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
傷科班的同學聚會,互相推拿練習,照顧彼此身體,也互相學習。
今天聊天,提到老師教的,還有沒教的事。
結論,老師教的好好學,沒教的,也不要限制自己,要嘗試。
因為老師沒教,自己也不去嘗試,就自我設限了。
其實在手法課程中,我有一些疑問是手法班老師沒辦法解答的。手法班的FIFI老師,是創辦人徐醫師教出來的。那麼,徐醫師能夠解答我的問題嗎?
同學也和我有一樣的疑問,在完成手法班課程後,也去找徐醫師做治療,問了很多FIFI老師無法解答的問題。
其實,這一年來,我自己探索的結果,和師弟兄問出來的結果和方向很類似。
老師教的方向和基礎都很好,但老師很多話和原理,都是徐醫師的話.....但老師不見得真的有辦法說明背後真正的原理。
因為在課程中,老師對於很多基本的醫學傷科原理,其實無法做具體的說明。
畢竟徐醫師是受過醫學院的訓練,當他說某些話時,他很清楚背後的醫學原理。但對於非科班的人來說,不見得是完全理解。過一手再傳給我們,這個中間的誤差,還有疑問.....我們當學生也不好當面質疑老師,會抱著疑問下去。
而這些學理,不會影響手法的效果,老師的手法還是很漂亮.....但這樣只會學到型,真正的精要就少了。
一項技藝要能被傳下去,有發展,那必定是要有可靠具體的原理。有了這個基礎根本,才有辦法被累積,而不是單純用經驗去解讀。我很少聊意念和氣在傷科上的應用,因為這個基礎和原理不是能夠被清楚說明的,我也無法教別人,把我的能力複製給其他人。
經驗很重要,而基礎原理也很重要。
自己的經驗要能歸納,符合學理,這才表示這項技藝有可靠性。
像我和另個門脈的同修良夜,常在網路上聊。我們師門和他們師門,很多原理是通的。但有很多民俗治療,祖傳N代,可能沒有學理的。這種師門中,出了能人,出了名,但很可能會後繼無人,整個師門又掉下去。而且同個師門,在沒有學理下,很容易出現水準參差不齊的狀況。
所以聽到傷科同學會,分享徐醫師的話,我覺得並不是很訝異。反而太把老師的話當一回事,就被老師限制住了。
我以前看過太多民俗治療,也學過很多東西.....我很清楚知道人絕對不是萬能,一個人一定有優點,還有自己的盲點。學東西也是一樣,老師的好儘量學。老師無法解答的,要自己去找答案驗證。
不然跟著久了,也侷限住了。老師沒說的,不要被限制,自己去探求。
我很感謝我的自行車師傅,阿綸。
當我去其他自行車店鬼混,學很多怪招回店裡用,師父給我很大的空間自己亂搞,也沒說過什麼。直到我離職後,有次師兄CALL我回去聊技術,我把從其他車店學會的東西回饋給師父.....我師父居然對我說很感謝我帶這些技術回來,他很汗顏,他沒有辦法教我這麼多.....阿綸師傅的人格就是這樣高尚,喊他師父,我很佩服。
但不是每個老師師傅,是能這樣挑戰的,能有這樣的心胸接納的。
另外就是,我從很早之前就知道體格和身體素質,對傷科治療有很大的影響。
尤其是我們這一門,很靠手掌推,不管是手指,手掌厚度,手指和手掌的靈活度,手腕靈活度,掌骨的活動度......這個會讓每個人推起來的感覺有很大的差異。
但我發現很多人沒有辦法辨別其中的差異,這導致他們會學一些自己身體條件做不到的招。然後很懊惱自己為什麼學不會,造成自己的進步緩慢。
這個就是因為一開始學理說明不夠扎實,目的和手段會出錯。我們的手法很重要的就是,手掌要貼好個案,貼好表示有獲得最大面積的貼合,可以分散個案身上的力道。
要怎麼貼,真的不是太重要,貼的方式很多種。
但往往同學只是在學老師的型,但沒有真正去理解貼合真正的意義,老師也沒強調。最後就是浪費很多時間在不重要的地方,還會增加學習挫折感。
像我今天給同學推,我可以很清楚知道他和老師的差異,各自的優點是什麼。我太太給FIFI老師推過很多次,我試著在太太身上模仿老師的手法,我可以做的很接近,太太覺得體感還是差一點。FIFI老師的手掌真的很厚,所以他在做力量轉移時,會很平順,力道由大變小的漸弱,體感的頓挫很斷點很小,這樣體感會很舒服。這個是老師的優點和細節,但我要做到那樣,很困難。
給我師兄推,人高馬大,力量很足,推肌肉的角度不如老師好,但他力氣夠一樣能達到效果。加上他自己執業也10年,累積的經驗也很多,處理的速度和效果也很好。
自覺體術上,我還差他們一大截,但師兄說我學得很快,而且很多觀念和他學10年的心得是一樣的。他說看我學這麼快,會覺得自己這10年進步很慢。
我就和他說,我上次偷用他的招,用大拇指硬拆....拆完一個部位,大拇指痛三天,整個廢掉。我說,師兄呀~你10年的功力,真的很厲害呀。我這種半路出家的,根本不行。10年的功力,真的扎實。
我歸納自己目前的傷科所學。
1.有掌握基本的學理,可以具體簡易的讓對方瞭解。
2.清楚傷科手法的精要,知道目標和方法。
3.可以分辨個案條件和自身條件,去選擇合適的手法。
4.檢傷的手感在水準之上,但還不到頂尖
5.氣感可以輔助手感的不足
6.已經建立受傷對身體的連帶關係
7.對於自己身體的感覺有掌握,也可以分辨個案傳回來的信號
8.有意念引導的能力
另外我加強處理的判斷能力,目前看起來是很好的。
對了,這次去傷科班聚會,學了硬傷科的脊椎骨檢傷。本來我只會看肌肉狀況,這次有學到脊椎骨排列和拉扯方向的判斷方式。師兄有示範如何推脊椎骨,而這個手法是我做不到。但如何用軟傷的方式去處理,我最近會嘗試看看。
先能看到,知道,才有辦法去嘗試。
加油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