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

傷科手法交流會


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
傷科班的同學聚會,互相推拿練習,照顧彼此身體,也互相學習。
今天聊天,提到老師教的,還有沒教的事。
結論,老師教的好好學,沒教的,也不要限制自己,要嘗試。
因為老師沒教,自己也不去嘗試,就自我設限了。

其實在手法課程中,我有一些疑問是手法班老師沒辦法解答的。手法班的FIFI老師,是創辦人徐醫師教出來的。那麼,徐醫師能夠解答我的問題嗎?

同學也和我有一樣的疑問,在完成手法班課程後,也去找徐醫師做治療,問了很多FIFI老師無法解答的問題。
其實,這一年來,我自己探索的結果,和師弟兄問出來的結果和方向很類似。

老師教的方向和基礎都很好,但老師很多話和原理,都是徐醫師的話.....但老師不見得真的有辦法說明背後真正的原理。

因為在課程中,老師對於很多基本的醫學傷科原理,其實無法做具體的說明。
畢竟徐醫師是受過醫學院的訓練,當他說某些話時,他很清楚背後的醫學原理。但對於非科班的人來說,不見得是完全理解。過一手再傳給我們,這個中間的誤差,還有疑問.....我們當學生也不好當面質疑老師,會抱著疑問下去。
而這些學理,不會影響手法的效果,老師的手法還是很漂亮.....但這樣只會學到型,真正的精要就少了。

一項技藝要能被傳下去,有發展,那必定是要有可靠具體的原理。有了這個基礎根本,才有辦法被累積,而不是單純用經驗去解讀。我很少聊意念和氣在傷科上的應用,因為這個基礎和原理不是能夠被清楚說明的,我也無法教別人,把我的能力複製給其他人。

經驗很重要,而基礎原理也很重要。
自己的經驗要能歸納,符合學理,這才表示這項技藝有可靠性。

像我和另個門脈的同修良夜,常在網路上聊。我們師門和他們師門,很多原理是通的。但有很多民俗治療,祖傳N代,可能沒有學理的。這種師門中,出了能人,出了名,但很可能會後繼無人,整個師門又掉下去。而且同個師門,在沒有學理下,很容易出現水準參差不齊的狀況。

所以聽到傷科同學會,分享徐醫師的話,我覺得並不是很訝異。反而太把老師的話當一回事,就被老師限制住了。

我以前看過太多民俗治療,也學過很多東西.....我很清楚知道人絕對不是萬能,一個人一定有優點,還有自己的盲點。學東西也是一樣,老師的好儘量學。老師無法解答的,要自己去找答案驗證。
不然跟著久了,也侷限住了。老師沒說的,不要被限制,自己去探求。

我很感謝我的自行車師傅,阿綸。

當我去其他自行車店鬼混,學很多怪招回店裡用,師父給我很大的空間自己亂搞,也沒說過什麼。直到我離職後,有次師兄CALL我回去聊技術,我把從其他車店學會的東西回饋給師父.....我師父居然對我說很感謝我帶這些技術回來,他很汗顏,他沒有辦法教我這麼多.....阿綸師傅的人格就是這樣高尚,喊他師父,我很佩服。

但不是每個老師師傅,是能這樣挑戰的,能有這樣的心胸接納的。

另外就是,我從很早之前就知道體格和身體素質,對傷科治療有很大的影響。
尤其是我們這一門,很靠手掌推,不管是手指,手掌厚度,手指和手掌的靈活度,手腕靈活度,掌骨的活動度......這個會讓每個人推起來的感覺有很大的差異。
但我發現很多人沒有辦法辨別其中的差異,這導致他們會學一些自己身體條件做不到的招。然後很懊惱自己為什麼學不會,造成自己的進步緩慢。

這個就是因為一開始學理說明不夠扎實,目的和手段會出錯。我們的手法很重要的就是,手掌要貼好個案,貼好表示有獲得最大面積的貼合,可以分散個案身上的力道。

要怎麼貼,真的不是太重要,貼的方式很多種。

但往往同學只是在學老師的型,但沒有真正去理解貼合真正的意義,老師也沒強調。最後就是浪費很多時間在不重要的地方,還會增加學習挫折感。

像我今天給同學推,我可以很清楚知道他和老師的差異,各自的優點是什麼。我太太給FIFI老師推過很多次,我試著在太太身上模仿老師的手法,我可以做的很接近,太太覺得體感還是差一點。FIFI老師的手掌真的很厚,所以他在做力量轉移時,會很平順,力道由大變小的漸弱,體感的頓挫很斷點很小,這樣體感會很舒服。這個是老師的優點和細節,但我要做到那樣,很困難。

給我師兄推,人高馬大,力量很足,推肌肉的角度不如老師好,但他力氣夠一樣能達到效果。加上他自己執業也10年,累積的經驗也很多,處理的速度和效果也很好。

自覺體術上,我還差他們一大截,但師兄說我學得很快,而且很多觀念和他學10年的心得是一樣的。他說看我學這麼快,會覺得自己這10年進步很慢。

我就和他說,我上次偷用他的招,用大拇指硬拆....拆完一個部位,大拇指痛三天,整個廢掉。我說,師兄呀~你10年的功力,真的很厲害呀。我這種半路出家的,根本不行。10年的功力,真的扎實。

我歸納自己目前的傷科所學。
1.有掌握基本的學理,可以具體簡易的讓對方瞭解。
2.清楚傷科手法的精要,知道目標和方法。
3.可以分辨個案條件和自身條件,去選擇合適的手法。
4.檢傷的手感在水準之上,但還不到頂尖
5.氣感可以輔助手感的不足
6.已經建立受傷對身體的連帶關係
7.對於自己身體的感覺有掌握,也可以分辨個案傳回來的信號
8.有意念引導的能力

另外我加強處理的判斷能力,目前看起來是很好的。 

對了,這次去傷科班聚會,學了硬傷科的脊椎骨檢傷。本來我只會看肌肉狀況,這次有學到脊椎骨排列和拉扯方向的判斷方式。師兄有示範如何推脊椎骨,而這個手法是我做不到。但如何用軟傷的方式去處理,我最近會嘗試看看。

先能看到,知道,才有辦法去嘗試。
加油!

加害者和被害者

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
聚餐時,和朋友聊到受傷的事情。
在沒有結構性的問題下,單一部位的受傷,還需要全身推拿放鬆嗎?

我是建議還是要鬆開,要先把全身鬆開,才好確認真正的問題。把整個身體視為一個整體,整體空間做出來,緊繃的地方才有空間推鬆。

以腳踝足弓來說.....

光解腳踝,很難解。用橋骨的方式鬆腳板,而周邊肌肉都緊繃,最後腳踝還是會緊回去。小腿要先鬆開,腳踝才有空間鬆。
足弓,死命推效果很差。鬆完小腿腳踝,先拆腳掌的外側,腳刀鬆開,足弓才有空間推鬆。

或說膝蓋問題,髖關節先解開,股四頭肌和曲髖肌群鬆了,膝蓋的壓力就會小。
膝蓋大部分的問題,是來自於股四頭肌的內外張力不平均。解開股四頭肌,再解膝蓋週邊就會好解很多。

一般中醫和國術館,都是按照推拿部位收費。如果是急性期,或是真的只小傷單一部位,這種單一部位的推拿針灸效果就會好。
萬一本來就是舊傷,或是我這種中年人,累積加疊起來的舊傷已經不可考。處理單一部位,效果就不會太好。

另外就是,我很需要知道個案平常的生活中,哪些事情會造成他身體的負擔。

之前常遇到久坐辦公室的個案,某些運動的愛好者,像我一樣的職業司機.....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習慣(受傷)的環境。我都去思考這些動作對於人的影響。再去做處理,從個案身上得到驗證。

有時候,我覺得我處理得很順手。我還是會請個案回去輕鬆動一動,去感受一下處理過後的狀況。控制運動強度,試著去誘發看看處理過的地方,看哪邊還有問題。

有時候是自己沒有解好,或是我自以為解開了,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在別處.....

我最怕的一種狀況,就是A好了,但是變成B有問題。有的個案會覺得,是我處理壞掉了。

大腦有個機制,對於新的傷痛,反應會比較敏感。(新傷蓋舊傷)

新傷的痛覺不適感,會蓋掉舊傷的感覺。所以處理A,真的處理OK了,結果相關的B痛跑出來.....這個要花時間解釋,如果信賴感不足,很容易產生誤會。
當然,這個是建立在我們手法本來就比較輕的狀況下。如果暴力推拿,是真的有可能產生其他傷害。

處理A完,痛B。可能的原因有.....
1.暴力推拿,真的推壞了
2.新傷蓋舊傷,新傷OK,舊傷痛覺跑出來
3.互為結抗的肌肉,並沒有一起被處理,
這個是我的經驗。

以前陳水利醫生年輕,很認真的時候,他處理傷科.....一到現場,先來幾針。
扎腋下和鼠蹊部,先把全身淺層筋膜都鬆掉,他才會動手處理傷處。我現在才知道原因,陳醫師就是要先把身體鬆掉,空間做出來。

另外簡單一點的說法是,為什麼A處會受傷?很多時候是因為該處肌肉用力過猛,為什麼A會用力過猛?
其實常常真正的原因是因為B處已經先過於緊繃,無法施力,所以A去代償,就受傷了。如果你不把B處鬆開,再把相關的肌群練起來,A永遠會一直受傷的。

A受傷,其實A是被害者,B才是加害者。
兇手要找出來。

功夫傷科

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
自從完成傷科手法課,我會時不時看看這種整復頻道,看看別的門派怎麼處理,觀察自己和他們的不同,順便偷學。
這次功夫深層按摩,算是軟傷科的手法,看得很有感想。最後被按摩完的YT這樣說......

一般整復按摩,他會放鬆,但這次按完,他的肌肉有一種Q彈感,彈性很好。

我的看法如下.....
硬傷科,硬推硬橋,暴力推拿.....整復過程會痛,一直哀哀叫。這種兇猛的手法,會對身體劇烈刺激,神經受器和大腦的負擔很大。所以做完,身體雖鬆,但會有一種痛完的緊繃虛脫感。
輕柔的手法能夠避免這個狀況,才會有片尾所說,做完的肌肉比較有彈性。

一般我們都以為肌肉的鬆緊,是肌肉的問題。學理上,肌肉有很多神經,神經連接大腦,肌肉受限於大腦和神經的控制。
有個生理實驗,就是麻醉受測者之後,測試他的關節活動度,麻醉後關節活動度都會優於一般正常狀況。

這表示什麼?
肌肉鬆緊和關節活動度,很大一部分是由神經和大腦在控制的。麻醉後,沒有意識,大腦和神經對肌肉失去控制。當然一般正常狀況下,我們都是有意識的活動,麻醉時的關節活動度不太有實質上的參考意義。

如果用暴力推拿,個案痛得哀哀叫.....我曾經做過類似的整復,對神經痛覺上是很大的刺激,就算鬆掉了,不會有心情愉快的感覺。
我老師在教我們的時候,進階一點,會提到接觸和推時,怎麼樣讓個案有爽快的感覺。像是貼合,轉移的手法,這些細節雖然不會影響做出來的成果,但對個案的體感,會有很大的差異。
會讓你鬆,又讓你舒服。肌肉沒有被劇烈刺激,當然會覺得有彈性。

從以前的刮痧,拔罐,到近年流行的筋膜槍和筋膜刀......這種器械式的處理,可以保護整復師的手。不過使用出力過度,器械容易對身體過度施力和破壞。
有些中醫師會說,不要太常刮痧.....因為當你的大腦,皮膚和神經受器,已經習慣這樣劇烈的疼痛後.....整個感覺都是一種鈍化。往後只能用更劇烈的方式處理,身體會很難察覺細微的狀況了。

看這個影片,我有偷學到2招可以拿來用,超讚。

以前我去暴力推拿,整復師對我說,長痛不如短痛。造了病業,當然要還..... 然後我就這樣安慰自己,痛,但是會好就好了,沒關係。

結果還是沒有好,苦笑。 

而我有朋友說,他的體質很不適合暴力硬推拿,他去這種,推完都是大病一場,要好幾天才緩的過來。
其實大部分的人,都不適合暴力推拿啦~只是有的人身體好,挺得住。身子骨弱,還要被暴力毒打推拿,破壞太多了啦。

當然些許的不舒服還是會有,而那種越痛越有效的觀念.....真的要改。
痛真的就是痛,不保證痛了就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