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發表於2023年3月
星期六晚上,我做了人生第一次外出傷科處理。做個紀錄。
因為好朋友家裡有些狀況,他不方便跑太晚太遠。交情好,互相信任,我就跑一趟去他家。
我把折疊按摩床摺好,丟上休旅車出門,帶了一些乾淨的毛巾。當初比較擔心到對方家,停車停太遠,按摩床不好搬,還好停車場離他家走路3分鐘。我用好事多摺疊拖車,拖著按摩床走過去,還算容易。
朋友家在2樓,把按摩床搬上去不困難。一進他家,真的鬆一口氣,他家客廳的空間很適合我施展。
一個沒有茶几和餐桌的客廳,沙發到電視機之間的空間很大,我好開心。
朋友和我一樣是自行車友,但不是練得很勤的那種。平常他也有做正位瑜珈,身材體型保養得很好。最棒的來了,他的衣服真的好適合做傷科推拿。寬鬆的7分褲,bratop,短版的棉質長t.....這種穿著很好推呀~
一切都是這麼配合,做起來很順利。
我很怕遇到穿運動內衣的女性朋友,這種很難處理。整個背部都被彈性布料給繃住,布料光滑又沒有什麼摩擦力,真的很難推。
我上次幫我學妹處理身體,他就是穿一般內衣。
因為認識非常久,他趴在那邊,請我直接幫他把內衣解開處理背部。其他人的話,我可能就當作不知道,也不會說,就按現況處理了。要對方解內衣,被當成變態的可能性太高了。(我跳到黃河都洗不清呀~)
如果大家有去按摩,或是整脊,傷科.....儘量穿棉質寬鬆的衣服。運動用的緊身衣,面料光滑的人造纖維布料,要避免。
然後我個人也不太建議短褲,隔一層布料有其好處,直截皮膚作觸碰,反應會太直接敏感,所以老師會教我們墊一塊毛巾。
朋友的工作是軟體工程師,他說他從學生時代開始學資料處理......寫軟體寫20年了,都在金融業做電腦系統。(順便聽了一堆金融業電腦系統很爛的八卦)
他有和我提到,他偶而會頭痛.....但實際摸他的身體,他的頭還好,肩膀的狀況很差。
一般久坐用電腦,大部分都會有脖子,肩頸的問題。前胸,胸大肌和肩膀前側.....都會比較緊。
可是朋友剛好相反,他的前胸沒什麼問題。問題出在肩胛骨下方,小圓肌,菱形肌,狀況不太好,連帶三角肌也有狀況。
大概和他討論了一下,應該還是工作打電腦的影響。只不過一般人打電腦滑手機,肩膀和手肘是往內縮。他有點像是整個肩胛骨被吊起來,很像雞翅膀的狀況。
朋友問,雞翅膀跟椅子太低桌面太高會有關嗎?
一定有關係。桌面高低,螢幕大小寬度位置,滑鼠和鍵盤,座椅.....真的都有影響。只是自己有沒有察覺到。
長期姿勢不良,工作配置都是以這個不良的趨勢在進行。要自我察覺,打破這個狀況。
我把肩胛骨下方解開,再順一遍,就好很多。因為肌肉互相結抗的關係,把肩胛骨上方的上斜方肌和提肩夾肌也要處理,整個肩胛骨的角度就舒服很多。
(上述都是左右兩側都有處理)
我和朋友分享,一般人說的抬頭挺胸,其實是不準確的講法。要做到抬頭挺胸,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肩胛骨位置要對,肩胛位置對,胸椎就會對,脖子和胸才會漂亮。
處理好肩胛骨,朋友明顯覺得胸椎很好保持位置,胸腔呼吸也比較順。我的看法是,他的頭痛,應該也可以獲得紓解。
朋友的肌肉狀況,以女性來說,我覺得非常好。肌肉量夠,也有彈性。有幾個地方有卡住的小傷,但都沒有蔓延牽動身體其他地方。要歸功他有持續運動和做瑜珈。
我請他周一進公司,多感受自己在辦公室的狀況,尤其是工作環境......包含椅子,桌子,鍵盤,滑鼠,螢幕.....全部都要審視過。
會造成身體緊繃的,一定要處理好。
之前也有南部朋友私下問我,能不能介紹好的傷科師父給他們認識,希望就近處理.....我以前也是這種想法,就近看,方便,定期處理,才會有進步。但我在北部,大概都看過了,最後才去台中找FIFI老師。有效比近還重要。但考量到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,能夠出勤到對方家做整復,真的是一項福音。
(講真的,為了想要身體進步,我花很多時間和金錢。)
講到整復出勤這件事。
我有個父執輩的叔叔,就是專門在高雄做出勤民俗治療的。他以前都是去醫院,幫不方便出門移動的人做病理按摩。據說他會去醫院發名片,患者躺在醫院,他去按摩。按摩到一半,遇到護士和醫生查房,他會暫停假裝是陪病的家屬。(笑慘)我這個叔叔人在高雄,據說他的穴道按摩技術都是單傳,目前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會。
患者出院後,通常也會要叔叔去患者家裡按摩,他就到處跑來跑去。後來叔叔年紀大了,就在鹽埕區那邊買了房子,請患者上門。除非患者身體真的很不適合出門,他才會出勤。
朋友說,他家長輩年紀大了,也不太能出遠門,真的很辛苦。
想想我叔叔願意出勤到對方家,真的是佛心。如果哪一天我不想做生意了,也可以這樣到處跑,出勤做傷科處理。反正我現在跑業務,也是到處跑。
對了,那天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,為什麼一般傷科處理,都不持久?
除了之前提到的治療要大於生活耗損,才會進步。另外就是,已經有勞損的狀況,除非你完全不去做這件事情,不然你的身體已經是勞損傾向,只會往那個方向倒去
以我自己來說,我的舊傷在那邊,我的用力習慣就是這樣。儘管當時我很密集在做物理治療,但當時30多歲了,要恢復也有限。最後我也很少用力在騎車,要停止這樣上害自己的狀況。
而對我來說,與其說幫人做傷科,不如說我在破壞對方勞損的傾向。破壞(阻止)原本受傷的環境,自然比較容易往康復的方向走去。
很多人都會問醫生,問治療師,這個會不會好?但我現在都會請他們問自己,你有多想要好?
自己想要好,往那條路走上去,才會好勒~一直傷害自己,神仙難救。
另外我也被人問到,傷科的話只要沒發炎,沒骨頭錯位。現代人這種坐姿問題,大多是肌力十分不均衡,應該做一些伸展加肌力運動可以改善很多。什麼狀況下需要傷科手法介入?
還有現代人比較辛苦,要消化的資訊量,比古代人多太多了,身體真的吃不消。消化資訊時無法活動還要消耗熱量,通常工作完是直接虛脫。文明病就是這樣來的。
我是這樣回答他,如果是單純靜態工作勞損,時常伸展是真的有幫助。但如果姿勢已經不良許久,要靠自己伸展拉開,會很困難。勞損狀況下,肌肉已經有沾黏和攣縮的狀況。肌肉神經和大腦之前的聯繫也出問題,單純的伸展已經沒辦法正常使用這些肌肉了。
這時候外力介入,破壞姿勢不良的趨勢。自己多注意工作環境,時常伸展,效果會好很多。物理治療師,通常還會教你做復健運動,去加強某些肌肉,好維持姿勢。(運動處方)
也有朋友問我,看完師傅之後隔天晚上開始痠痛是正常的嗎?
我回答,我不會跟你講痛會好。
準確的說法是,你的肌肉被外力弄得離開了原先的狀態。這其實就是一種破壞現狀,破壞需要修補,會伴隨疼痛。好的傷科處理,是要盡量降低破壞,避免破壞好的組織,把造成動作不順暢的肌肉沾黏破壞掉。讓限制動作姿勢的受傷沾黏肌肉,可以恢復彈性運作。自己伸展會比較困難,外力徒手治療,外力幫助伸展,超音波,針灸,推拿.....其實都是一樣的目的。
我們老師都建議,這個狀況下,更需要吃飽睡好,讓身體好好修復。
這次出勤經驗,對我來說很寶貴。
出勤不難,只是要搬東西。
難是難在自己的技術精進,和對方的互相信任。
後記,個案朋友的回報。
朋友回報,給我處理完的心得,很確實,有抓到問題點。他前幾年都會太忘我工作,去練瑜伽才發現手往後轉時都會卡在一個角度,但調不回來。處理後,就沒有卡卡的了。
開始上班,就帶自己的鍵盤、滑鼠去新工作,重新整頓自己的工作環境。