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

單一部位受傷,需要全身推拿放鬆嗎?

原文發表於2023年8月

聚餐時,和朋友聊到受傷的事情。
在沒有結構性的問題下,單一部位的受傷,還需要全身推拿放鬆嗎?

我是建議還是要鬆開,要先把全身鬆開,才好確認真正的問題。把整個身體視為一個整體,整體空間做出來,緊繃的地方才有空間推鬆。

以腳踝足弓來說.....
光解腳踝,很難解。用橋骨的方式鬆腳板,而周邊肌肉都緊繃,最後腳踝還是會緊回去。小腿要先鬆開,腳踝才有空間鬆。
足弓,死命推效果很差。鬆完小腿腳踝,先拆腳掌的外側,腳刀鬆開,足弓才有空間推鬆。

或說膝蓋問題,髖關節先解開,股四頭肌和曲髖肌群鬆了,膝蓋的壓力就會小。
膝蓋大部分的問題,是來自於股四頭肌的內外張力不平均。解開股四頭肌,再解膝蓋周邊就會好解很多。

一般中醫和國術館,都是按照推拿部位收費。如果是急性期,或是真的只小傷單一部位,這種單一部位的推拿針灸效果就會好。
萬一本來就是舊傷,或是我這種中年人,累積加疊起來的舊傷已經不可考。處理單一部位,效果就不會太好。

另外就是,我很需要知道個案平常的生活中,哪些事情會造成他身體的負擔。

之前常遇到久坐辦公室的個案,某些運動的愛好者,像我一樣的職業司機.....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習慣(受傷)的環境。我都去思考這些動作對於人的影響。再去做處理,從個案身上得到驗證。
有時候,我覺得我處理得很順手。我還是會請個案回去輕鬆動一動,去感受一下處理過後的狀況。控制運動強度,試著去誘發看看處理過的地方,看哪邊還有問題。

有時候是自己沒有解好,或是我自以為解開了,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在別處.....我最怕的一種狀況,就是A好了,但是變成B有問題。有的個案會覺得,是我處理壞掉了。
大腦有個機制,對於新的傷痛,反應會比較敏感。
新傷的痛覺不適感,會蓋掉舊傷的感覺。所以處理A,真的處理OK了,結果相關的B痛跑出來.....這個要花時間解釋,如果信賴感不足,很容易產生誤會。

當然,這個是建立在我們手法本來就比較輕的狀況下。如果暴力推拿,是真的有可能產生其他傷害。

處理A完,痛B。可能的原因有.....
1.暴力推拿,真的推壞了
2.新傷蓋舊傷,新傷OK,舊傷痛覺跑出來  
3.互為結抗的肌肉,並沒有一起被處理
這個是我目前的經驗

以前陳水利醫生年輕,很認真的時候,他處理傷科.....一到現場,先來幾針。扎腋下和該邊,先把全身淺層筋膜都鬆掉,他才會動手拆傷處。現在才知道原因。除了鬆動組織比較好處理外,淺筋膜鬆開,也比較容易找到躲起的問題。

當天問哥良夜有一段對話.....

問哥說, 為什麼A處會受傷?很多時候是因為該處肌肉用力過猛,為什麼A會用力過猛?其實常常真正的原因是因為B處已經先過於緊繃,無法施力,所以A去代償,就受傷了。如果你不把B處鬆開,再把相關的肌群練起來,A永遠會一直受傷的。

A受傷,其實A是被害者,B才是加害者 

良夜說,另外最近開始懷疑,有些傷究竟是因為傷本身嚴重,還是那部位本身就受結構性問題影響,所以成為結構上弱點/避不開危險/傷後循環不佳變成身上更大的阻滯

問哥說,成因有很多種,基本上可以視為長期的舊傷慢慢累積的,可能甚至是從小到大的各種習慣累積。
不過我教練的說法是:有什麼差嗎?都已經受傷了,讓身體整個解開後重新調整姿勢再好好練起來比較重要。

順帶一提,球類運動或多或少都有特別強調單側的傾向,依照不同的球類會有不同的不平衡的程度。如果運動量大,不平衡的情況會更明顯,反而更需要注意。

良夜說,覺得差在有這種意識的話,可以更明確知道自己哪裡要調整,而持續自我調整的重要性不亞於他人治療。不過話說得簡單,還是要練到某個程度才會理解自己的不足,不過這就是必經過程

感謝朋友豐富我的內容

框架限制

原文發表於2023年8月

之前和朋友聊過.....
把個案做好v.s賺錢有經濟效益
這兩者有根本上的互斥。

事實上,我和很多人聊天,大家也都知道會這樣。而且,如果把自己綁在某個架構下,就會受架構所限。

健保架構下,大概能夠推拿按摩的時間就10分鐘,再貼一塊膏藥。講實在話,如果是陳年舊傷,牽連範圍太廣,健保幫助的效果不佳。單一關節部位的受傷,健保才容易見效。
我也有認識技術很好的整復師,傷科醫師,物理治療師.....受限健保架構,他們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務。
離開健保架構,往自費架構走去.....
自費,當然有自費的優點,但自費還是受限商業經濟活動。而且自費要看到好,還是有一段辛苦的路。

最後回歸到自己起初學習的原點,我想要照顧自己的家人,還有了解自己的身體,自己療癒自己。
只有在這個架構下,我會無止盡的保持好奇和單純的想法,只想著讓對方好,精進自己的技術。而非被經濟和商業考量綁住。

有對象能讓自己無私奉獻,只有單純想著讓對方身體進步的時候,自己的技術進步的才最快。把家人做好,技術和目標正確,這才是我想要的目標。

我很遺憾,只要開始想要靠手法賺錢,就必須要有妥協。我看到一些人開始創業後,雖然做的很快很順,但不見得每次能持續進步。
如果能保有初心,利他,這樣才真的會一直進步下去。

體會經歷到無私奉獻的過程,再去創業,在心態上會比較順利,可以兼顧商業和利他。一開始學習就是為了賺錢,也是一條路,但不是我想追求的。

以自己重視的人為起點,發展自己的手法,學習傷科,這是我個人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