小時候車禍,骨折.....要好好康復,真的很有挑戰。
我只能說自己很幸運,找對系統,認識真吾,FIFI老師又願意收我。我很把握這個機會,從開始學的第一天開始,一直把這門技術落實在我的生活上。

老師說,自己鬆才能幫助別人,我覺得自己鬆非常多了。而且那種鬆,不是只有身體上的,還有內心和情緒上的鬆。連帶我以前練氣功,最近也進步很多,不是那種一點點的進步,是突然跳一大階的那種進步。

講真的,覺得學傷科到現在,我的心靈和身體,同時都有被拯救的感覺。

傷科手法現在落實於我的健康管理。
台灣太多靠健保的人。把自己健康交給別人,但過著傷害健康的生活,很辛苦。
我最久的一個傷,是我右肩右手肘的脫臼,35年,真的難處理,我還在努力。倒是左肩左背的舊傷,25年,進步非常多。

我會在這條路走下去,往前樂觀的走。

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

初學個案的處理策略

原文發表於2022年3月

有個朋友轉介過來的個案,向我詢問傷科處理的事。
簡單說,他的膝蓋和腰椎有狀況,也找了推拿師和醫生,有在做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(PRP)。
他想要再找個人幫他看看,於是約時間試看看。

朋友給我看他的腰椎核磁共振的照片,薦椎和腰椎的角度很大。這個狀況和我父親的很像,我父親70歲時被判定為"脊隨腔狹小症",最後開刀做了脊椎骨融合手術。把角度凹回去後,再把脊椎骨固定好。
所以看到那張腰椎核磁共振的照片,我有警覺,這個狀況長久下去可能不妙。

而膝蓋的問題,他的醫生是判斷半月軟骨有狀況。針對膝蓋和腰椎,做了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(PRP)。
依照我以前的資訊,陳水利醫師的分享。大部分骨刺和膝蓋出問題,他們是被害者,不是加害者,只處理被害者是沒用的

所以我檢查他的狀況時,確實發現他尾椎有幾點非常卡,一路延伸到他大腿後側......但問題出來了。我檢查後,頭,前臂,尾椎,大腿後側,左腳板腳踝......這幾個地方要加強。
但我習慣從頭處理到腳,上半身和頭,肩頸......都先處理。反而他尾椎的卡點,放在比較後面處理。
結果我處理完尾椎,腳踝腳板就鬆了......哭勒。

回家思考後,如果我一開始就針對尾椎和大腿後方做處理,是不是上半身的狀況會比較好做?
那我處理上半身時,應該有被最卡的尾椎大腿後側拉到,尤其是背部中端.....我背部中段處理這麼認真,花這麼多時間。會不會一開始尾椎解開,背部中段也會比較好處理?

總之,今天有鬆開最卡的尾椎和大腿後側,下半身狀況鬆非常多。但,我還是對自己今天處理的先後順序,有很大的疑惑和反省。這算是經驗不足的失誤,會讓自己事半功半,也讓朋友躺在那邊太久,對他不好意思。

最後朋友回家前的建議,請他換一雙新鞋穿。一開始有檢查他穿來的鞋子,磨損嚴重,左右不太平均。好不容易鬆開下半身,身體要重新適應,請他穿新鞋,這樣不會被舊鞋的磨耗影響。

希望他回復的狀況良好。還有一些沒有鬆開的部分,後續追蹤。


後來和一位傷科同修,良夜調理室聊這個案。
良夜調理室FB
良夜調理的心得筆記

良夜說,這種事難免要遇到的,也算是練習策略的因素?
跑流程有跑流程的好處,就是專心在練手法。但過程中可能會感覺到一直有其他張力干擾……雖然過程卡卡的,但對於張力干擾的感覺,就多累積了一點經驗。當然可以的話就放手去試,摸到什麼追到哪裡就去處理。
很感謝良夜同修的建議。

這個朋友,算是我課程結束後,第一次完整跑完流程的個案。平常面對家人,都是每天巡一下,或是家人自己提出不舒服的地方,我再處理。其實都是零碎的做,保持手感。這次跑流程,我很認真地順著做,但後續處理重點,沒考慮到先後順序的問題。還要再磨練,多累積經驗。

另外就是,常見受傷後,大家會自己做運動復健,以前我也會。膝蓋受傷,所以練深蹲,練臀部和股四頭肌,保護膝蓋。腰椎受傷,練吊單槓,鬆開腰椎。今天來的朋友,很有毅力,晚上在家有空就練上面這些,結果.......

他吊單槓的時候,肩胛骨沒收好,胸椎角度不夠好,沒有喚醒背肌當主力,結果都是前臂過度用力.....我今天拆他的前臂拆的蠻辛苦的。然後腰椎也沒因為吊單槓變好。

膝蓋出問題,練深蹲。但是他尾椎有卡到,大腿後側也卡,這樣臀肌無法被確實招喚,這樣練深蹲的效果也不好。

以前建銘和我說,很多訓練都是給"健康"的人練習的,亂練更嚴重的機會很高。如果可以的話,找專業人士指導,比較安全也有效。
(沈建銘物理治療師)

而有人問我,如果這個個案,有運動有訓練,在配合伸展放鬆,可以解決訓練效果不佳嗎?
我的想法和上一段很類似,伸展會有用,通常只是對健康的部位有用。
個案朋友的腰椎,薦椎,尾椎,臀部,大腿後側,有明確舊傷沾黏卡點。我的經驗是卡住的伸展不開,最後都是拉到其他地方。有的卡點,可以自己伸展開,但這個個案朋友的狀況真的沒辦法。
一般瑜珈和伸展,確實可以拉開身體,但已經受傷的部位,舊傷沾黏的部位.....很難自己拉開。

這個個案,我深刻體驗到,要加強重點部位的話,要從腰髖關節開始鬆。我往後會調整。這次真的整到我自己,也折磨對方,要牢牢記起來。

重新發表文章後記
這個個案紀錄,已經一年過去了。我現在收到個案,回先大致把個案的身體鬆動,把卡住的重點部位找出來。這一年來,已經能分辨出卡點不同張力的差異,嚴重程度,還有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。
回頭看自己當時的紀錄,還是覺得當時真的有夠菜。我一直和這個個案有保持聯絡。不過,因為他膝蓋又出了些狀況,後來去動了膝蓋軟骨手術。我只能幫他照顧他的術後的狀況。
這位朋友,之前常常跑步,身體有小狀況,還是會跑,跑到狀況變嚴重才停。這一年來,我遇過好幾個朋友也是這樣。明知身體有些狀況,卻仍然堅持運動.....等於是讓身體維持在高風險的環境。
真吾創辦人徐醫師常說,人要鬆。我覺得除了放鬆身體外,心靈上也要鬆.....堅持運動訓練的偏執,想要有多鬆也很難吧?

舊傷沾黏會復發嗎?

我被朋友問到,有舊傷的地方都會有沾粘,鬆開會馬上輕鬆。
鬆完再粘回去的可能性有多少?
又長期來說有沒有需要先持續按摩放鬆的需求?

聊到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先理解什麼是舊傷?

專業的物理治療師,強者我朋友沈建銘,和我
聊過什麼是舊傷?
受傷了會痛,是大腦發出的訊號。大腦對於傷痛的機制,有三個階段。

1.大腦發出痛
2.大腦記憶住這個痛
3.大腦不使用這個部位。

大腦發出痛覺,通常是受傷初期,急性期。沒有好好處理,或是同部位重複受傷,大約2個月,就進入下個階段。
大腦記憶住這個痛,受傷部位超過2個月,大腦會記憶起來。這時候,該部位就會覺得怪怪的不舒服。你的身體會漸漸習慣這個感覺,會改變你的動作機制。
最後大腦不使用這個部位,大腦知道用這邊會痛,會開始去招喚周遭的肌肉使用,產生代償。
每條肌肉都有自己的功能,不用該用的肌肉,讓其他肌肉受力的結果,就是其他肌肉受傷風險變高。
這時候又受傷,把上面的過程跑一輪,你更用不到。你可能感覺沒有痛,但就覺得使用起來怪怪的。接著代償的肌肉受傷,大腦又接收到新傷的痛,舊傷就擱在那邊。
這樣循環下去.......慘。
所以運動選手常說得,和傷痛做朋友,大概就是這個循環。

身體為了保護自己,在疲勞或是過度使用時,會強制肌肉緊繃縮短,僵硬。
能夠用按摩和推拿方式鬆開的,其實都是基本的肌肉僵硬緊繃而已。
真的除舊傷沾黏,其實蠻痛的。各家手法不太一樣,點揉按壓.....其實都帶有破壞身體組織的效果。
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.....
鬆完再粘回去的可能性有多少?
又長期來說有沒有需要先持續按摩放鬆的需求?

我回他說,如果真的是把舊傷沾黏破壞掉,只要有持續活動,保持該處的肌肉活動空間和彈性,不太會黏回去。
會黏回去的原因,主要還是身體用力的慣性。身體還保留該處受傷的環境,沾黏去除不完全,加上沒繼續改善,身體還是往惡化那個方向走。

要讓身體保持往好的方向走過去,其實是要破壞不好的身體狀態。
至於怎麼破壞
不好的身體狀態,各家手法不一,總之先把該除的舊傷先處理乾淨吧。

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

初次傷科案例

原文發表於2022年3月

今天是頭一次接受他人委託,處理背部緊繃。之前我練習的對象,有教室共修的同學,還有自己的家人。第一次接受他人委託,很值得紀念。
內容下收.....

對象是我認識超過10年的朋友,他說幾年前摔了一下,最近左背又開始不舒服。看到我去學傷科,想說可能是個緣分,就問了我願不願意試看看?
我個人是很受寵若驚,好朋友願意給學習中的我機會,讓我很開心,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很警慎。

到了朋友的店面,受限場地空間問題,其實手腳不太好伸展,對我算是很不利。在家練習時,我就發現空間對於施術者很重要。
站位,是第一優先考量,其次才是手法和技術。場地空間不夠寬廣,站位受限,之前就吃過苦頭了。所以只針對背部處理,其他部位,我真的比較難做。
處理左背的狀況其實算順利,朋友的背,起初碰觸,覺得彈性超差。大面積鬆解之後,彈性很快就回來,不算卡太緊。後續針對緊繃處,肌肉沒有真的硬化,幾乎是有處理都會鬆。只是每次鬆解範圍都很小,而且沒也特別嚴重的地方。

以我個經驗判斷,朋友的背,並非真的因為什麼很嚴重的舊傷造成。

舊傷嚴重處,都會有肌肉過度沾黏硬化的狀況。鬆解時會非常不舒服,鬆完會馬上輕鬆。本來很擔心朋友哀哀叫,或是造成他不舒服......其實還好,他並沒有感受到特別不舒服,讓我的心理壓力小很多。

大概處理一個小時後,讓朋友起來活動活動,就發現其他問題了。

但我過度集中處理左背-腰椎,肩胛骨也順進去,胸椎角度也好很多......但我沒處理左胸,這造成朋友深呼吸時,覺得吸氣不太順。
我的判斷,朋友長期姿勢不良,圓背,前胸是被壓縮的狀態。胸部被壓縮,處於縮短的肌肉,現在要被拉長,太緊繃了。最後請朋友坐姿處理了左胸口,把緊繃處鬆開......他說好多了。

往後無法全身都操作的話,單部位處理,還是要處理互為拮抗的肌肉,避免這次的狀況。最後給朋友的建議,希望他忙碌時,還是儘量每半小時抽空活動一下,簡單伸展一下改變姿勢。讓肌肉避免長期維持同樣姿勢,勞動損耗。
也請他最近多注意身體,煩請他再回報狀況給我。希望能幫上他,也讓我多學習。感恩。
今天處理過程,很順利。因為朋友的好交情,他給我很多回饋。我常觸碰的對象,都是家人,大多是女性和孩子。遇到的男性比較少,向朋友這樣的體型還是第一次。身體和肌肉的觸感,其實不太一樣。朋友會適時說明身體的回饋,這樣手感比較容易建立,很謝謝他。
以前我也會這樣回饋給我的物理治療師,好朋友沈建銘物理治療師,都會很配合我的感覺。但,也有回饋給醫生or推拿師......他們不太甩你的.....

我會有自己的主觀,但畢竟身體是對方的,我認為配合對方的感覺比較好。不見得處理那邊有特別的幫助,但讓對方信任,重視對方的感覺,會增加互信,有安全感。聽對方的,有幫助算賺到,沒幫助也是增加信任。
遇到主觀的人,如果他的專業很強,經驗很好,那主觀可信度會比較高。最怕遇到明明就能力不足,還很主觀的。

我很菜,還是多溝通,多聽聽對方的感覺。

隔一天又過去看朋友,並詢問昨日處理後的身體感覺。他說,下午3點處理完,到晚上7~8點之間,身體有些不太舒服。呼吸時,感覺比較短,一樣的力量吸氣,覺得比較辛苦,好好睡一覺,今天早上好很多。感覺身體在恢復中。
改變身體的狀態,需要一點時間適應。我分享我自己的經驗,我右手車禍舊傷鬆開後,大概有4~5天的時間,覺得右手不是自己的。通常第一次會有一點不舒服。當時我老師要我多吃一點東西,好好泡澡or沖熱水在患部。我昨天沒有交代這些,是我的失誤。
還好朋友狀態還ok,也沒和我抱怨,真的很感謝他。後續繼續追蹤。

後記
這次重新發表文章,隔了一年回頭看這一篇,很清楚理解到自己的問題。

1.我當時下手沒有考量到朋友的身體狀況能否承受
當時,太想讓朋友的身體有轉變,讓對方有明顯的改善,所以我下手有比較重。所謂下手比較重,倒不是我岀比較多力,而是我針對每個沾黏處,都花很多時間處理,想要一趟就推完。(真吾是軟傷科,下手出力不會太重)
但,不是每個人都能經得起這樣的處理。其實個案躺趴在床上這麼久的時間,也是很辛苦。手法處理完這麼多地方,身體大幅度改變狀態,後續也需要更多時間恢復。
用傷科的說法就是,個案氣不足,無法承受這麼多的手法處理和改變。
我回頭去想想以前被各種方法處理身體,太過激烈的手段,也是會讓自己虛上好幾天。
坦白說,真的難為當時的好朋友了,我現在下手真的有比較斟酌狀況。還好朋友對我說,那時處理完是比較虛,但過了2個星期後,他覺得身體確實有比之前好。
以前我請FIFI老師處理我的身體,FIFI老師處理過後,也都是要我1個月之後再來。這是給我身體多一點回復的時間。

2.處理的段落
我發現自己當時不知道要怎麼判斷處理的段落,總想要一次做好。但用了幾十年的身體,花幾個小時處理好,康復,真的是天方夜譚。
那時候,對於身體出問題的地方,我還抓不太到關聯性,秉持著反正我就全部都做,總是不會漏掉.....但事實上,我只做了我想做的地方,關聯性真的沒顧好。所以耗時費工,卻又無法有效的漂亮結束段落。
好在一年後回頭看,有找到當時的問題。感謝朋友的體諒,我會持續進步,多加油。

氣感和意念接觸

原文發表於2022年3月

以前在湛若水老師門下學過氣功,本身已經以基礎。
傷科班的第一堂課,教了意念觸碰。隔空觸摸東西,去感受質地。坦白說,我是不太相信這個,但我還真的摸到了。

我學氣功,有氣感,但從來沒想過,可以這樣隔空摸東西的質地。當天我真的有嚇到自己,不太相信。認為是視覺告訴我有東西在那邊,我的大腦反應觸覺在手上。
後來,索性閉上眼睛,原地轉個幾圈再摸.......我頭都轉暈了,亂摸,還是能摸到老師放的標的物大概在哪邊。眼睛睜開,就在我手摸的方向,很扯。

到這個時候,就不得不相信這個了。

傷科手法大部分的時候,是用手的觸感在摸。物理治療施作徒手治療時,很講究手感。我一開始上課也是用手和觸覺,後來發現不太夠用。有可能會因為今天比較疲累,連續上課操作練習,手一累,手感會變差。加上一開始,我不得要領,出力傷到自己......我手感不太可靠。
於是,我開始嘗試先用氣感去掃對方。意念感覺到不順的地方,再用手下去摸,大部分都會摸中肌肉緊繃糾結處。或是明明我已經鬆了該處好一陣子,效果還是不好。我用氣去掃,有時候可以掃到我沒摸出來,但卻卡住的地方。
我漸漸會氣感手感一起使用。

我們這一梯,有個女同學,意念接收能力很強。

舉例來說,老師找同學當model示範鬆解手法。我很認真看老師的手法,被拆解的地方,我身上也會起反應,覺得自己被鬆。
但看同學互相操作時,該女同學很敏感,別人拆錯,他會覺得自己也被拆痛。據女同學說,他常常被別人的意念傷到,其實很辛苦,他是屬於雷達關不掉的人。
我還能自己控制要不要用氣去感受,實在萬幸。

上課到中期,我遇到modle出場,老師要我們檢查。我一定會認真呼吸一下,氣感出來,再用氣去掃。觸碰之前,大概可以知道問題在哪邊,再輔以手感確認。有幾個前幾期學長姐會來問我,是在哪邊執業.......我都說,我才剛學而已,根本不是這一行的。因為整梯只有我一個人會先用氣去掃,再用手碰。其實有幾個同學,是有氣感可以掃的,但大家還是比較依賴觸覺和手感。

一直到最後一堂課,老師才導引意念,練習呼吸和氣。那堂課之後,大家才開始比較討論氣的問題。我不認為我比較懂,只是我比大家早開始用而已。而事實上,我們這個系統,完全不會氣功,只用手法操作,靠觸覺手感,也是可以處理。不過有氣感,可以用氣去掃患者,像是多了一項工具,某些時候很好用。

老師有交代,千萬不要送自己的氣給對方。兩個不同的氣相遇,大部分都是互衝。
我們教的是順對方的氣,整理對方的氣。

印象很深刻老師氣功班,一堆人在教室練呼吸,那個教室中有種難以言喻的氣味。不確定其他人有無聞到?那必須是很深度呼吸,才有的味道。大概要練到20分鐘後,那個味道會充滿整個教室。而這時我的氣感會很明顯。

那次傷科班上課的下午,FIFI老師導引意念和練氣。在老師的引導下,很快的氣感就出來了,比我平常聚氣的速度要快上很多,而且很強。有人帶真的很快,事半功倍。我覺得應該是整個教室的集體意識幫助,雖然大部分的同學還抓不太到氣感。但我總覺得這是要領的問題,練習就好了。

回家自己練習,用傷科老師的導引方式練,效果極度的好。老師有說,氣是老天爺讓我們用的,要用氣來利他。用氣來利己,會傷害自己,甚至失去。要切記。

那天下課後,和同學聚餐。有個同學是中醫師,我看他沒事都在打坐,還吃素,以為他有什麼宗教信仰。結果,他很仰慕真吾創辦人徐福淳醫師,想和徐醫師一樣,已經開始修行了....QQ

我覺得自己真的超不長進的,超哭,同學真的好認真。

當天我還問了FIFI老師很多意念的問題。
好好祝福對方,對方就會感受到我的善意。而順對方的氣,引導對方的氣......也可以收驚。
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學個傷科,練到氣功,還可以獲得收驚技能。很有趣。

後來回家和太太聊這些,想到漫畫獵人中講述不同系統的念能力,這個和氣功是一樣的。念能力基本功,纏,絕,練,發。根本就氣功。這個漫畫沒有在亂唬爛。
我相信獵人作者富堅毅博想出來的念能力系統,應該是有參考某些氣功和意念的功法。

我也私下和朋友聊過氣跟意念。
他問我說呼吸,跟打坐靜坐冥想,有通嗎?

我的理解是這樣。意念,氣,呼吸,三者可以分開看,各自成立,也可以同時成立。打坐,冥想,練氣,三者也以同時練,也可以只練單項。以前老師是說,很多人修行,打坐念經,沒有練習過氣功法,那就單純是打坐而已。其實是通的,但重點是打坐者本人是否會用氣功法or意念放鬆.......這些方式,來讓自己有氣感or冥想。

我朋友笑我說,會不會學一學,會感應到其他無形的東西?
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感應能力,但我不會,也沒有特別想學。我傷科同梯的女同學,很容易感應到有的沒的,他說他很宅,不太出門,怕去遇到......
朋友說,能量醫學,其實和意念和氣功有通。按照能量醫學的說法,有些人天生有個能量場or氣場有破洞,容易被外界能量(無形眾生)影響。
總之,這一塊遠遠超過我的理解,只能當茶餘飯後的閒談看待,我也沒有能力說明。

另外也有人問我,胸
腔和腹腔呼吸哪個比較好?

我個人是覺得都重要,吸氣從胸腔一路把氣吸到腹腔去,體腔整個飽滿最好。但是現代人,用眼過度,電腦手機都用的多。很容易聳肩,呼吸變淺,吸氣只有進胸腔,呼吸無法利用腹腔,很可惜。很多人強調腹腔呼吸,其實是因為胸腔呼吸很容易做,大家都忘記腹腔呼吸,才要特別強調學習。
我常常看小孩子,感覺小孩子體腔飽滿,呼吸順暢的樣子,胸腔腹腔呼吸都很重要。

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

氣功和意念引導的心得,上課筆記4

原文發表於2022年3月

防雷注意,此文可能被視為怪力亂神,不喜誤入。
本文是我個人學習氣功和意念引導的心得.....不代表師門傳授的全貌

因為和朋友聊到氣功練,我儘量說一些簡單呼吸練習,還有身體意念的心得。是我自己歸納的想法,刪除難說明的部分。
如果有興趣,有推薦書單。但無法推薦氣功老師,我老師仙遊了。
湛若水老師,是我的氣功老師,可以參考他的著作。
湛若水老師著作

台灣的國民教育,基本上以理科主導的科學,談到氣功,意念.....總會被當成怪力亂神。中醫,民俗療法,難免會接觸到這些。我自己也聽過很多怪力亂神的唬爛話,有的真的很唬爛。
前幾年去練了氣功,拜入湛若水老師門下。湛老師是中文系,飽讀很多道家典籍。湛老師說,經過比對,許多古書都是錯誤的,更多是誤傳,或是徒弟沒學全就傳出去了。
寄錢會少,寄話會多。傳到最後,這種傳統典籍中的氣功,假的,唬爛的就超多。我時分認同湛老師的看法,很佩服。

另推薦這本書,內容有瑜珈呼吸,內容非常棒。
瑜伽解剖書:解開瑜珈與人體的奧祕

我最先接觸的氣功是睡功,睡前練的。印象中是某次看雜誌和是看書,九九神功的涂金盛老師的專欄。那時候大概12歲,看完放在心上,常常睡前練習,變成一種習慣。平躺在床上,類似瑜珈的攤屍式,開始深呼吸,鼻吸口呼。吸氣吸到飽,感覺吸氣吸到腦門天靈蓋,吐氣嘴巴,想像氣體身體手腳四肢沉降出去,氣從手腳指頭出去。儘可能地把氣吸飽,慢慢地吐出去,把氣送完,專注在呼吸上。

小時候睡覺會數羊,越數越睡不著。自從我睡前這樣專注呼吸,幾乎很快就睡著了。我沒有刻意要累積時數,總之這樣呼吸後,手腳指頭會微微發熱,很好睡著。就一直留著這樣的習慣,睡前做。這個是我最先接觸的呼吸法。 

前幾年湛老師下山教學,教了很多氣功功法,但我真的記的最熟,最常使用的是基本的站樁。我在YT上找不到湛老師的站樁方式,選了一個近似的,勿怪。https://youtu.be/v8iJTMMGEQ4

首先湛老師的站樁,不強調雙手的位置。一般來說,打坐or站樁,會將雙手放在丹田的位置。但我自己練習的經驗,初學者抓不到丹田,腹部用手輕壓,或是把雙手放在腹部丹田位置,會比較容易感受到丹田出力。練習一陣子之後,我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丹田出力,我根本不需要用雙手輔助。還可以邊開車邊練呼吸。

一般氣功呼吸有幾個要訣。
眼觀鼻,鼻觀心,心觀丹田,吸氣,舌頂上顎。這個不管是打坐還是站樁,都會用到。
眼觀鼻,鼻觀心,心觀丹田,一定會微微地低頭,這時候舌頭頂上顎,呼吸才會順。如果你略略抬頭,脖子伸長,舌頂上顎是很難吸氣的。脖子會有壓力,很難深呼吸。舌頭頂上顎,也不是真的頂,就輕輕碰到就好,太用力頂,腦門會有很大的壓力。

眼觀鼻,鼻觀心,心觀丹田。丹田一般都是說肚臍下方2寸。可以把丹田視為骨盆收緊的中心。常見氣功呼吸,會要人縮肛門提肛門......這個千萬不要做,根本沒用。提肛縮肛,這是忍大便,不想拉肚子忍住用的,氣功練這個沒用。
真正要做的是提陰竅。
提陰竅,可以當作是憋尿時忍住的感覺。只是練提陰竅,會啟動骨盆底肌,練到有感覺時,會感覺到提陰竅會拉到腹腔肚臍下方,也就是啟動到丹田。
大家憋尿的時侯,腹部都會內捲,骨盆會微微往後倒。
眼觀鼻,鼻觀心,心觀丹田,提陰竅......整個力量會連貫起來。這時候認真呼吸,一定會變成腹式呼吸。氣吸飽後,微微憋氣約10秒。(請按個人能力增減,沒有硬性規定)吐氣後,把陰竅鬆開。
有空就可以練,不管站姿坐姿都可以練。

湛老師教學中,進階一點的呼吸,眼觀鼻,鼻觀心,心觀丹田,提陰竅,吸飽氣閉氣.....依照個人能力,陰竅收放數次,再吐氣。

我常常在開車等紅燈的時候練這個,就當作是消磨塞車時間。坐久了練一下,身體會比較輕鬆。沒事站著等車,也可以練一下。就當成是無聊時的習慣。
提陰竅呼吸時,會覺得比較容易靜下心來。運動很喘的話,這樣呼吸,可以很快地把心跳壓下來。跑步騎車,要衝一下時,覺得快不行了,也可以提陰竅呼吸。會覺得身體比較好出力,上下半身會連貫起來的感覺。
如果上面兩招都練習的順利,應該這樣呼吸後,手掌腳掌會微微的發熱。可以試著把雙手的手指相對,用提陰竅的呼吸法去感覺左右手指尖的觸感。如果能感覺雙手手指相對時,指尖會有類似磁鐵相斥,左右手無法靠近的感覺.....那基本的氣感就建立起來了。
當掌握了提陰竅的感覺,那我會建議學著用放鬆的方式呼吸。這時提陰竅變成不要刻意用力,而是順著之前岀力的方式呼吸,感覺身體.....但不需要刻意出力了。

而真吾系統中,FIFI老師,有芳療師的底子。他教的是用顏色的意念去帶自己的氣。

操作方式,如前面的呼吸法。閉上眼睛,感受自己四肢末梢的氣。想像自己發散出來的氣有顏色。從氣感最強的地方,那個顏色的氣,像雲霧一樣包覆自己的身體。

認真呼吸,想像這些顏色。
橘紅色,黃色,綠色,藍色,紫色帶金光,白色,透明.......這個就真的是意念了。每種顏色會對應一種情緒or狀況。

橘紅,情緒不穩,無形眾生,不明的氣氛。
黃色,安定驚嚇。
綠色,感覺悲傷,生病了,身體發炎。
藍色,探病,喪禮。
紫色帶金光,疲累時。
白色透明,自己獨處時。

說來奇妙,我腦中想像這些顏色後,一樣的呼吸,氣感會來的很快,比我之前聚氣快很多。真的只是因為顏色引導意念嗎?

我不清楚,但很有效。
傷科處理中,可能找傷的過程中,會引發患者受傷時的情緒和不安。用相對應顏色的意念引導,配合氣,可以順開患者的不安。
我剛學顏色和情緒的意念引導,目前操作的經驗還不夠豐富,只有從家人開始練習而已。往後有更多經驗,再分享。

以上是我的個人心得分享。
這些都是我確定,萬一你真的練習不來,頂多就是浪費時間,什麼都沒練到而已。不會搞到你走火入魔,還是邪靈入侵。如果朋友真的不放心,那請你練睡功和提陰竅呼吸就好,顏色的意念引導先緩緩。
睡功和提陰竅呼吸,是我所有練氣的基本,沒有任何宗教和意念,單純當成一種呼吸法練習也很好。我個人的經驗上,對我運動很有幫助,很有效的呼吸技巧。

對了,再次提醒。
徐福淳醫師有交代,氣是老天爺給的,要用來做利他的事。用來做壞事,壞意念用氣,自己一定會出事。真的練出氣感了,切記不要送氣輸氣給他人,把氣收在自己身上最安全。不同的氣相碰,一定出事。

大概能分享的如上,希望對各位有一點點幫助。

=====後記=====

朋友問我,顏色是會自己跑出來還是要想像?
練氣的顏色,老師引導過程中,是自己想像的。我們在傷科過程最後,會自己決定要要用什麼顏色去順對方的氣。我問FIFI老師,是否要用意念放在對方身上,由對方決定?有點像顏色自己跑出來,去感受對方需要什麼顏色的氣。

老師回我,由我們施術者自己決定就好。因為“被施術者”的意念可能會被外界(無形眾生)影響,我們根本無法確定這個顏色是哪方想要的。
還是施術者自己決定就好。

我有聽過打坐冥想是,腦海會有自己顏色出現。那種自己跑出來的,我目前不清楚要怎麼處理。意念(顏色)引導自己的氣,我是初學,還需要累積經驗。

傷科和骨刺

原文發表於2022年3月

有朋友問我,傷科手法可以把骨刺推回去嗎?

我很負責任的說,不太可能。說可以把骨刺推回去,大部分是唬爛的。骨刺是受害者,不是兇手。骨刺是被其他身體組織張力不平衡,擠壓出來的。

物理治療的徒手治療,整脊,民俗調理.....都是幫你找到身體不平衡,緊繃的地方,用外力解開。

這個是找出加害者的方式,也許身體整體張力順了,對骨刺可能有幫助。但這畢竟不是手術,要完全回復到原來的樣子,骨刺跑回去.....機會真的太低。就我自己的經驗,還有和其他醫療背景的朋友聊過,通常有骨刺,都已經是結構性的問題了。骨刺患者,用非侵入的方式處理,能夠好好生活已經不容易。
骨刺整個塞回去真的不太可能。

關於骨刺,我和中醫師陳水利聊過。他給我最重要的觀念就是.......骨刺是受害者,不是加害者。但往往外科手術都是把受害者的骨刺,開刀切除。壓迫的原因,加害者,不見得有被處理。

目標和方法根本都錯了。目標是身體健康,不是去除骨刺。開刀去除骨刺是其中一種方法。有的人是可以經過非侵入方式,和骨刺和平相處。

但,開刀去除骨刺,某些時候是必要的

以我父親來說,年過70了,骨刺影響日常生活,走路走不久。前幾年考慮很久後,確定無法用復健方式和物理治療處理。脊椎骨已經有變形,這個不是單純肌肉張力的影響。骨頭結構性的問題,加上年紀大難以改變用力習慣,只能開刀。

但開完刀,回復上,可以請物理治療師處理。民俗調理,要看手法,儘量選軟傷科。硬傷科會橋骨頭,我是不建議。

最近看電視,常常看到這個健康食品的廣告,說可以推回去。用疊疊樂。說吃了這個健康食品,可以把積木推回去。還有積木塔變直立的畫面......真超靠北,完全沒有提到任何療效,但你會知道他要表達什麼。

意識流的廣告,民視消費高手益固康
Ex 有效篇
https://youtu.be/3rX-NLc1RA8
現在這種健康食品,都很小心,宣稱療效罰很多錢,但這種曖昧不明的廣告,我覺得很過分,真的引導消費者。


我正在學軟傷科,也還沒學全,手法也不熟練。但基本的認識和原則,這個我理解,也有自知之明。哪些狀況,我能做。不能做,要請更厲害的人做,還是請對方去找西醫......這個要抓得很清楚。

第一堂課,我老師就有交代,這一門系統,最重要就是保護患者,也要保護自己。要避免給對方過度期待,以免失望造成對方求醫意志低落。

當然,這麼多年看下來,各種理論大致理解後。覺得目前學的系統,雖然是中醫的軟傷科,但用物理治療的原理解釋,其實都有相通。理論原理基礎是穩定扎實的,手法算是好操作。
(我很怕那種怪力亂神的民俗調理,很多完全沒有理論基礎,甚至到了神棍等級。)

朋友問我,怎麼會去學傷科......
就這兩年接觸,覺得對自己身體幫助最大。我持續都有在看中醫傷科,民俗調理和物理治療。以前玩越野車碰撞摔倒太多了,在還債......
看著看著,這兩年接觸真吾,覺得恢復很多。帶母親和其他家人去看,也很有幫助。想到朋友說過的,要投資健康,這大概就事我投資健康的方式了。剛好開課,老師願意收我,就開始學習。

我其實沒有打算開業,但這個技藝是我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投資,我會好好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