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

第10梯,跟課筆記1

原文發表於2023年4月

又去跟課啦~
為期四周,每周一次的新課程,又要去旁聽。這次有朋友也去學,就多多幫他忙。14個新生,然後舊生來快20個,呵呵。整個教室都滿的,我常常提醒新生要到空曠的地方操作。擠在一起,會下意識的縮小自己動作,身體力量的延伸容易不足。

一開始還是教意念引導,和引導氣感。
這次老師要大家拿椅子坐.....以前我們是在地板打坐。手掌放在膝蓋上,手心往上和往下的差異。手心往上容易放鬆,手心朝下容易繃緊自己。這當年和湛若水老師學氣功,有個走路氣功法,是要求我們邊走動,手心朝地手指朝前,把氣放出去。
我自己的感覺一般坐姿,打坐,手心往上,氣比較容易留在手心。徐醫師是希望我們把氣留在自己身上,從手連接上頭皮,再下沉到腳.....讓身體完整的連接起來。手出力的時候,儘量用中指無名指小指.....拇指食指用力過度,容易緊繃上頭皮。越鬆,氣感和意念會愈明確。

然後閉上眼睛,想像可以看著自己的手腳,身體,和頭頂.....
這種訓練,如果配合解剖學的書籍。當自己在下手推拿時,明明隔著皮膚,還是可以用意念想像出身體的肌肉紋理。硬推死推,不是不行,但帶著意念和想像去推,效果不太一樣。
以我自己來說,當我在意念想像自己的身體肌肉,我會放鬆的很快。我不確定這算不算一種暗示?或是藉由意念想像,腦袋的意念經由神經傳導到身體肌肉,就能對該處肌肉的神經發出放鬆的訊號?
事實上,很多生理研究都表示可以用某些方式"騙"過大腦。
意念引導,是不是也這樣呢?
我沒有答案。

照例,大家要來摸垃圾桶啦~
隔空摸垃圾桶,感覺金屬質地,想像自己摸到垃圾桶的金屬蓋。抬起手,從上往下摸,摸到阻力。
今天很好笑,和一個舊生在聊這件事情。該舊生,剛好是噗友的親戚,我去和他相認聊天。他說,我工程師耶~要我搞這種怪力亂神.....
然後我好朋友知道我去學這個,也對我說.....我們都學科學的,你怎麼會去搞這個。
只能說遇到了,不相信也會相信。

今天認識了一個新生,也是身體出了一些狀況。和他聊天,發現他其實蠻無助的,也做了很多檢查,但檢查不出什麼問題。而他感覺自己身體變差,真的算走投無路.....我和他說,這種時候最容易被神棍騙,你這個時候要很小心。在這樣的場合,他覺得講這些無助的事,大家都接受他幫他加油。他之前的生活都沒有人理解,很辛苦的。

一群人一起學傷科,也有心理支持和互相療癒的成分在。

我之前就有發現,當我在做傷科手法時,因為對方信任我,他們會說出很多平常不太容易出口的話。和幾個本業做整復的同門聊天,他們也有一樣的經驗。
說出來本身,就是一種療癒。
怎麼聽對方說話,不沾染情緒,其實也是我們這一行的修業項目。不評斷,多讓對方說。給對方一個良善的方向,但不期望他一定會走,相信對方會有自己的出路。

今天比較有趣的地方,就是大家打坐的時候,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,舊生團的氣場很強大,整個要把新生那邊吞蝕掉。我今天的位置剛好在新舊生的中間,閉上眼睛,用意念感受身體時.....舊生團那邊好像有個披薩窯烤爐一樣,很扯,連老師的意念都快被蓋掉。
這群舊生,有好幾個是跟整年的,毅力非常驚人。

開始拆手,貼合和站位。
老師也是每一期講的都有出入,這一期有講站位,我們那時候沒有。
大致上手法就是,貼合,槓桿,阻力,鬆動,平推,扭轉。

我很確定以前平推手指和手腕,是沒有帶扭轉。因為我看到幾個舊生也在旁邊練,他們也扭不順。坦白說,沒有平推帶扭轉,一樣可以拆。我覺得用基本功就可以拆掉了,真的有必要扭壓那一下嗎?
我回家和太太講這件事,順手拆給他看.....太太說,有差勒~太太覺得這樣拆手,比較舒服。
好吧~
總之要把這項加入基本拆手功法。

另外就是,我在拆手時,其實會配合身體重心去拆。
手掌貼合對方身體,要求最大面積,一但想要岀力,很容易手掌會有抓握的動作。所以我個人手掌貼合對方後,我會用身體去帶,維持我的手掌貼合,不要多岀力.....而且,用下半身和步伐去帶手,比較省力,全身可以維持一個很順暢的節奏。

但也是有學姊說,老師沒講到這樣拆手......我也只能笑笑。
我的右手前臂有個很重的舊傷,縫了十多針,整個前臂的肌肉狀況都很糟。這導致我的右手很容易無力,容易累。用下半身去帶手,用步伐和站位去幫助自己......這是讓我右手最舒服的狀態。當這是我自己特化的方式,或許不是課堂上老師教的,卻是最適合我的方式。

有位舊生學長,他本身是物理治療師,我很喜歡看這位學長拆別人。
像今天看他拆腳板,除了老師說的之外,他有很多不同角度,不同的細節.....都是老師沒說,但看他拆起來很合理,而且符合我對傷科手法的認識。看這位學長拆,我每次都很有啟發。從他身上總能偷學到很多東西。

有位新生,是位硬傷科的整復師,他想學軟傷,因為還是有很多客人怕痛......這位同學很有趣健談。整個人的手法,很有頓挫感的硬傷科感覺,就算學軟傷科,還是保有本來工作的習慣。
但他分享很多他工作的經驗,他說他都客戶導向。就是有人喜歡頓挫感重的手法,一定要哀哀叫,對方才會開心.....那他就照辦。因為他說,最近很多客人都怕痛,覺得自己要練一些軟傷科手法,才來報名。不過他整個人的氣質和手法都定型了,要改真的不容易。

但我相信他一定會進步很快,因為他真的比較敢做。
一般朋友,都比較不好意思,怕弄痛對方,小心翼翼。反而這位整復師同學,比較敢做,勇於嘗試,這是很好的氣質。過猶不及。我還是會覺得在控制範圍內,多出一點力,多做一些角度,嘗試看看,把底線試出來。

另外有一對夫妻,大哥大姐可能有近60了,還是很認真來學習。很明顯,太太比較強勢,常常說先生的手法不對。但我覺得這位大哥上了年紀,加上工作,手掌真的比較硬,他確實學得很辛苦。大概講了一下練貼合的方式,希望他平常沒事可以練看看,手掌太硬,沒手感,真的很困難。
課後,老師要我們協助新生,幫他們把手部肩膀拆鬆,希望讓練習完的手能夠好好休息。噗友的體格真的很壯,很有力氣的身材。接下來會學拆背和下肢,這種身材很有力,一定很讚。
不過今天練拆手,他厚實的手掌真的不太好控制出力,很辛苦他。大家對練,遇到女生,真的都小心翼翼。
我回家也是都找老婆和孩子練,男性要練細,真的比較難,但克服了,就真的沒什麼會被難倒。


總之,還有3個星期。
我今天又優化了一些細節,為自己加油。


P.S同修良夜回文......
意念那部分,最近覺得意念的影響包含了感覺和目的性。專注於意念而非外形的好處是維持感覺、信任身體,給予目標之後,讓身體自己協調找到好動的方式去達成,就不會干擾骨骼、筋膜肌肉的自然架構和動態,所以省力很多。而且身體架構穩固之後,多餘的肌肉力量會變明顯,也就比較容易把那些力省下來、放鬆(因為原本也不是故意緊張,而是主觀或身體覺得有需求)

很謝謝良夜對我的指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