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發表於2022年11月
最近常遇到的狀況,就是可以很快的處理嚴重的患部,得到改善的效果。但到最後都會留下那麼一點點,怎麼都處理不掉。
之前的做法,就是用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去拆患部。有的是躲在很深的肌肉下面,這種會拆的到。但也有拆不掉的,定期追蹤還是卡在那邊。我後來用氣去找,會發現這種狀況的患部,其實是被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拉住,所以才弄不好。
很有趣,以我自己來說,左髖左臀卡點,鬆到一個程度弄不掉。但最後發現是我某次左肩著地的撞擊,卡著我左髖的肌肉。我必須先鬆左肩胛,才能動到左髖的卡點。
如果我和左髖硬碰硬,會很難拆,拆不完全,容易復發。
像上次我岳母的肩膀問題,在我家處理的好幾次,後來我岳母回家了,但和我反映脖子怪怪的。我其實蠻懊惱的,為什麼我沒發現脖子的問題。這有幾個可能.....
1.我真的疏忽的,對於患部周邊的處理經驗不足
2.因為肩膀鬆了,脖子緊繃才浮出來
3.有其他地方鬆開,影響了脖子
手感還需要鍛鍊。另外,我現在會仰賴氣感去多掃一遍,避免手感不好漏掉些什麼。連帶關係,代償連動.....這個要弄到很有警覺。而找傷和肌肉阻力,要更細心。
陳水利醫師那句話,疼痛的地方,大部分是受害者。但我找不到加害者會很麻煩。
和另一位傷科同修良夜聊。
他說上次他父親有類似狀況,後來發現調完還是要幫忙全身連動一下,朝比較正確的新結構對齊,不然有些大關節間(尤其腰胯肩膀脊椎)的筋膜張力不容易自己接上、恢復,就還會怪怪的。
我回答良夜說,其實我有時候不太知道遇到卡點,要拆多久?拆到什麼時候要停下來?
經驗不夠,或是拆到某個程度,應該是其他地方在卡?要轉過去弄.....
我淺層傷,現在都沒問題,真的卡很深的舊傷,就像拆一串死結,前後順序還沒有辦法做精準的判斷。
良夜說,那個真的很難,有時候會被當事人的症狀迷惑,執著在一個地方。
自己的感覺是其實身體有層次,位置和層次抓對的時候,處理起來很快,不會有弄半天不改變的感覺。如果上層還有其他地方卡著,比較會有搔不著癢處的感覺。但說得簡單,手感和心練到不執著比較難。
我其實一直都有在查書看書,實際操作也會全部都操作。但當下摸過去覺得ok,過幾天可能會變。或是躲一個小條的肌肉,沒有處理到。這些我都會覺得很懊惱。但是不能鑽牛角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