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

鑽牛角尖?

原文發表於2022年4月

下雨天的假日最適合把家人抓來練習。
這個月的體會,就是下手的輕重。摸到東西,肌肉不順.....就會很想弄到好,會鑽牛角尖。但處理結果是.....只有那邊是好的,其他地方不好也沒用,很哭。

舉了例子來說,腳踝和腳板。
腳踝腳板,是我覺得很不好處理的地方。因為肌肉都很細,卡到or不順,基本上抓到問題就要花很多時間。好不容易覺得都處理ok了,很可能一落地,腳踩下去走個幾步,膝蓋角度又不太對。
腳板,腳踝,膝蓋,髖關節和骨盆......根本都同一條路的。這幾個點,會因為自己日常生活使用,彼此會互相遷就,代償......
我刻意動了腳踝,動了膝蓋,很可能其他地方配合不上來。明明我自己認為某處做得很好,但隔天患者還是會不舒服。

那我很認真加強處理的點,很可能會害到對方。

之前處理軀幹,前胸後背,肩關節.....這個會互相影響。上次是處理後背,但忽略前胸,前胸應該也要用一樣多的時間處理。後來朋友回家胸悶,還好只是睡一覺就ok了。

這次是處理我太太的膝蓋,我太太的說法是20年前出過車禍,膝蓋撞到,瘀青很大一片。反正做自己家人,大致全身都弄過一遍,在處理膝蓋就弄了1個小時。
隔天,小腿怪怪的,又處理了半小時。
第三天,我太太說臀部和骨盆腰椎都不舒服,又弄了1小時。
我下肢基本上都會一起處理。不管是膝蓋or腳踝,最後都會從髖關節再往整個下肢順過一次......當下都ok。我太太的狀況是隔天動一動,問題就跑出來,這個讓我很苦惱。我連著三天都弄,到了第4天就很ok。
但真的處理患者,這樣對患者就不好意思了。

如果我今天是對其他人整復,那問題可能很大。

弄好a,b卻壞了,這個很難交代。不是每個人都會理解a和b的相互關係。ab都處理了,但c的問題來了.....很可能對方給你機會,但c的問題會讓患者失去信心。

我現在能夠理解老師處理時,為什麼沒有刻意多加強幾個部位。動太多,患者身體不見得能撐得住。(改變太劇烈)
出問題,也不見得第一時間會回來找自己處理。這樣會耽誤對方。

我還在抓那個平衡點,不能太過鑽牛角尖。

像是打磨木頭一樣,先處理好最凸的點就好,要整體去看。把某處細節弄太完美,並無法讓整件作品完整。

我以前給別人弄,常常會有這樣的念頭......為什麼不一次專注在某處呀?
從我自己開始學之後,才知道真的鑽牛角尖在某個地方,不會比較好。除非這個是新傷。

和同修良夜聊,他說,前後可以做整體一點的檢查,看看一下動到一部位之後,其他部位的情形,確保沒有跟別的地方借到。如果只是其他的傷或不適冒出來,整體應該還是會比原來放鬆。
檢查時摸到相關的牽扯就可以跟對方確認;記起受傷的情況,相關的痛也就不是調理完無故冒出的痛了。

很謝謝良夜給我的建議,雖然門派不同,但很多策略和觀念是可以通用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