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

初學個案的處理策略

原文發表於2022年3月

有個朋友轉介過來的個案,向我詢問傷科處理的事。
簡單說,他的膝蓋和腰椎有狀況,也找了推拿師和醫生,有在做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(PRP)。
他想要再找個人幫他看看,於是約時間試看看。

朋友給我看他的腰椎核磁共振的照片,薦椎和腰椎的角度很大。這個狀況和我父親的很像,我父親70歲時被判定為"脊隨腔狹小症",最後開刀做了脊椎骨融合手術。把角度凹回去後,再把脊椎骨固定好。
所以看到那張腰椎核磁共振的照片,我有警覺,這個狀況長久下去可能不妙。

而膝蓋的問題,他的醫生是判斷半月軟骨有狀況。針對膝蓋和腰椎,做了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(PRP)。
依照我以前的資訊,陳水利醫師的分享。大部分骨刺和膝蓋出問題,他們是被害者,不是加害者,只處理被害者是沒用的

所以我檢查他的狀況時,確實發現他尾椎有幾點非常卡,一路延伸到他大腿後側......但問題出來了。我檢查後,頭,前臂,尾椎,大腿後側,左腳板腳踝......這幾個地方要加強。
但我習慣從頭處理到腳,上半身和頭,肩頸......都先處理。反而他尾椎的卡點,放在比較後面處理。
結果我處理完尾椎,腳踝腳板就鬆了......哭勒。

回家思考後,如果我一開始就針對尾椎和大腿後方做處理,是不是上半身的狀況會比較好做?
那我處理上半身時,應該有被最卡的尾椎大腿後側拉到,尤其是背部中端.....我背部中段處理這麼認真,花這麼多時間。會不會一開始尾椎解開,背部中段也會比較好處理?

總之,今天有鬆開最卡的尾椎和大腿後側,下半身狀況鬆非常多。但,我還是對自己今天處理的先後順序,有很大的疑惑和反省。這算是經驗不足的失誤,會讓自己事半功半,也讓朋友躺在那邊太久,對他不好意思。

最後朋友回家前的建議,請他換一雙新鞋穿。一開始有檢查他穿來的鞋子,磨損嚴重,左右不太平均。好不容易鬆開下半身,身體要重新適應,請他穿新鞋,這樣不會被舊鞋的磨耗影響。

希望他回復的狀況良好。還有一些沒有鬆開的部分,後續追蹤。


後來和一位傷科同修,良夜調理室聊這個案。
良夜調理室FB
良夜調理的心得筆記

良夜說,這種事難免要遇到的,也算是練習策略的因素?
跑流程有跑流程的好處,就是專心在練手法。但過程中可能會感覺到一直有其他張力干擾……雖然過程卡卡的,但對於張力干擾的感覺,就多累積了一點經驗。當然可以的話就放手去試,摸到什麼追到哪裡就去處理。
很感謝良夜同修的建議。

這個朋友,算是我課程結束後,第一次完整跑完流程的個案。平常面對家人,都是每天巡一下,或是家人自己提出不舒服的地方,我再處理。其實都是零碎的做,保持手感。這次跑流程,我很認真地順著做,但後續處理重點,沒考慮到先後順序的問題。還要再磨練,多累積經驗。

另外就是,常見受傷後,大家會自己做運動復健,以前我也會。膝蓋受傷,所以練深蹲,練臀部和股四頭肌,保護膝蓋。腰椎受傷,練吊單槓,鬆開腰椎。今天來的朋友,很有毅力,晚上在家有空就練上面這些,結果.......

他吊單槓的時候,肩胛骨沒收好,胸椎角度不夠好,沒有喚醒背肌當主力,結果都是前臂過度用力.....我今天拆他的前臂拆的蠻辛苦的。然後腰椎也沒因為吊單槓變好。

膝蓋出問題,練深蹲。但是他尾椎有卡到,大腿後側也卡,這樣臀肌無法被確實招喚,這樣練深蹲的效果也不好。

以前建銘和我說,很多訓練都是給"健康"的人練習的,亂練更嚴重的機會很高。如果可以的話,找專業人士指導,比較安全也有效。
(沈建銘物理治療師)

而有人問我,如果這個個案,有運動有訓練,在配合伸展放鬆,可以解決訓練效果不佳嗎?
我的想法和上一段很類似,伸展會有用,通常只是對健康的部位有用。
個案朋友的腰椎,薦椎,尾椎,臀部,大腿後側,有明確舊傷沾黏卡點。我的經驗是卡住的伸展不開,最後都是拉到其他地方。有的卡點,可以自己伸展開,但這個個案朋友的狀況真的沒辦法。
一般瑜珈和伸展,確實可以拉開身體,但已經受傷的部位,舊傷沾黏的部位.....很難自己拉開。

這個個案,我深刻體驗到,要加強重點部位的話,要從腰髖關節開始鬆。我往後會調整。這次真的整到我自己,也折磨對方,要牢牢記起來。

重新發表文章後記
這個個案紀錄,已經一年過去了。我現在收到個案,回先大致把個案的身體鬆動,把卡住的重點部位找出來。這一年來,已經能分辨出卡點不同張力的差異,嚴重程度,還有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。
回頭看自己當時的紀錄,還是覺得當時真的有夠菜。我一直和這個個案有保持聯絡。不過,因為他膝蓋又出了些狀況,後來去動了膝蓋軟骨手術。我只能幫他照顧他的術後的狀況。
這位朋友,之前常常跑步,身體有小狀況,還是會跑,跑到狀況變嚴重才停。這一年來,我遇過好幾個朋友也是這樣。明知身體有些狀況,卻仍然堅持運動.....等於是讓身體維持在高風險的環境。
真吾創辦人徐醫師常說,人要鬆。我覺得除了放鬆身體外,心靈上也要鬆.....堅持運動訓練的偏執,想要有多鬆也很難吧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