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發表於2023年8月
聚餐時,和朋友聊到受傷的事情。
在沒有結構性的問題下,單一部位的受傷,還需要全身推拿放鬆嗎?
我是建議還是要鬆開,要先把全身鬆開,才好確認真正的問題。把整個身體視為一個整體,整體空間做出來,緊繃的地方才有空間推鬆。
以腳踝足弓來說.....
光解腳踝,很難解。用橋骨的方式鬆腳板,而周邊肌肉都緊繃,最後腳踝還是會緊回去。小腿要先鬆開,腳踝才有空間鬆。
足弓,死命推效果很差。鬆完小腿腳踝,先拆腳掌的外側,腳刀鬆開,足弓才有空間推鬆。
或說膝蓋問題,髖關節先解開,股四頭肌和曲髖肌群鬆了,膝蓋的壓力就會小。
膝蓋大部分的問題,是來自於股四頭肌的內外張力不平均。解開股四頭肌,再解膝蓋周邊就會好解很多。
一般中醫和國術館,都是按照推拿部位收費。如果是急性期,或是真的只小傷單一部位,這種單一部位的推拿針灸效果就會好。
萬一本來就是舊傷,或是我這種中年人,累積加疊起來的舊傷已經不可考。處理單一部位,效果就不會太好。
另外就是,我很需要知道個案平常的生活中,哪些事情會造成他身體的負擔。
之前常遇到久坐辦公室的個案,某些運動的愛好者,像我一樣的職業司機.....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習慣(受傷)的環境。我都去思考這些動作對於人的影響。再去做處理,從個案身上得到驗證。
有時候,我覺得我處理得很順手。我還是會請個案回去輕鬆動一動,去感受一下處理過後的狀況。控制運動強度,試著去誘發看看處理過的地方,看哪邊還有問題。
有時候是自己沒有解好,或是我自以為解開了,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在別處.....我最怕的一種狀況,就是A好了,但是變成B有問題。有的個案會覺得,是我處理壞掉了。
大腦有個機制,對於新的傷痛,反應會比較敏感。
新傷的痛覺不適感,會蓋掉舊傷的感覺。所以處理A,真的處理OK了,結果相關的B痛跑出來.....這個要花時間解釋,如果信賴感不足,很容易產生誤會。
當然,這個是建立在我們手法本來就比較輕的狀況下。如果暴力推拿,是真的有可能產生其他傷害。
處理A完,痛B。可能的原因有.....
1.暴力推拿,真的推壞了
2.新傷蓋舊傷,新傷OK,舊傷痛覺跑出來
3.互為結抗的肌肉,並沒有一起被處理
這個是我目前的經驗
以前陳水利醫生年輕,很認真的時候,他處理傷科.....一到現場,先來幾針。扎腋下和該邊,先把全身淺層筋膜都鬆掉,他才會動手拆傷處。現在才知道原因。除了鬆動組織比較好處理外,淺筋膜鬆開,也比較容易找到躲起的問題。
當天問哥和良夜有一段對話.....
問哥說, 為什麼A處會受傷?很多時候是因為該處肌肉用力過猛,為什麼A會用力過猛?其實常常真正的原因是因為B處已經先過於緊繃,無法施力,所以A去代償,就受傷了。如果你不把B處鬆開,再把相關的肌群練起來,A永遠會一直受傷的。
A受傷,其實A是被害者,B才是加害者
良夜說,另外最近開始懷疑,有些傷究竟是因為傷本身嚴重,還是那部位本身就受結構性問題影響,所以成為結構上弱點/避不開危險/傷後循環不佳變成身上更大的阻滯
問哥說,成因有很多種,基本上可以視為長期的舊傷慢慢累積的,可能甚至是從小到大的各種習慣累積。
不過我教練的說法是:有什麼差嗎?都已經受傷了,讓身體整個解開後重新調整姿勢再好好練起來比較重要。
順帶一提,球類運動或多或少都有特別強調單側的傾向,依照不同的球類會有不同的不平衡的程度。如果運動量大,不平衡的情況會更明顯,反而更需要注意。
良夜說,覺得差在有這種意識的話,可以更明確知道自己哪裡要調整,而持續自我調整的重要性不亞於他人治療。不過話說得簡單,還是要練到某個程度才會理解自己的不足,不過這就是必經過程
感謝朋友豐富我的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