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發表於2023年2月
上星期處理一個自行車友,他是玩攀岩車,技術底的,還參加過亞洲盃。
他有次跳牆的時候,沒跳上去,整台車後翻,他倒下去右手去撐地,又被車子壓住,右手手臂骨折。真的慘。
這件事大概是5年前,他右手的尺骨和橈骨都斷了,鋼板還在手裡面,沒有拿出來。開刀接骨完後,他的右手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。尤其是無名指和中指無法完全伸直,兩個手指頭也分不太開。
骨科醫生說,可能是神經有受損,但不確定能不能長回來,手掌手指的狀況就這樣了。他後來有去做神經檢測,神經沒斷,我的推測是肌肉的問題。
總之,先調整看看。
這種技術單車,有大量的抓握,很吃手的力氣。我是很佩服他受這樣的傷,還有辦法繼續騎。手掌和手指的問題,很不利他扣煞車的控制。
前臂前後有兩道超過10cm的手術傷疤,很明顯疤痕把肌肉黏住了,肌肉凹陷。
我先花時間把前臂整個放鬆,仔細摸還可以摸到鋼板的手感,勉強把肌肉鬆開。順他的手掌,掌骨的肌肉很卡,每隻手指頭慢慢拆。再花時間解疤痕,他很痛,但很勇敢。最後針對掌骨,每個隙縫的肌肉做處理,希望把他的活動度做出來。
我的推測是,他受傷手術後,整隻手都用石膏包起來。手掌被壓到後,一直處在無法使用的狀態,手掌整個僵硬沾黏。拆了石膏,手掌間的肌肉還是卡著。這邊都是屬於控制型的細小肌肉,說真的也不好處理。
一般來說,外面整復一定是先整理大片的肌肉,最後才會去動小肌肉。以我朋友的狀況,大肌肉弄完,處理疤痕,根本沒有時間去處理小肌肉和掌骨了。
我花了1個半小時處理他的右手,坦白說以營業的經濟效益,是真的不合算。只有我這種修業中的人,才會做這麼細。
朋友回家後,隔天和我說,他一起床發現右手手掌有開了,他很高興。但他說,到了下午右手又沒那麼開了.....往好處想,我確實有拆掉他掌骨卡住的地方,活動度有增加。
而太久沒有活動到的地方,暫時還沒有回復,日常生活慢慢使用,應該會越來越好。總之有進步,朋友挺開心的,我也很開心。
受這麼重的傷,一般人都是覺得會好也不完全。我學傷科,有時候就是要挑戰這個極限,看看能進步到什麼程度?
只要朋友有心想要好,我就會盡全力試看看。
我朋友平常是技術人員,常常需要動手維修。我太太問我說,被我這樣調整後,工作會影響他手回復嗎?
朋友的手,是受傷後沾黏卡住,手掌活動度變差。所以我好不容易推開了,要保持這樣的活動度,他確實是需要動一動。
以前都認為,受傷應該就要好好休息,不要動。
而如果沒有關節骨頭,沒有結構性的問題,稍微動一動,這可以避免肌肉僵硬和沾黏
重點是稍微動一動,可以動到什麼程度。
我的見解是,可以測試一下關節的活動度,或是肌肉的伸展程度,但絕對不是去從事某個運動。尤其是球類,團體運動,很容易超過患部的負擔。簡單做體操,伸展,散步.....都很好。再多就不行了。
當然,如果你是專業的運動員,請聽從醫療團隊的建議。一般人和運動員的復健,完全不一樣。年輕人和長輩,也不同。
我個人觀察的重點,是使用後的肌肉狀況,有沒有變緊繃?或是其他肌肉代償?
有這些狀況,就要降低運動的強度。
受傷狀況很多種,回復期,動or完全不動,真的要看狀況,無法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